中国游泳运动员用的是“陆游器”?网友:好家伙,游泳还能旱游啊
时间:2022-07-05 04:13:2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前沿 阅读:33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像火箭一样冲出,克服“泳池阻力”斩金夺银。香港《南华早报》消息称,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日透露,中国运动员的成功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运用了与洲际导弹相关的尖端技术。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ASC)7月30日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中刊登题为《夺金!夺金!航天科技助力,健儿如虎添翼》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项目团队利用在惯性测量与导航、无线通信、视频辅助导航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针对游泳运动研制了智能测量与数字训练系统,其中直接穿戴的姿态测量装置重量仅为16克。该系统可获得运动员在训练时的姿态、速度、位置、角速度、加速度等运动信息,通过视频采集与同步显示功能,为教练团队确定训练方案、优化技术动作、减小阻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在聚焦专项技术能力测试及科学化训练的“精、准、快”上取得突破,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提供帮助。
报道对此解读称,中国太空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火箭(洲际导弹)所用惯导系统的“紧凑版”,可以帮助运动员改进游泳技术,并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报道称,长期以来,顶级教练一直使用运动传感器来监控运动员在游泳训练中的动作——这些传感器通常类似于在电影行业中使用的基于相机的跟踪系统,并捕获运动员各身体部位的动作。但是到了精英游泳运动员的层面,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变化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需要更加强大的技术来捕获这些微小信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这就是太空科学家的用武之地。
中国科学家和游泳运动员联手减少泳池阻力
报道称,当导航卫星的信号不可用时,洲际弹道导弹要击中10000多公里以外的目标,就要使用“惯性制导系统”。该系统依靠复杂的陀螺仪来跟踪导弹的运动状态、确定方位和导弹所处的位置。这种陀螺仪非常精确,但在火箭上采用的也非常笨重。
《南华早报》引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说法称,科学家们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改该技术,将高精度陀螺仪的重量减轻到十几克,游泳运动员可以舒适地将其配戴在肩膀和其他关节区域,而不妨碍其活动。然后运动员被放置在风洞中,在他们逆风“模拟游泳”时进行跟踪。这让科学家们能够计算出不同游泳姿势产生的精确阻力,然后评估结果,为游泳选手提出如何改进技术和管理体型的建议。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微信文章还提到,东京奥运会上万众瞩目夺取金牌的中国赛艇队,也在训练中使用了风洞。不过这也给中国太空科学家带来了许多挑战,因为他们必须模拟水和风——这两种流体的相互作用,以便在12米长的赛艇上找到协调4名运动员运动的最佳方式。
报道称,大多数这些训练是在用于研发飞机或导弹的设施中进行的,只是这些设施中的精密传感器并不是为用于活着的、能呼吸、会流汗的人类而设计。
四人赛艇风洞试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号文章称,该集团十一院积极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将航天技术应用于奥运重点项目的要求,将航天空气动力设计与测试技术应用于多项奥运比赛项目,满足不同测试需求,为“科技奥运”助力。
四人赛艇的风洞试验项目难度较大——赛艇长达12米,安装配套装置复杂;试验速度仅有6米/秒,载荷只有几公斤,分辨率要求高,但赛艇、运动员及支撑装置重量达900公斤,测试难度很大;试验要求模拟真实的比赛条件,在风洞中需要模拟水面,且仅测量水面以上部分的气动力。
文章说,为提升中国赛艇队训练的科学性,十一院低速风洞实验室针对四人赛艇风洞试验项目的要求,利用团队在航天领域多年累积的设计与风洞测试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科研人员身体力行模拟运动员抓水、驱动、出水、回桨等不同动作姿态的气动力大小,并对四名运动员不同编队组合对气动阻力的影响进行试验,成功开发出一套基于气浮装置的三维力测量平台,测力装置经过精心设计和调试,完全满足高精度小载荷风洞测试项目的要求,为运动员的比赛提供科学的参考。
据悉,其他国家早前已在使用太空技术,以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表现。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就利用其风洞帮助美国游泳队寻找阻力最小的泳衣材料,但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游泳运动员都能用上该成果,这种覆盖全身的游泳衣后来被禁止。
此外,利用风洞进行针对性训练已被英国、瑞典、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广泛采用,成为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英国运动员就利用自行车风洞设备进行训练,在伦敦奥运会上大显身手。日本利用风洞对速度滑冰团队追逐赛进行专门训练后,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
报道提到,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去年在北京建成一个完全应用于体育运动的新风洞,以帮助中国运动员提高国际比赛成绩,包括将在中国举行的下一届冬季奥运会。
编 辑丨王莺洁
校 对丨孟诗琪
校 审丨孙小千、鞠 静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543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