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咖啡:一种要适量饮用的饮料

咖啡:一种要适量饮用的饮料

时间:2022-07-06 00:10:2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达医晓护 栏目:百科 阅读:16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049 篇文章

咖啡,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止被视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标志。现代人喜欢喝咖啡,有人为了提神醒脑,有人则是不知不觉养成的一种习惯。

640.webp (13).jpg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虽然要比西方国家低得多,但喝咖啡的人群增长迅速,咖啡爱好者已不在少数。不同的人对咖啡的感觉也有差异,有的人一天不喝咖啡就会觉得十分不舒服,也有的人一喝咖啡就会感到心悸、恶心。

咖啡究竟对人体是好是坏呢?这不得不提到咖啡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咖啡因了。

640.webp (14).jpg一.让人既爱又恨的咖啡因

对于植物来说,咖啡因是一种天然杀虫剂,对多种昆虫及食草动物有毒害效应。咖啡因究竟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来看看现在普遍认同的咖啡因作用原理。在人体内,有一种化学物质叫腺苷,它是一种神经调质。当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时,会抑制神经传导,让人产生疲劳感,此时你就知道自己要休息了。而当你喝了咖啡后,咖啡因会和腺苷竞争,抢着和腺苷受体结合,使你不感到疲劳,警觉性也随之提高,更能集中注意力。这也是很多人喝完咖啡后感到十分精神的原因。

接着来看看咖啡因对于人体的正向作用

1、提神醒脑:兴奋大脑皮层,减少疲劳感,使人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积极性。

2、提高记忆:短时间增强识别能力,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瞬时口头记忆力。

3、提高运动表现:咖啡因可以增强人的运动能力,提高敏捷程度,让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

4、促进消化:刺激交感神经,促进胃酸分泌,助消化。刺激肠胃激素,产生通便效果。

那为什么有些人喝完咖啡后会感到心悸、恶心呢?

这是因为在咖啡因的作用下,大脑会进入兴奋状态,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让人有一种“打了鸡血”的感觉。如果这种“打了鸡血”的感觉让你觉得非常不适,说明你的身体对咖啡因的耐受程度较低,还是尽量避免喝咖啡吧。

目前研究还没有显示咖啡因会导致心律失常,适量的咖啡因并不会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咖啡因的功效

1.预防神经疾病

科学上有研究显示,一定量的咖啡对于帕金森、脑缺血和老年痴呆等神经疾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相比于其他人群,每天喝 1-3 杯咖啡的人群,帕金森发病率最低。

另外加拿大老年与健康研究所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常饮用咖啡的人群相较于不饮用的人群,患老年痴呆的几率更小。在科学界,咖啡因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的潜在保护作用已经明确。

2.抵抗抑郁症

咖啡因在神经递质方面,对于防止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功效。有研究显示:慢性的咖啡因摄入(8mg/kg/d)对抑郁症的症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咖啡因和其他抗抑郁症药物联合用药,对抑郁症有改善作用。不过,目前的研究还在试验阶段,还缺少更充足的临床证据。

三.怎样喝咖啡对身体最合适

综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欧盟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卫生部等多机构的建议:对于健康成人而言,每天摄入的咖啡因在 210-400mg 是适宜的。

那我们每天应喝多少咖啡呢?

640.webp (15).jpg以星巴克为例,一份浓缩咖啡液约含有 75mg 咖啡因。一杯中杯的拿铁含一份浓缩咖啡,咖啡因含量为 75mg;大杯拿铁含两份浓缩咖啡,咖啡因含量会增加至 150mg。一杯中杯的美式咖啡,其中的咖啡因含量就达到 150mg,而大杯则会增加到 225mg,摩卡、馥芮白当中的咖啡因含量也都高于拿铁。在星巴克,每天两大杯美式,或者三杯大杯拿铁,咖啡因的摄入就超标了。

那是不是平常只要不超过三杯就没事呢?当然不是。除了咖啡和茶,可乐、功能性饮料当中也含有咖啡因。

640.webp (16).jpg看了这些,大家一定会想问,既然这么多饮料都含咖啡因,那我们怎样才能确保不超标呢?

下面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些小 tips,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ips

1、在外购买咖啡,拿铁、摩卡、卡布奇诺不要超过每日两大杯,美式咖啡每日一大杯即可。

2、买了咖啡,就不要再喝奶茶了,两者都喝就非常容易超标。

3、在家自己手冲咖啡也要注意咖啡因的含量。

4、功能性饮料、可乐不要多喝,其中也含有咖啡因,且含糖量较高。

喜欢喝咖啡,也要科学喝咖啡!

640.webp (17).jpg参考文献:

[1] 林凡,何桀.咖啡与健康研究进展.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 牛静崧,张颜颜,刘子健.咖啡因剂量对人体的影响.食品安全导刊

[3] 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4]王潭,席娜娜,郑荣远.咖啡因作为中枢腺苷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作者:同济大学医学实验班 褚梁豫

审核:李颖

本作品为同济大学通识课《健康 疾病 传播》学生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459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达医晓护,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