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销售100万辆!新能源汽车造车大战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22-07-05 04:24:2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前沿 阅读:76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全年销售100万辆!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寡头纷纷组团入局,引发一轮造车狂潮。其中有多少泡沫?还有哪些“冷思考”?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采访专家:
侯永平(同济大学全部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
杜芳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100万辆!”这是2020年中国纯电动乘用车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同比增长20%。受疫情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都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但新能源汽车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在资本市场和销售市场都迎来了“大爆发”,逆势上涨的同时,远远跑赢了大盘,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之年。
2021年的第一天,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斯拉又放出一枚重磅炸弹:国产Model Y两款车型定价分别为33.99万元、36.99万元,与之前官网上预售的进口Model Y车型相比,价格相应大幅下调了14.81万元、16.51万元。该消息一出,特斯拉官网因访问量过大一度崩溃。
随着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挑战传统燃油车的实力。而复盘新能源车的2020年,也更应当理性与公正地分析,资本和市场狂欢的背后,还有哪些“冷思考”值得玩味?
一超多强 三方绞杀
从国产特斯拉的火爆上市,到蔚来汽车起死回生,再到互联网科技公司入局,时间回到2020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用“一超多强,资本火热”来形容最为合适。
“一超”的头衔,毫无疑问被特斯拉夺得,从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销量榜单来看,特斯拉国产后的首款车型Model 3,一年之内卖掉13万辆,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年销量冠军。
▲特斯拉Model 3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搅局者”(图片来自网络)
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特斯拉入华显然带来了鲶鱼效应,倒逼本土车企转型升级的同时,激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活力,也让“多强”的局面开始出现。
“多强”又分为了两个阵营,一是传统燃油车企的新能源车型或者品牌,二是追赶特斯拉的造车新势力们。
如果仅从销量上来看,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依然是传统车企的“天下”,这其中不乏比亚迪、广汽、上汽五菱以及宝马、奥迪等大众熟知的燃油车品牌。甚至全年销量排行当中,唯一一款敢于和特斯拉“掰手腕”的车型,正是出自传统车企五菱之手,全年销量高达11万辆,完成了“现象级逆袭”,而这仅是五菱宏光入局新能源市场的首款产品而已。
▲尽管被吐槽为“老年代步车升级版”,但从销量上来看,五菱宏光MINI电动车,已经完成了对其他品牌的“升维打击”。被称为刚需电动车(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传统车企深耕汽车领域多年,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完备的生产链。用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的话来说,工厂和工人都是现成的,换个零件组装就可以了。
但从模式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以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迎来了资本市场狂欢的同时,已经被更多消费者熟知甚至认可,颇有颠覆行业的趋势。
▲“网红”车型蔚来ES8(图片来自网络)
以销量过万为基准,2020年有5家新势力过了这一门槛,其中蔚来、理想和小鹏属于第一梯队,销量突破2万大关,威马和哪吒属于第二梯队,和身后销量只有百位数甚至个位数的其他新势力品牌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2020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数据来源:保监会新车上牌保险统计)
实际上,造车新势力的表现,与资本市场的情况从来都是正比。蔚来获得融资成功续命之后,才迎来股价暴涨,市值甚至超越了百度;理想、小鹏相继赴美国上市,威马汽车也计划融资登陆科创板。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侯永平向记者分析说,造车新势力到2020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企业上市成功量产销售,一些企业则彻底宣告失败。“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但分析本质不难发现,这可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最终还要回归到销量与驾乘品质上。”侯永平说。
互联网巨头为何入局
除了传统车企、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的三方鏖战以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来到2020年下半年,摇摆不定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甚至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入局,他们牵手传统车企,揭开了新一轮的造车大战。
先是房地产企业恒大,高调宣布恒驰品牌问世,人们还来不及从恒大“不务正业”的惊诧当中回过神来,接下来“华为-长安”“阿里-上汽”“苹果-现代”“富士康-拜腾”和“百度-吉利”等诸多组合,犹如拜把子兄弟一般横空出世。
在领头羊特斯拉最近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超越脸书成为美国第五大上市公司,国内三家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爆发、市值跻身全球车企前20,投资新能源≈预订财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玩家意识到“再不加入就晚了”。
▲2020年造车新势力销量(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互联网公司这个玩家来说,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基于流量增长已经放缓,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亟需一个新的突破口,来实现产业互联网的转型。
前几年,互联网公司对智能车载设备、车载操作系统等软件产品比较感兴趣,例如阿里和荣威联姻的产物“斑马系统”,也在业界引发过不小的震动。
但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软件产品早已不能满足互联网企业的胃口,作为智能终端设备的汽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互联网IT巨头们寻求多元化发展、开拓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对赌协议:上海超级工厂从2023年年底起,每年须纳税22.3亿元,如果不能达成这一条件,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以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入局造车,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为什么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加入造车大军?对于纯电动新能源车来说,这是汽车行业的全新分支,包括三电技术在内,全世界的方案都不成熟,这就给入局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充足的上升空间,形成了一个机遇无限的“蓝海”,这正是以投资和创新见长的互联网公司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其次,互联网公司为何选择与传统企业“结盟”?原因在于,互联网公司有资本、有软件层面的解决方案,却没有实质性造车技术,而传统车企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也有经验丰富的人才支撑。
传统车企借助互联网公司“二次营销”,而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借助传统车企“提质增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互惠互利的最佳选择。
最后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新能源造车的门槛降低了吗?杜芳慈认为,从表面上来看,技术的不完备让新能源车“似乎没有门槛”,电动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众多造车新势力“试错”的机会。
“但从本质上分析,真正造车面临的困难很大,因为技术成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资本也不可能永远输血不求回报,这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所以门槛其实提高了更多。”杜芳慈说。
新能源造车热背后的“冷思考”
随着政策利好和资本的支持,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中国已经先发制人,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市场。但新能源造车热的背后,三电技术不成熟、核心技术缺失、产品质量不过关、安全问题频现等负面消息也并未远去,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进行“冷思考”。
例如在三电核心技术领域,三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零部件供应商和自动驾驶技术,80%来自于行业供应商,这其中还经常出现博世、英伟达、LG等外国厂商的名字,用“万国造”来形容,虽不准确,但很贴切。
传统车企,除了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掌握一定话语权以外,其他企业与造车新势力相似,在零部件供应方面,还无法摆脱对“外援”的依赖。
而行业领头羊特斯拉,虽然产品仍然不够完善,例如过分强调视觉感应、频频撞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但在核心技术上,却大部分都是自主研发。如果必须和其他企业联合,特斯拉也不推崇“拿来主义”,而是通过“联合研发”“软件升级”等方法,提升产品的自主话语权。
▲2020年年初,比亚迪推出自己的全新结构的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一直保持这种架构,很难说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会出现‘卡脖子’技术,那么华为断供这样的事情,也就可能再一次上演。”杜芳慈说。
在市场领域,造车新势力们尽管股价高涨,但目前产品单一,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依然依靠融资支撑,但致命的恰恰是,汽车产业链条极其漫长,成本极高,每道供应链都是难题,但资本真的有足够信心一直给产业输血吗?
至于产品质量、驾乘体验、二手保值等方面,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更是无法同日而语。
▲2020年10月,正在筹备上市的威马汽车,戏剧性的迎来了“一月连烧四台”的事件,这给了威马沉重的打击。究其原因,正是威马汽车为了减轻成本压力,选择二三线品牌电池造成的,这不仅给车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也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和耐心。(图片来自网络)
而提到消费者,记者了解到,在一二线城市,因为政策原因,很多消费者其实处于“被”新能源车的状态。众多新能源车主当中,“续航里程短”或“续航里程缩水”始终是位列第一的痛点,其次是电池寿命、安全隐患、车辆保值率等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与核心技术自主化、企业盈利相比,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性能下降所带来的“里程焦虑”,已经跃升成为行业内最核心的痛点和亟待突破的瓶颈。
但从目前的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来看,能量密度几乎达到极限,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改变技术路线的话,提高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冬季续航里程衰减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世界性难题,哪一家车企能够在这一环节,通过创新研发解决问题,就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下一个十年的领军者(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有观点认为,哪一家企业能够率先通过技术革新解决冬季续航问题,哪一家企业就可能成为新能源车领域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领军者。
同新能源产业类似的是,任何产业发展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一开始大量资金投入,出现快速增长期;随后到达顶峰,来到期望膨胀期;最后行业洗牌,优胜劣汰,进入一个成熟稳定的增长期。掌握核心技术,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制胜法宝”。
杜芳慈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进入的正是快速增长期,“有些事物是自然规律,有些壁垒要不断依靠技术突破破解,新能源车真正取代传统燃油车,我认为还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1615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光子“称重”天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