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太湖石 有故事的奇石

太湖石 有故事的奇石

时间:2022-07-06 00:12:3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 栏目:百科 阅读:17

它是天地之造化、山水之精华,造型奇特,姿态万千,堪称古代之国石、今日之瑰宝;它曾备受推崇,不知有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为之痴迷疯狂;它亦曾饱受非议,害得无数平民百姓受苦遭殃……它就是我国园林景观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太湖石。

千古名石毁誉参半明清时期的紫禁城金碧辉煌,对普通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地,它同时也禁锢了生活在里面的皇室成员。为了能够体验外面世界的山水之乐,明代永乐皇帝下令,在紫禁城中轴线北端、靠近神武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宫后苑(清雍正朝起,改名为御花园)。这座皇家花园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90米,院内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其中,有一座高10米的假山最惹人喜爱,它是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名曰“堆秀山”。山的正面有一岩洞,洞门上方题写有满文和汉文“堆秀”二字。山腰处,暗藏水缸,用水管使之与山前两侧的喷泉相连。每逢九九重阳,皇帝登上堆秀山顶的御景亭,极目远眺,欣赏深秋美景,别有一番滋味。

在颐和园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前,也放置着一块巨大的园林石,该石长10米,宽2.3米,重约100吨,如同一面巨大的屏风立在院子里,石头顶端嶙峋突兀,犹如灵芝绽放,正面刻着乾隆皇帝题写的“青芝岫”三个大字。奇怪的是,民间却称这块石头是“败家石”。这究竟是为何呢?据考证,这块石头也是太湖石,最早由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发现于北京房山。米万钟见它色泽清润、造型奇特,就想把石头运回京城的勺园(遗址现位于北京大学内);不料,运费不菲,才运到半路,就耗尽家资,最后,只好弃之于荒野。于是,人们给这块石头起了个“败家石”的外号。100多年之后的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又花费巨资把它运到颐和园,赐名为“青芝岫”。

同样是太湖石,为何有的会被视若价值连城的珍宝,有的却被人嗤之以鼻,甚至暗地里唾骂呢?这一切,都要从宋徽宗赵佶说起。

赵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不仅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而且酷爱奇石、名木。他为了从民间搜刮这些东西,专门设立了苏杭应奉局,由大臣朱勔负责操办,一旦发现哪里有名贵的石头和花木,就强行勒索,然后分批编组,用大船运往东京汴梁,史称“花石纲”。短短几十年间,10万多块石头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其中主要是太湖石。宋徽宗用它们建造了一座名叫艮岳的皇家园林。艮岳的主峰高150多米,山上栽种从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草,还养着梅花鹿、仙鹤等珍禽异兽。谁曾想,汴梁城被金人攻陷后,城内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就连整座艮岳也被拆掉,除一部分太湖石被宋高宗南迁时运走,大部分都被金人运往中都(北京),点缀在一座岛上,即如今的北海公园琼华岛。到了明清时期,琼华岛上的部分太湖石又被移走,用于装饰颐和园、圆明园及紫禁城御花园。

从江南到汴梁,再到琼华岛,最后散落于各大园林,太湖石历尽了波折,也见证了历史,无论是非对错,褒贬爱恨,都不应该由这些石头承受,毕竟,它们只是没有生命的天然产物而已,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些贪婪和滥用太湖石的人。

太湖特产山水杰作太湖石因原产于江苏太湖而得名。唐代诗人吴融有诗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这里说的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湖,而是指江苏的太湖。太湖中有东、西两座洞庭山,所以,太湖石又被称为“洞庭石”。

太湖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北宋有一位著名的岩石矿物学家杜绾曾对当时全国各地的奇石进行过详细分类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部传世至今的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书中关于太湖石的描述是:“其质纹理纵横,笼络隐起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太湖石志》中这样描述太湖石:“石生水中者,艮岁久浸,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黡,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他们都认为,太湖石之所以奇形怪状,是水中的波浪长时间冲刷所造成的。

古人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深入。现代地质学家认为,太湖石的石质为常见的碳酸盐岩,主要是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它之所以在水中变得千疮百孔,既有波浪冲刷的物理因素,又有石头中的碳酸钙与弱酸性的水发生反应的化学因素,二者缺一不可。简而言之,太湖石其实就是由地下水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是山石与流水共同创造的杰作,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著名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具有相似的成因。在太湖的东南部,现已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保存有许多地质遗迹,主要是石林、溶洞等岩溶地貌,最早的太湖石也发现于这一带,分为产于湖底的水石和产于山上的旱石两种,其中以水石为贵。

在没有潜水装备和大型机械的古代,人们开采太湖石极其艰难。杜绾记载,采石工人通常带着锤子和凿子等工具潜入湖中寻找石头。当找到优质的石头之后,工人会在上面凿出孔洞,然后绑上绳索,并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大船的木架上,再将石头绞出水面。如果发现有些石头的形态不够完美,工匠就要对它进行一番打磨,然后再将其沉入湖底,待水浪冲刷一段时间之后才取上来。正因为太湖石开采不易,且质优者稀少,所以价值不菲。

其实,太湖石并不仅仅产于太湖,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如北京西南的房山、山东沂蒙山区北部的临朐县等地也都发现了相似的石头,它们都是受岩溶作用侵蚀的石灰岩,外观也十分相似,被人们称为“北太湖石”。

赏石秘诀瘦皱漏透我国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始终追求意境之美,与宝石、矿物收藏鉴赏不同的是,人们更注重奇石的外形特征,并常常通过丰富的联想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太湖石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它与安徽的灵璧石、广东的英德石和南京的雨花石合称我国“四大名石”。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太湖石以独特的身姿和神韵成为其中一绝,或堆砌成山,或孤石独立,或雕琢盆景,鬼斧神工,妙趣横生。

前文提到的米万钟因太湖石而败家,他醉心奇石似乎是遗传了祖上的基因,因为他的先祖、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即爱石成痴,见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会与之称兄道弟,甚至对着石头三叩九拜,人称“米癫”。对于鉴赏太湖石的优劣,米芾提出了著名的四字诀,即“瘦”“皱”“漏”“透”。所谓的“瘦”,指的是石头要体态挺拔秀丽,“皱”指其凹凸相间有序,“漏”指孔洞层层相套,“透”指孔洞贯通。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和原苏州织造署的瑞云峰等,相传都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皆具备了瘦、皱、漏、透的所有特征,因而成为江南园林石中的极品。

究竟什么样的太湖石才是最美的?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评价标准略有不同,有人以“奇”“清”“顽”“拙”等来衡量,还有人以“丑”为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职时曾偶得两块太湖石,只见其“厥状怪且丑”,却对其爱不释手,称赞它们“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后来,随着赏石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其他纹理石、图案石、文字石等各种观赏石,又逐渐形成了以“形”“质”“色”“纹”“声”等为依据的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标准;但对于太湖石,始终坚持米芾的四字诀,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玉玲珑”“冠云峰”和“瑞云峰”玉玲珑位于上海豫园,被誉为镇园之宝。豫园是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江南古典园林,园中的玉玲珑则是北宋宣和年间的花石纲遗物,它高约3米,宽约1.5米,厚0.8米,重约500千克。此石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浑身布满孔洞,如果在石底点一炉香,则每个孔都会冒烟;如果从石顶倒一壶水,则每个洞都会流水,令人称奇。

冠云峰位于苏州留园,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块太湖石。它身躯高耸,约有6.5米高,四展如冠,故而得名“冠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观音峰”的谐音。相传,冠云峰被发现后还未来得及北运,北宋就被金人所灭,所以,这块石头就遗留在了苏州。

瑞云峰原位于苏州留园,与冠云峰、岫云峰合称为“留园三峰”。它高6米多,宽2米多。相传,北宋朱勔派人在太湖中采得此石,但它在运输过程中不幸沉入水中,若干年后才重现人间,乾隆年间,它被移至原苏州织造署西花园,即现今苏州第十中学所在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478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