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只会拉肚子?远离故土患癌风险都会增高!
时间:2022-07-05 04:22:1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前沿 阅读:57
作者:韩飞(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去号称美食之都的城市游玩,大吃了几顿之后肚子里开始“翻江倒海”;在大城市里生活了好几年,却总是想念妈妈的手艺和家门口的早点铺;吃过一万次的beef burger的留学生,仍然觉得大碗加蒜瓣的红烧鱼更对胃口……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离乡的游子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国家就会觉得不适应,我们就会说:你这是水土不服了!
其实,水土不服远不止拉肚子这么简单!据研究显示,远离家乡并不仅仅会带给你 “肠胃”问题,甚至会增加患癌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加大患癌风险
很多人留学生在出国之前,长辈都要准备许多家乡美食,有的还会放一小包老家的土,这些美食和土不仅是带着家人的关心和爱,据说还可以预防“水土不服”。也许你会觉得这种传统行为非常“老土”,但人类社会有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做法或习俗(比如非洲人加工木薯,几百年皆遵循先去皮再泡而后煮的程序,其中泡要持续48小时,并且每4小时换一次水),即使背后的原理讲不清,却是有道理的(现在知道,木薯含大量生氰糖苷,泡水后可生成有毒的氢氰酸,那些不遵循此“文化或习俗”的人因此被淘汰)[1][2]。
水土不服的现象也类似。一般来说,水土不服不是病,它只是因地理时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后的机体反应,比如失眠或月经不调(因为生物钟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环境),再如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心慌胸闷、精神低迷等等,并不严重。
但是也有例外。身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加大患癌风险。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发现那些移民来美的亚洲女性,她们患乳腺癌的风险大幅攀升,从在母国时的4-7%(22.1/10万人),平均上升4-7倍,达到北美女性水平(13.1%,99.4/10万人)。此外,患病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也有所上升[3]。
2015年美国各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新发和死亡数的估计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2015年美国女性患者乳腺癌终生风险和10年风险,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改变饮食习惯,后果真这么严重?
1993年,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原因可能在于饮食习惯的改变。
那些融入美式生活的亚洲女性,她们除了摄入更多高脂肪食物(每多摄入10-18g脂肪,乳腺癌风险上升15%),以及更多的酒精(主要是红酒,长期饮用者,乳腺癌风险上升38%),更重要的是,她们吃的豆类食物更少了[3]!
此后,至少有三十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四十多项动物实验表明,豆类食物(大豆等各种豆类、豆浆、豆角、豆芽、豆瓣酱等等)中的次生代谢物,如大豆异黄酮、染料木黄酮等物质,均可以起到雌激素样作用的效果,从而降低乳腺癌风险。甚至,晚期乳腺癌病人一样可以从食用豆类食物中获益,因为雌激素样作用的本质是“多退少补”,可以平衡女性体内的雌激素[3],而众所周知,高水平雌激素是乳腺癌的诱发因素,它能刺激乳腺癌组织生长,同时又抑制其凋亡。
更进一步,多项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植物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可能发生在女性未成年末期[3];另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推迟青春期的到来,进而与成年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3]。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女性身体在青春期时,对各种致癌和抗癌物质都更敏感。
但是,考虑到人类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也是在青春期前后定型的,那么是不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地方的饮食对应了一种肠道型(Enterotype),进而导致水土更换(移民/长期留学/成年后饮食西化)后,患病风险因此大增呢?
融入当地文化,往往意味着饮食结构与习惯的剧烈改变。
图片来源:网络。
还是肠道微生物的锅!
11月1日,顶尖权威期刊Cell刊文,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些索马里、拉丁美洲和东南亚(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苗族Hmong、克伦族Karen等少数民族)来的移民或难民,他们的身体健康似乎大不如在故国时,罹患肥胖症及其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的风险,都变得更高了[1]。
通过纵向追踪肠道微生物变化,他们还发现:
1,仅仅6-9个月,这些移民的肠道型分类,便从普氏菌型(non-Western bacteria strain Prevotella)变成美国式的拟杆菌型(Western strain Bacteroides),也就是肠道里的优势菌株从普氏菌属变成了拟杆菌属,其中儿童的这一变化显著快于成年人。要知道,人类的肠道型基本就3种,不同的肠道型表示优势菌株不同,进而人体分解碳水化合物、利用能量、合成维生素等能力,以及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各不同;
新移民及其后代的BMI增高,肠道卫生多样性却在急剧下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2,整体而言,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是变小了,这是因为移民们体内新增的微生物并不能弥补原生微生物的损失。而且,似乎住在美国的时间越长、饮食越西化,这种负面影响就越大;
3,移民及其后代,他们消化故国的纤维类食物的能力也下降了。比如,由于体内降解植物纤维的酶更少了,来自缅甸的克伦族人变得不太能吃东南亚本土的蕨类蔬菜。
当然,研究人员也承认,这项虽然发表在了Cell上的文章,只发现了西化饮食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并不能说明任何因果关系。
泰国苗族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微生物组成越偏离他们的泰国同胞,并趋向于欧洲裔美国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为了健康 请善待体内的微生物居民
换一个角度看,从这项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收获一些好消息:
首先,人体可以调整自己的肠道微生物。2017年的Nature文章,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和国际MetaHIT联合会的研究表明,肠道型的分类与年龄、体重、性别和国籍无关,只跟人体代谢机能有关[5]。所以不奇怪,那些美籍华裔后代(American-Born Chinese,ABC)虽然仍是亚洲人基因,但外型与代谢各种肉类食物的能力上却酷似西方人。
不同类型的肠道型,各自高表达的酶基因不同,所以代谢能力也各异。比如,肠道型1、2、3分别高表达4种生物素(Biotin)合成类基因、4种硫胺素(Thiamine)合成类基因和6种血红素(Haem)合成类基因。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其次,这再次提醒我们要善待体内的“微生物居民”。
人体内有1000多种、大约1014个、总重量2-3斤的微生物,它们的基因总数大于300万,是人类基因总数的150倍+[2]。所以,它们内部丰度的“改朝换代”势必影响我们的健康——人体衰老表征之一,就是有益菌(乳酸菌,Lactic bacillus,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丰度下降而产毒素的菌(梭菌属,Clostridium)丰度上升[5]。不仅高脂、高盐饮食,昼夜作息不规律、饮酒、久坐不动等习惯都会影响肠道菌群健康;同时,运动、膳食均衡、慎用抗生素等良好习惯都可以让肠道菌群更健康[5]。它们好了,你的健康和长寿才有了保障。
最后,对移民海外、长期留学或虽在国内,但饮食却越来越西化的国人来说,吃多了昂贵又美味的烤肉、牛排、起司火锅和进口香肠,别忘了我泱泱中华还有:
黄豆焖猪脚、麻婆豆腐、西湖醋鱼、无为熏鸭、东坡肉、腊味合蒸、辣子鸡、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樟茶鸭子……
一起搭配吃更健康哦!
参考文献:
1, PajauVangay et al., US Immigration Westernizes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Cell, 2018;
2, Qin et al.,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Nature, 2016;
3, 赵阳,青春期摄入豆类食品对女性乳腺癌发病影响的系统评价,《南方医科大学》,2012;
4, DeSantis CE et al.,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5: Convergence of incidence rate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women, CA Cancer J Clin, 2016;
5, Manimozhiyan Arumugamet al., 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Nature, 2011;
6, Jacob M. Allen et al, Exercise Alters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Lean and Obese Human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602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