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长“梅花”的鹿,可不一定是梅花鹿

长“梅花”的鹿,可不一定是梅花鹿

时间:2022-07-05 23:45:2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物种日历 栏目:百科 阅读:16

当提到“生物入侵”的时候,我们脑中首先联想到的,难免是那些人们有意或无意间引入的,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的例子。其实,人工引进生物的例子古已有之,而一些生物已经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互适应,成为了当地生态系统中非常和谐的一分子。黇(tiān)鹿(Dama dama)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重新占领欧洲的黇鹿

现在,黇鹿是欧洲最为常见的鹿种之一,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代里,黇鹿一度并不在此生活——虽然有化石证据表明,黇鹿曾广泛地分布在欧洲各地,但在末次冰期时代,因为环境的变化,黇鹿的分布区域便退缩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它们与欧洲的微弱联系,也仅仅发生在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区域。

和绝大多数野生鹿一样,黇鹿也曾是两河流域和地中海各文明发展初期的狩猎猎物,对这种鹿的描述屡屡被发现于该地区的诸多岩窟壁画之中。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以及驯化动物的出现,鹿这样的野生动物已经失去了“主要食物来源”这样瞩目的地位,但猎鹿,依然被视为一种体现勇气与技巧的运动项目,被保留下来。而且随着狩猎成本的增加,猎鹿逐渐演变成了贵族独享的娱乐方式,被烙上了深深的阶级色彩。

在尚武的古罗马帝国,狩猎活动因为其娱乐与练兵相结合的色彩而备受推崇。帝国的军事主官们尤其偏好猎鹿,因为鹿的警惕性高,奔跑迅速,能猎取到鹿被视为个人军事能力的一种体现。为了满足驻守帝国各地的军官们的狩猎需求,在帝国的疆域内构建了大量的鹿苑猎场,而黇鹿就随着这种需求被重新带回了阔别已久的欧洲腹地。

罗马人将黇鹿带回欧洲腹地的典型例子发生在英国,在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并将其设置为帝国的行省,而专为狩猎而饲养的黇鹿也很快被运送而来——在英国南部的菲什本罗马宫殿,出现了规模很大的鹿苑。

当然,古罗马最终衰落,遍布欧洲各地的鹿苑也陷入了无人照料的荒芜状态,许多黇鹿逃逸到鹿苑之外,发展出规模庞大的野生种群。有人认为,如今活跃在英国的野生黇鹿最初是从菲什本罗马宫殿逃逸出来的——即便事实并非如此,在几百年后的11世纪初,征服英国的诺曼人出于同样的狩猎需求,也会又一次将黇鹿带到英国。

上流社会对于猎鹿的偏好,使得黇鹿的扩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凭借着强大的适应性,这种鹿很快的适应了各地不同环境。现如今,黇鹿已经在澳洲、南北美和非洲许多地区扎根,而盛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狩猎运动和现代养鹿业,也将黇鹿视为非常重要的目标鹿种。

长“梅花”的不止梅花鹿

黇鹿之所以广受狩猎爱好者喜爱,颜值绝对是其中一个原因。

出于隐藏自己的需求,绝大多数鹿在行动能力有限的幼年时期,都会出现各类花纹毛色作为保护色,大多数在成年之后就会褪去。但少部分鹿直到成年身上依然会带有花纹,我们熟悉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如此,黇鹿也是如此。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认识混淆,许多朋友在动物园见到黇鹿和梅花鹿之后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两者对比,体型大小的差距就可一目了然:黇鹿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小的鹿,它的雄性体长140~160厘米,肩高90~100厘米,体重55~70千克;母黇鹿略小,体长130~150厘米,肩高75~85厘米,体重 40~45千克。梅花鹿则大了一圈,体重更是达到了黇鹿的近2倍。

抛开尺寸,二者从外观上来看也有显著的不同:黇鹿的鹿角顶端是掌状的,而梅花鹿则是匀称的棍状。在鹿角脱落的冬季,或者面对不长角的母鹿的时候,则可以从尾巴和皮肤的毛色来区别:黇鹿的尾巴更长,屁股上有两道黑色的毛发,像一个加粗的黑括号包住了尾巴,而梅花鹿的屁股毛色则主要是上黑下白,白色部分两侧的黑边底部略向外扩张,像一个“几”字。

诸鹿中的“饶舌歌手”

雄性黇鹿虽然个头不大,角却不小。一般来说,这样的第二性征必然与争夺繁殖权密切相关,但对于黇鹿来说,夺取配偶的第一工具恐怕不是鹿角,而是雄鹿高亢的嗓门。

黇鹿叫声来自物种日历00:0000:25与其他鹿不同,黇鹿求偶的过程被称为“聚群求偶表演”。在求偶区域内,许多头雄性黇鹿频繁地鸣叫,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鸣叫3000次。这些鸣叫也绝非“瞎吆喝”,无论是在附近寻找如意郎君的雌鹿,还是出于竞争状态的雄鹿,都可以通过这些声音判断出这头鹿的身体状态。

在漫长的求偶季节,雄鹿不吃不喝,还要保持高频率的鸣叫,难免有身心俱疲的时候,年轻的挑战者听出这些信号后,往往会主动出击,努力把它赶跑。所以就雄性黇鹿来说,想要获得交配的机会,不仅要保持一副好嗓子,还得坚持着“别露怯”才行。

歌手的波斯亲戚

相比于雄性黇鹿大得有些不成比例的鹿角,它的亲戚——波斯黇鹿,由于体型稍大一些,鹿角反而显得更正常一些。长期以来,关于波斯黇鹿和黇鹿的分类学一直存在争议,至于它们是亚种还是近缘物种的争论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波斯黇鹿一直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56年,人们在伊朗胡齐斯坦省重新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作为波斯黇鹿曾经的分布国,以色列一直希望从伊朗获得波斯黇鹿用以野外放归,在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之后,以色列紧急将一批波斯黇鹿运回国,目前已经开始了野外放归,但波斯黇鹿的种群规模也仅有千头左右。

请不要投喂它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北京动物园牵头,中国与当时的“友好国家”开展了规模庞大的国际交换动物工作。中国从当时的民主德国(前东德)交换来一批黇鹿,经过几十年的繁育,现在它们已经出现在许多中国的动物园中。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关于黇鹿的国内新闻,总是伴随着让人心疼的消息。2014和2015年,厦门和上海动物园连续爆出黇鹿吞食塑料袋、毛巾等物品导致死亡的新闻。尤其是上海动物园死亡的三头黇鹿——从它们的胃里取出的杂物多达19千克!

黇鹿天性好奇,很容易吞食塑料袋之类的杂物。但作为反刍动物,它们的四个胃结构差别很大,误食塑料袋之后,可能无法将这些异物吐出,也无法通过肠道排出。这些异物日积月累搅结成团,导致黇鹿无法正常进食,造成黇鹿死亡。

黇鹿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时间,对于这样的老朋友,我们更应该学会静静欣赏它们的美。在野外观赏它们的美,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竭力不打扰它们的正常生活;而面对圈养在动物园的黇鹿,我们更不该再让它们暴露在不该有的威胁之下——请不要投喂动物园里的动物。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260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物种日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