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 > 岩石测年新突破

岩石测年新突破

时间:2022-07-05 04:21:4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栏目:前沿 阅读:61

[中新网]岩石测年新突破 中科院团队首揭“核径迹”受离子轰击缩小全过程

原位电镜照片显示不同初始半径的“核径迹”在α-反冲核轰击下逐渐缩小的过程。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图

中新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岩石年龄测定和热历史分析的重要方法,“裂变径迹定年法”利用核物理中的“裂变”产生的“核径迹”定年,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被引入地质、地球化学领域以来,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李伟星研究员等与合作者通过巧妙设计实验,将透射电镜与离子加速器相连,首次直接观察到“核径迹”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

科学家这一首次揭秘在不加热条件下“核径迹”受离子轰击缩小的全过程、将推动岩石年龄测定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近期已在国际地球化学领域学术期刊《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李伟星研究员表示,最新论文成果是典型的学科交叉研究,涉及材料与核工程、地质专业,将对地质学、石油勘探等科学实践应用中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准确限定岩石年龄、提高热历史分析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他介绍说,在地球地质的探索中,科学家通过岩石年龄、温度等要素,对地球和生命的演化进行分析解读。而测定上述要素需要更有效精准的工具方法,吸引科学家们数十年来不断进行探索。

其中,“裂变径迹定年法”的裂变径迹是指矿物中微量铀-238自发裂变后,高速运动的核子在矿物中产生长度大约为20微米的损伤核径迹。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经化学蚀刻放大后的裂变径迹。此外,裂变径迹还具有“退火”特性,即当地质环境受热时,损伤恢复,径迹缩短、密度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据此便可限定岩石形成的时间和温度历史,这也是判定岩石年龄及热史分析的基本假设。

早在2005年,挪威地质学家亨德瑞克斯(Hendriks)等推测,裂变径迹在铀-238和钍-232衰变所释放的高能阿尔法(α)粒子轰击下,裂变径迹数量变少或长度变短,这种“非热”辐照退火引起裂变径迹测量年龄偏年轻,直接影响裂变径迹定年在板块、地形及盆地演化分析中的广泛应用。

不过,由于该推测一直缺乏实验证据有效支持,是学界颇具争议的科学问题。争议的核心是“热”退火和“辐照”退火都可能阻碍蚀刻液在裂变径迹中前进,导致裂变径迹蚀刻长度缩短,而常规蚀刻方法无法区分这两种退火。

李伟星指出,为通过实验解决争议,中科院团队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哈萨克斯坦核物理研究所快重离子加速器、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型科学装置,通过连接透射电镜与离子加速器,首次直接观察到核径迹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创新方法直观地研究“未蚀刻”径迹辐照退火效应,原位离子辐照可在不加热条件下进行,解决了“蚀刻”方法无法区分辐照退火和热退火的难题。

他说,这项研究通过原位辐照和量化分析发现,α-反冲核的核碰撞导致裂变径迹破碎、缩小,阻碍蚀刻液前进以及蚀刻径迹长度缩短。研究还发现,锆石比磷灰石的α-辐照退火效应更为灵敏,且锆石中铀和钍含量一般比磷灰石高,因此裂变径迹实践应用中,须考虑锆石的α-辐照退火效应,磷灰石的退火效应则较弱,或可忽略。(完)

责任编辑:姜雨薇

文章转自: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442644.shtml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597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