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科技馆不懂新名词?科普机器人来教你
时间:2022-07-05 04:14: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人民网科普 栏目:前沿 阅读:30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如潮水般喷涌而来,新名词层出不穷,如何让人们方便、轻松地了解科学知识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5月25日,在北京科技周的活动现场,一款名为“小科”的机器人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小科,作一首诗。”
“招才兼访逸,有客觅仙才。海曙莫辞远,天寒正掩扉。戈回娇髻乱,草亚斗裙开。东海信佳赏,西峰殊未回。”
小科的回答让人们啧啧称奇,它可以和人们对话、展示科普知识和创作诗歌,作为一款科普机器人,它与它的数据与知识双轮驱动的核心组件——“智能科普数字脑”展示了AI技术在科普领域的作为。
智能模型系统让机器人与用户交流对话
作为科普机器人,“小科”在前端交互方面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小科”机器人算法负责人王炜介绍说,这款机器人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技术,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系统“悟道”,“悟道”由四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组成,包含“以中文为核心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文源’、面向认知的超大规模新型预训练模型——‘文汇’、超大规模蛋白质序列预训练模型——‘文溯’和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文澜’。”王炜称,科普机器人主要是使用其中的认知模型“文汇”,把数据和知识相融合,由此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与对话。此外,“小科”还可以根据词汇做出相应的手势表达,使交互的场景更加拟人。
知识图谱协助机器人展示海量科普信息
王炜介绍,科普机器人的知识储备来源于“数字脑”中大量的互联网数据,其中,大规模知识图谱会协助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以云服务的方式来推动机器人对不同问题进行回答。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使用了数千万条数据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机器人的判断和回答能力。而人们津津乐道的“作诗”功能,王炜表示,是来源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自然语言模型,使得机器人可以模仿以往诗人的风格进行创作。
数字脑助力应用场景多样化
王炜指出,作为科普机器人,“小科”主要应用在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为智能化科普服务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其核心组件——“智能科普数字脑”具有广泛的使用载体。“不仅是实体机器人,全息人、数字人、手机和电脑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装‘数字脑’,增加了使用的便利性。”王炜说。
在未来,对科普机器人的认知推理能力的提高将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王炜介绍,他们将推动深度学习,融合知识图谱等多种技术,使机器人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逻辑和意义,做出更为合理的回答。除此以外,作为一款主要运用在科普场馆里的机器人,它的移动导航功能也将被继续探索和开发。
受访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算法负责人王炜。
||||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549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人民网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