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观新经济——何为新经济?
时间:2022-07-05 23:45:5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宇观新经济 栏目:百科 阅读:16
(一)我国新经济背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新经济”概念,他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20日至21日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二)新经济的内涵
新经济的内涵较为广泛,是各项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衍生产业发展、经济动力来源的转换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新经济是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数字信息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技术为驱动力量,以新组织为市场主体,以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为目标和目的而发展衍生出的各种新产业、新组织形态等的一个动态性迭代的经济形态概念。
对于新经济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新经济是一种动态性迭代的经济形态概念。新经济总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经济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因此理解新经济需要承认新经济概念是一个动态涵义。现如今,技术更替迅速、种类繁多,新技术与专利几乎每天都在形成,经济形式瞬息万变,经济形态提档升级。因此,新经济“代表前沿、代表方向、代表趋势、代表未来”。但新经济只是整体经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新经济必须以传统经济为支撑、为基础、为配套,而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经济单独存在。新经济既存在于第三产业,也存在于第二产业乃至第一产业,并且使三次产业之间界限趋于模糊。凡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自带需求的新供给都属于新经济。
二是新技术是新经济的驱动力量,是创新由抽象理念变为具象现实的最重要的要素。新一代高新技术将转化为高质量、高效率的先进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出现变革性的发展。新技术通过场景助推、融合应用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升级,大大提升了在全球化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技术催生了人工智能、5G、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
三是新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而“创新”是人区别于一切科技产物的人性特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本经济。在此次技术革命背景下,人与组织的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力资本成为新经济主体的关键性要素。在新经济环境中,以知识技术形态存在的资本更具潜在价值,新经济主体组织及组织形态的变化在更高层面上激发个人的经济动能。(周笑,2000)在此基础上,人、机器和资源间的智能互联,实现了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升级。(赵昌文,2019)而新组织通过创新、调整或变革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质量和效益。(王斌, 顾惠忠, 2014)这些新组织主要指新经济企业、创新型个人(如创客、SOHO一族、新型农民等)、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国家平台(如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李佐军,2017)
四是新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需要新产业为依托。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新经济的发展态势。(彭金荣, 李春红. 2011)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组织形式智能化、生态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胡晶,2015., 怀进鹏,2016)
五是新经济是“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以需定产”的经济。创造需求实际上是满足潜在的、客观存在而没有被既有产品/服务满足的需求。新经济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能使用打破常规的办法满足这类需求,或解决产品/服务应用中的痛点和难点,激发新消费需求。新经济的本质,就是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福祉添砖加瓦。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经济是一种突出需求导向,通过用户来牵引和驱动的“以需定产”的经济。新商业模式以顾客为主,服务为主的新盈利理念为核心,通过挖掘整合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精准预测消费需求和消费的个性化,采用定制模式(例如C2B模式),推进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我国内需巨大的潜力。
(三)我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经济历经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指引的开创期、各界对新经济进行讨论和阐释的研究期、各地贯彻落实新经济战略部署,为”新经济“展开具体描述的应用期,呈现出开放创新、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场景助推的特征。
开放创新是新经济的内涵特征。新经济发展涉及的创新是涵盖技术、业态、模式、制度的全面创新。新经济发展下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其特征不仅在于自身“从无到有”的创新,更在于他们对其他领域的渗透性和溢出效应,能够对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牵引作用,促进更多“从有到优”的升级拓展。(陆娅楠,2020)从创新主体来看,新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封闭式的组织研究架构延展到个体的开放式创新。新经济中的创新主体不仅包含了传统经济中的创新主体,更拓展到创客、客体等创新型个人,并渗透和带动到风险投资、孵化器等主体参与,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创经济。(刘迎秋,吕风勇,毛健,2017)
聚合共享是新经济的市场特征。互联网时代共享特征明显,海量分散的各类资源、平台化、协同化的聚集、复用、匹配供需,引发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推进了经济行为进一步公共化。例如共享经济,业主通过与他人共享物品,实现生活方式的分享。例如平台经济,从个体将创意、设计分享到网络研发公共化、从电商到微商的销售公共化,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信息平台公共化,消除了传统的交易沟通模式,消除了物理、地理因素及信息沟通障碍而增加的交易环节,建立了扁平化的交易渠道,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效率。例如智能经济,以共享为特征的新经济“四两拨千斤”助力传统产业,为柔性转产和产能共享“添薪加柴”。智能工厂、云监工,智能制造支撑“人休机不休”,非接触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承接企业需求......为此次疫情复工复产带来强大的动力,让新经济成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陆娅楠,2020)
跨界融合是新经济产业的形态特征。新经济与以往行业分类相对清晰的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不同,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互联网向传统产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基于不同应用创新大量涌现,制造服务融合、生产服务融合、服务跨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层出不穷,传统的三次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彭兴庭,2010)催生形形色色的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同时,政府、企业、个人等重要创新主体的协同,(疏腊林, 危怀安, 聂卓, 黄曼,2014)为新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构建了互补与分工的联动机制。由创新技术产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改变着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趋于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赵昌文,2019)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再拘泥固定的“金字塔”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组织内部具有共享、合作、互动、扁平化的理念。
快速迭代是新经济的动力特征。新经济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区别于历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本轮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进步和融合式创新。一系列技术创新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进而陆续产生新的业态,新业态的聚集激发了新平台,新平台促使新经济的多层次主体发生了管理、制度、组织的变革,形成多样化的新经济形态,而新经济形态一直处于永不止息的升级状。
另一方面,经济行为的公共化消除了物理、地理因素及信息沟通的障碍和成本,时间价值在此次经济发展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成为时间的竞争,时间价值成为产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华民,2001)
高速增长是新经济的效率特征。区别于传统经济增长的要素限制,新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知识资本、传播应用为支撑,因此新经济是一种报酬递增的正反馈经济。在新经济时代,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极大地降低了生产和消费成本,打开了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互联网经济为例,需求增加会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报酬(杨格, 贾根良1996., 华民,2001),消费成本与需求递增呈现负关联性,导致新经济增长出现滚雪球式效应。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流量不断涌入、扩充、并优化知识存量,其传播使用的频率和数量越多,外部获益越大。
场景助推是新经济的逻辑特征。(徐振强,2016)场景能够破除技术与实体经济供需对接矛盾、为技术找到商业化应用落点。从技术视角看,场景是推动创新应用的新孵化平台;从企业视角看,场景是寻求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试验空间;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场景是促进商业模式跟新迭代的助推器;从产业视角看,场景是推动产业爆发的新生态载体;从消费视角来看,场景助力消费升级,释放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情景体验。只有主动培育和供给丰富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整合落地,为新产品找到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发展动能找到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四)新经济的评价
新常态下的新经济是一个多维度的经济范畴和经济形态,其核心是深化创新驱动战略,在制度政策、组织形态、生产形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生态要素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和升级,发展新经济是新常态下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培育新动能的外在表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新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有利于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利于形成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以上内容仅属于个人见解,欢迎讨论留言。
参考文献资料:
胡晶. (2015). 工业互联网, 工业 4.0 和 “两化” 深度融合的比较研究. 学术交流, 1(1), 152-158.
怀进鹏. (2016). 人民日报人民要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1221/c1003-28964654.html
华民. (2001). 新经济, 新规则和新制度. 世界经济, 3, 3-8.
李佐军(2017).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4/c414305-29606412.html.
陆娅楠. (2020)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20/0427/c1003-31688812.html
刘迎秋,吕风勇,毛健.(201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09/c217905-29008219.html
彭金荣, 李春红. (2011).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 (Doctoral dissertation).
彭兴庭. (2010). 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天府新论, 1.
疏腊林, 危怀安, 聂卓, & 黄曼. (2014). 创新 2.0 视角下协同创新的主体研究. 科技与经济, 27(1), 16-20.
徐振强. (2016). 基于 28 个关键场景思维助推建设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中国名城, 4, 11-24.
王斌, 顾惠忠. (2014). 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 边界, 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 会计研究, 1, 13-20.
周笑. (2000). 新经济人本天性的组织表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1(5), 19-22.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266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宇观新经济,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饮水机干烧,真的会引发火灾吗?
下一篇:香螺,香波螺和响螺,都是什么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