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扬州博物馆:国际都会的“海丝”奇缘

『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扬州博物馆:国际都会的“海丝”奇缘

时间:2022-07-06 00:13: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海博物馆 栏目:百科 阅读:17

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航运古城扬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扬州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更随着大运河的贯通,从唐代开始一跃成为南北物资集散地和国际贸易中心,与大食、波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与外交往来。

扬州博物馆文物重器,就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让我们走进『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厅,欣赏扬州博物馆带来的航海遗珍。

唐·嵌宝镶珠镂空錾花金戒指

唐(618-907)

戒面宽2.3、指套宽2、高2.3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唐代以后,随着中国与大食海上交通的发展、中西贸易的扩大,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彩色宝石使金镶宝石器逐渐在中国流行。

这枚戒指使用黄金、宝石、珍珠等材料制成,汇集了錾刻、镂空、镶嵌等工艺,使用了具有浓郁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四周镶嵌的十粒珍珠也是产于波斯。戒指的中央有一凹槽,原本应嵌有宝石,现已缺失。

唐·马来人陶范

唐(618-907)

直径3.6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唐代时,大量波斯、阿拉伯、印度与马来西亚等地的异域胡商从海路来华贸易,以扬州为代表的港口城市成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外国人形象也成为一种文化元素,频繁出现在当时的器物中,这是东西方海上交往与人口流动的见证。

这件唐代马来人陶范就是以马来人形象设计制作的,人物特征略有夸张,形象憨厚有趣。当时常见的外来人种“昆仑奴”,大多就是东南亚地区的“马来人”。

唐·三彩钵盂

江苏扬州五台山出土

唐(618-907)

高14.5、口径13.5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日本、朝鲜、埃及、波斯的三彩器即是对唐三彩的仿制。

扬州是唐代时全国最大的陶瓷集散地,也是唐三彩的重要出口港。这些唐三彩并非旧时常见的随葬明器,而是用以观赏和使用的外销商品。

这件三彩钵盂1958年出土于扬州市五台山,口内敛,肩稍耸,鼓腹,小平底。外腹施黄、绿、白、褐四色釉,釉面斑剥交融,绚丽自然。垂釉不及底,露白胎,胎质细腻,胎体厚重。整体器型敦实沉稳,极具实用性。

唐·青花碗残片

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

唐(618-907)

直径16.3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唐代巩县窑首创用钴料烧制蓝色,但青花的烧制工艺尚不成熟。当时巩县窑烧制的青花主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及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的典型阿拉伯图案纹饰,在唐代多用于外销。

1970年代,江苏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青花残器与残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唐代青花瓷。其中就包括这件青花碗残片。之后,“黑石号”沉船中也出水了三件完整的同类唐代青花瓷器,进一步证实了唐代青花瓷的存在。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青花盘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塑人物狮纹执壶

江苏扬州仓巷出土

唐(618-907)

高18.6、口径9.7、底径12.6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唐诗有云:“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至五代时期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厂,以釉下彩绘为特色。其产品大量外销,享誉海外,在日本、菲律宾、伊朗、伊拉克等地都有发现。

元·也里世八墓碑

元延祐四年(1317)

高29.8、宽25.8、厚4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早在唐代时就曾传入中国内地,即东方亚述教会,当时被称为景教。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东正教中分裂出来的聂斯托利派,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此碑系青石制成,碑额镌刻莲花为衬托的十字架标志和飞翔的天使,碑上叙利亚文和汉文合璧,这是当时景教碑的典型样式。

汉字碑文为:“岁次丁已延祐四年三月初九日 三十三岁身故五月十六日明吉 大都忻都妻也里世八之墓。”

根据碑文,墓主名为也里世八(碑文古叙利亚语中译为伊丽莎白),他是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一位名叫忻都的官员之妻。“忻都”“也里世八”皆为蒙古人名。

碑额作半圆形。中间线刻放射状十字架,下以莲花为座,这种莲花十字是中国景教特有的艺术符号;两侧则呈对称布局,分别刻一四翼天使。

四翼天使产生于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常见于扬州、泉州等地出土的景教石刻上,而在新疆、内蒙古等陆路传播地区所出土的景教石刻中尚未发现,可说是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结果。

元·扬州天主教徒凯瑟琳拉丁文墓碑

元(1271-1368)

高62、宽50、厚12.5厘米

扬州博物馆 藏

宋元以后,西方与亚洲的海上交流更加频繁,基督教在中国已有一定影响,天主教等教派也传入中国沿海,统称为“也里可温”教。

此碑出土于扬州,墓碑主人名叫凯瑟琳,是经营中西贸易的意大利商人伊利翁尼的女儿。墓碑下方以古哥特拉丁文书写铭文,记载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去世的时间;上方则篆刻着与墓主人同名的基督教圣徒凯瑟琳的生平事迹。

据记载,圣凯瑟琳来自亚历山大,被迫害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处以磔轮之刑(将人的四肢绑在有尖刺的轮子上进行击打折磨)。从墓碑纹饰中可以看到,凯瑟琳跪下祈祷,车轮被突来的雷电劈裂,行刑的人也倒在地上;之后,皇帝又命令将她斩首,刽子手拔剑出鞘正欲行刑;凯瑟琳殉道后,天使将她的遗体带到埃及的西奈山。右侧跪在地上、怀抱婴儿的僧侣,则寓意将死者纯洁无罪的灵魂接引至好的归宿。

卡拉瓦乔《亚历山大港的圣凯瑟琳》

这块墓碑的形制遵循中世纪天主教的图像传统,但在创作时融入了大量中国化的艺术元素。例如,顶部圣母子的坐具为中国样式的木凳;墓碑边饰也是中国传统的唐草纹;凯瑟琳与行刑者的形象、服饰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种种特征说明,此碑应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揭秘古代航海科技的执罗盘陶俑

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奇珍

下一期探展日志

邀您一同品鉴中国港口博物馆航海文物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484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海博物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