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1000千伏特高压电缆从水下穿过长江 | 科学人
时间:2022-07-05 04:17:2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前沿 阅读:45
作者:旷野青春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系列科学人物短视频《旷野青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出品。全片用理性历险与感性审美的结合,讲述21世纪进行相对小众领域科考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找到真理和抵达美景时的探险经历与心路历程。第一季6集已经播出,大院er将陆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你可知是谁,让特高压电缆从水下穿过5468多米宽的长江,创三项世界之最,建成万里长江第一廊?是无数的“驭电行者”!江底1800段管道严丝合缝的衔接,见证着他们的智慧与追求,头顶着滚滚长江水,在感受不到昼夜交替的地方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你好,驭电行者!
当一个身高不及餐桌的孩童仰视着你,带着难以置信又关切的眼神问出:“以前没有WI-FI的话,你们难道不是生活在黑暗中吗?”,大部分人沉默面对的表象下都开始了搜肠刮肚的回忆——否则,在这些天真又充满怜悯的孩子眼里,我们不就等同于原始人了吗?
“不言而明”比“司空见惯”更容易被忽视,但也往往意味着更曲折,甚至令人焦灼的往事(让我们暂且回想一下各大学说、定律的发现)。孩子们的疑问或许不够准确,那可能是因为他们没能清楚地把WI-FI与电联系在一起。的确,对于任何一个适应了21世纪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停电是走近“原始生活”的难得体验。WI-FI与电力的关系不言而明,而电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在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明。
万家灯火
所以大概很少有人会问我们每天所消耗的电来自哪里,为了提供源源不断稳定的电力,这世界上还发生着什么,一些人又在经历着什么。事实上,大部分人也很少去想这些问题。而吕淳,一名在长江水下74.83米深、5468米长的隧道中工作了260多天的电力工程师,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隧道
这位别人口中的“吕工”说,他经常遇到把他的职业误解成“电工”的人。“我不是量电表的,也不是装修队中改水改电的。”但他的工作确实会让大家联想到一个游戏角色——“管工”马里奥。
淮南—南京—上海 1000 千伏交流特高压苏通 GIL 综合管廊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长距离 GIL 创新工程。特高压的损耗少,在长距离输送中占很大优势。作为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双环网的咽喉要道,GIL管廊的建成能大幅提高华东电网接纳区外来电能力,诸多新能源的加入更具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性,也将为国内在跨江、跨海、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建设输电通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华东特高压交流双环网是吕淳工作十年来参与的最大工程,它将成为整个东部地区电力的新动脉,是又一个世界之最。
高空作业
然而,环网闭合处却与天堑长江不期而遇。5000米的江面,是横亘在交流双环网的最大阻碍。如何驭电飞跃,是工程起初面对的最大难题。经过从难度、成本等各方面的权衡,经过多次的求证、突破、否定、推翻无数的思辨,最终决定挖通长江,将特高压电缆以隧道穿越长江,1000kV的特高压输电线穿江而过。
环网闭合处遇长江
这是史无前例的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前车之鉴。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不同于常规电缆,一旦气体泄漏丝毫,后果不堪设想。而“吕工”的工作,是要让1800段管道浑然一体。每根管道长18米,每6根管道组成一个108米的气室。首先用铁支架固定管道,因为要考虑到热胀冷缩的因素,支架又分为固定支架和滑动支架,精准定位支架后,再通过自主研发的小火车把管道运到支架上。这之后,用自主研发的安装车调整管道的角度、水平度等。这一过程需要相当大的精度和耐心,由于一根管道两端要各连接一个管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不可避免。
这一系列操作完成后,还要将管道严丝合缝地连接起来,要保证一年的泄漏率小于万分之一。管道里会冲入纯度较高的六氟化硫气体。这是一种绝缘性极佳的惰性气体,被电流击穿后,它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本来的属性。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不同于常规电缆,一旦气体泄漏丝毫,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测验气体的合格程度,吕淳和同事可能会进行一整天的微水试验。“有时一天很长的时间就会做这单一的项目。”更棘手的事情,是竖井段的吊装。要把18米长的管道竖立起来,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持平衡和稳定非常不易,一个竖井管道大概要安装一个星期。这些难题,包括其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吕工”与同事们都一一克服了。
吕淳是在工作与生活中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30多岁的年纪,在这一行中尚属年轻。为了赶工期,他经常加班加点地钻研。“我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还多。”工作的节奏虽然快,但没有耽误吕淳为自己充电,他相信多动手、多看多学、多琢磨,能增长技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一点,也与吕淳的父亲——另一个“吕工”非常相似。
父子俩是“同行”,话都不多,也都爱在工作中“较真”。16年前,面对跨越长江特高压输电难题,他的父亲奉献青春与智慧,参与建设了当时的电力奇迹--江阴长江大跨越。小时候,吕淳跟着父亲去工地,那时大家都称爸爸为“吕工”。他问父亲,“工”是多大的官?父亲调侃说:“‘工’是个很大的官。上面一横承担着国家使命,下面一横维系着千万百姓生活。中间一竖是自己、是责任,是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把工程干好的决心。”
父亲曾教导吕淳,凡事要靠自己。这也培养了吕淳凡事尽职尽责、进取开拓的态度。5G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他直面机遇与挑战。诸如三合一电子公路、能源小镇的开发,让吕淳亲眼看到了电力改变生活的现象。他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并在不断地学习中。
既是科研人员,也是一线工程师
2019年9月15日,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的关键性工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在苏州常熟投运。管廊工程的投运,将有力推动东中部地区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有力支撑雾霾治理。新闻报道中,创新、最先进、影响力、竞争力、重大的技术创新等词语,再一次印证了“基建狂魔”的实力。
5G时代的到来,让众人像命名新生儿那般热情且期待地预测它会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而怀旧的人回忆着手机屏幕左上角从E到4G的过程。了解过去的事情是怎样影响到现在,与预测未来一样迷人。这时,你会发现科学、科技的创造力与推动力有多么惊人和可贵,那是人类理性智慧与感性想象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光”这句话不是因为谁的指令,而是靠一群脚踏实地的人拼搏出来的。在我们为科学、科技鼓掌时,但愿科学人的精神,科学之精神,也能走进人心。
或许他不是知名的科学家,没有学校、工程、或者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或许未来在我们享受电力带来的新时代生活时,脑海中也不会出现他的名字,但他的工作值得被记录,也值得我们的一声感谢。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有这样一群人在创造美好。辉煌的万家灯火见证着他们的青春,这里有属于他们的光芒。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571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