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不输人类的人工智能,其实也能“接地气”?
时间:2022-07-05 04:13:2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人民网科普 栏目:前沿 阅读:33
6月9日,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揭牌,北京将通过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四大创新应用工程,计划到2025年底,建设成为世界人工智能标杆城市。
关于人工智能,在历年两会上都是代表委员们非常关注的提案,如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儿童走失和交通拥堵问题,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等。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热门研究。
事实上,人工智能早已不满足于战胜围棋圣手、驾驭德州扑克上,而是着力于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利,甚至能为科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
其实,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表现出的能力不亚于人类。美国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的一篇文章介绍,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种预测晶体结构的机器学习算法,最终顺利战胜了化学家。这套算法可以凭借海量失败实验的数据,找出实验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并借此预测类似反应的结果。经过验证发现,根据算法给出的合成条件来得到目标产物,准确率高达89%,而专家的准确率只能达到78%。
除了高精尖的科研领域,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应用。除了开篇提到的“科技冬奥”、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些未来必将造福人类的创新应用工程外,还有许多细微之处,人工智能也在带给我们惊喜,如物质的气味预测就是其“接地气”的一项运用。
生活中,某些物品因为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会散发气味,如含醛基的物质通常会散发特殊气味,含硫化氢的物质也会有类似臭鸡蛋的味道。国际著名杂志《科学》曾经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通过收集49名志愿者对476个样品的气味描述,并对这些样品的分子结构、含有的基团以及味道进行分析计算,建立了可以预测分子味道的AI模型。科学家表示,AI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物质的气味及其强度,并且结果与人类嗅觉十分接近。一旦随着气味数据库的不断增大,算法的不断完善,那么这一AI模型也将会识别更多更丰富的气味,这也为我们今后对某些特定气味物质的合成带来极大的帮助。
当然,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远不止这些,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实践已渐成井喷之势。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惊喜。
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刘鹏飞、深圳智能思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明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543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人民网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机器人写新闻,这事儿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