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郑州?
时间:2022-07-06 00:15: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星球研究所 栏目:百科 阅读:17
这是一座
出人意料的城市
它的高山
“峻极于天”
(上文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原文为“崧[嵩]高维岳,骏[峻]极于天”,嵩山即由此得名;云雾中的嵩山,图片源自@VCG)
▼
它的大河
千里奔流
(郑州黄河落日,摄影师@焦潇翔)
▼
它的建城史长达数千年
更拥有长达1万年的人类开发史
(郑州商城遗址,为商代早期都城,摄影师@石耀臣)
▼
它就是
郑州
近年来
郑州的经济实力迅猛增长
不但位列北方省会城市第1名
(2005-2020年郑州GDP排名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更以大手笔重塑城市面貌
令人耳目一新
(请横屏观看,郑东新区龙子湖日落,摄影师@焦潇翔)
▼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郑州既有一万年之古
几乎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郑州还有一百年之新
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
堪称“一万年之新城”
是时候
重新认识郑州
看看这座城市
到底会带给我们多少精彩?
01 转折地带
自然地理视角下的郑州
是一个极为丰富的郑州
丰富到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它位于多种自然环境的
交汇转折地带
首先
郑州并不是一座单纯的平原城市
它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
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
山地、丘陵、平原
各占1/3
(郑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制图@泰山&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秦岭向东延伸形成的余脉
嵩山与箕山
构成了郑州的山地部分
又尤以嵩山中段山势
最为雄起峥嵘
其中
少室山主峰海拔1512m
为嵩山最高峰
(请横屏观看,少室山,摄影师@刘客白)
▼
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92m
虽屈居嵩山第二高峰
但因山体更为庞大
而被人们视为嵩山主峰
(请横屏观看,太室山,摄影师@刘客白)
▼
更为重要的是
受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影响
嵩山山体不同区域遭受到不同程度地剥蚀
致使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元古宙、太古宙岩层逐一出露
时代跨度超过30亿年
而被誉为地质史上的
“五代同堂”
(嵩山地质公园地质简图,需要说明的是“代”为地质年代单位,“界”为对应的地层单位;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
同时
古老的岩石在外力雕刻下
不仅形成了诸如五乳峰、九朵莲花
象鼻山、书册崖等景观
也成为追溯地壳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是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
(少室山书册崖景观,摄影师@刘客白)
▼
其次
郑州还位于黄土高原
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区域
在郑州的西北部
历经数百万年的黄土堆积
发育出众多丘陵、台地
它们往往土质疏松
利于垦殖
(巩义、荥阳一带黄土台地,摄影师@杨敏芝)
▼
再者
郑州地处中纬度
在气候上
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使得山地众多的郑州
拥有多个垂直自然带
(嵩山植被带分布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与此同时
季风送来相对充沛的降水
山地间瀑布飞悬如纱
(卢崖瀑布,摄影师@刘客白)
▼
以嵩山为中心
河流从穹顶向四周散开
在山地、丘陵、平原上
形成丰富的水系
(郑州水系图,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
气候适宜、水流充沛
郑州得以草木繁茂、万物勃兴
(嵩山植被,图片源自@VCG)
▼
而超级大河黄河
在郑州自西向东奔流过境
它与嵩山水系共同作用
促使郑州东部发育出连片的平原
并成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郑州平原,摄影师@郭瑞)
▼
就这样
比起单纯的大平原
地处转折地带的郑州
凭借多样的地貌、适宜的气候
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的舞台
而随后登临的华夏族群
不但开始利用这种环境
还开拓出了这个舞台更大的优势
在一万年的历史长河中
将郑州打造成了
华夏文明的“天地之中”
02 天地之中
1万年前
山地中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
解锁了农业种植的新技能
开始逐步向平原地带迁徙
郑州地区
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台地
地势较高、河流纵横
有近水之利
却又可以避免水淹之患
则为古人的迁徙提供了完美的过渡场所
(请横屏观看,环嵩山古人类迁移模式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9000-7000年前
生活在此的古郑州人
不仅种植粟、黍
还从长江流域引入水稻
并驯化了猪
作为采集狩猎之外的补充
为了享受美食
他们还可能发明了
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炊器
鼎
(乳钉纹红陶鼎,出土于郑州新郑裴李岗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摄影师@杨敏芝,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6800-4500年前
大小聚落已经遍布
低山丘陵、平原及河流阶地
为了争夺资源
不同部落之间开始竞相征伐
位于郑州西北郊的一个古聚落
开始创造性地使用板块夯筑技术
筑起城墙抵御外敌
(西山遗址,盛期为距今5300-4800年前,是中原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座有城墙的聚落;摄影师@杨敏芝)
▼
同一时期
在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更是拔地而起
其规格之高
为黄河流域同时期之最
很可能达到了早期国家的规模
有学者将其称之为
“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为同时期黄河流域已发现的规格最高的聚落,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双槐树遗址布局示意,制图@罗梓涵&泰山/星球研究所)
▼
此后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中华大地
都进入了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各类聚落群体纷纷崛起
如同“万国林立”
但是
大约4200-4000年前
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
彻底打乱了各地的发展进程
气候突变引发干旱、洪水
众多古国或被干旱摧毁、或被洪涝所阻
纷纷走向衰落
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区脱颖而出
(距今4000年前后,诸多文化纷纷衰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宗教、环境变化等,环境变化可能为其中一个主要诱发因素;约4500-3500年前后中国考古学文化格局变化,制图@汉青&陈景逸&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究其原由
一是郑州地区
兼具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
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时
可以做到进退有据
(山地地形抵御洪水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二是
受长期战争影响
中原地区的人类族群
拥有更强的组织能力且更加务实
在灾难来临之时
他们便通过疏通水系实现自救
其首领也因此成为大禹的形象来源之一
(大禹治水形象拓片,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灾难过后
一个统治实力更加强大的王权国家
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
便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诞生了
(王城岗遗址,包括内城、外城两部分,据推测,内城系传说中大禹的父亲鲧[gǔn]所建,而大城则为禹都阳城,但将传说与考古遗存做对应的方式本身也存在一定争议,摄影师@刘客白)
▼
而继"夏"兴起的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
同样有长达200多年的时间
选择了郑州作为统治中心
(请横屏观看,郑州商城遗址,位于今郑州市区,摄影师@焦潇翔)
▼
商王在郑州的都城
由宫殿区、内城、外城三层构成
面积分别为0.4km²、3km²、18km²
如果放到大家熟知的明清北京城中
则相当于紫禁城的56%、皇城的44%、内城的50%
3600年前
就可以修建如此规模的都城
实在令人惊叹
(郑州商城布局示意,制图@罗梓涵&泰山/星球研究所)
▼
居住在城市内的工人
还倾尽全力为统治者
打造专属的青铜礼器和武器
用以祭祀和战争
所谓
(下文出自《左传》)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兽面纹铜钺,出土于郑州市人民公园,摄影师@刘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通过武力
商王朝不断向四周扩张
统治范围一度西括关中平原、东临泰山
北越晋中-冀南、南濒长江
规模极其庞大
四方资源
如西方的铜矿、盐
东方的盐、珍珠、贝壳、农产品
长江流域的铜矿、锡矿、铅矿、原始瓷等
纷纷向坐镇中央的王都汇聚
郑州空前繁盛
(商代早期统治范围及四方资源汇聚郑州示意,制图@罗梓涵&泰山/星球研究所)
▼
至此
长达6000多年的连续发展
使华夏文明的根基
在此奠定
华夏之中、天地之中的
文化内涵
也深刻烙印在华夏族群心中
(青铜鼎,礼器,由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在夏商周三代,为王权的象征;图为杜岭方鼎,出土于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共一大一小两件,图为较小的一件,高0.87m,重64.25kg,藏于河南博物院,摄影师@杨敏芝,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此后
虽然商王因为动荡而迁都
继之而起的王朝又多选择
防御性更好的西安、洛阳为都
郑州逐渐退居二线
但因处中原核心地带
先秦时期
郑州亦先后为
西周管国、春秋郑国、战国韩国都邑
(莲鹤方壶,出土于新郑郑公大墓,摄影师@杨虎,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
秦汉至北宋时期
则多为王朝京畿重地
经济、文化依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此外
耸立于此的嵩山
更因傲然的山势、居中的位置
以及华夏根源所在
而被历代帝王及儒、释、道三家所看中
被钦定为五岳之中岳
“天地之中”的概念
进一步得到强化
(登封告成观星台,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2010年,包括告成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摄影师@焦潇翔)
▼
道教
将其作为
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而建立起香火绵延千年的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下,摄影师@郭瑞)
▼
佛教
将其作为传法场所
法王寺、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
比肩而立
少林寺更成为禅宗祖庭
(少林寺,因位于少室山密林中而得名,始建于495年,为北魏孝文帝安顿印度僧人跋陀所建,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亦来此弘法,摄影师@焦潇翔)
▼
儒家
在此传经讲学
北宋著名书院
嵩阳书院学风盛极一时
(嵩阳书院,摄影师@蔡震宇)
▼
然而
随着北宋灭亡
中原地区整体衰落
战乱不断、黄河水患频发
直到明清时期
郑州的辉煌淹没在尘世之中
连它的“古都”属性也早已被人遗忘
(被农田环绕的巩义北宋皇陵神道雕塑,摄影师@朱哲)
▼
郑州开局起点如此之高
几乎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郑州的跌落又如此迅猛
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落魄县城
它只能等待
等待一个新的机遇
03 重新崛起
清末
连通京师与汉口的京汉铁路
筹备修建
从何处跨越黄河
成为摆在修建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虽为中部重镇
但该段黄河却已成悬河之势
溃坝决溢十分频繁
以当时的技术
从此建设跨越黄河的铁路大桥
难以保障安全
郑州
作为转折地带的价值再次凸显
由于山地丘陵对黄河河道的束缚
负责勘察的官员向上级奏报
郑州北部的荥泽口
(下文出自《盛宣怀.愚斋丛稿·奏疏十》,转引自《由边缘而中心——近代以来郑州崛起之动因分析》)
▼
“南北两岸从未泛滥、而河道亦从未更改”
由此
京汉铁路
最终选定经由郑州跨越黄河
加上之后东西向的陇海铁路
也经郑州向两方延伸
(郑新黄河大桥,为公铁两用桥,清时期修建的黄河铁路大桥已废弃,摄影师@焦潇翔)
▼
两大铁路相交
郑州“天地之中”的地位
终于再次被激发
成为了中国的“铁路之心”
(京汉陇海铁路交汇示意,制图@泰山&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铁路的开通
促使中原及西北地区的各类货物
包括煤炭、粮食、药材、皮毛、杂货、烟草等
纷纷向郑州聚集
再以郑州为中心向外输送
(现代郑州北站货运列车,仅作示意,摄影师@焦潇翔)
▼
其中
影响最大的便是棉花
河南及周边省份分布着大量产棉区
郑州的位置恰好居于中间
各地的棉花纷纷选择到此集散交易
郑州由此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棉花交易中心
(民国时期棉花产地分布示意,制图@泰山&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上海的“棉纱大王”穆藕初
干脆选择在郑州就近建立豫丰纱厂
以图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这也为新中国成立后
郑州棉纺织业的彻底崛起打下了基础
(郑州纺织女工工作场景,图片源自@VCG)
▼
此时的郑州商业繁兴
城市扩大、人口增长
超过了当时河南省会开封
1920年代上海的杂志已经把郑州称为
“华北大都会”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
郑州的工人阶级才得以被组织起来
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
形成声势浩大的“二七大罢工”
(郑州二七纪念馆,为纪念1923年2月7日,因“京汉铁路大罢工”而牺牲的先烈而建,摄影师@崔欣)
▼
然而乱世之中
郑州的发展注定是短暂的
受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连续爆发的影响
郑州被迫暂时沉寂
但是它已经被激活
就一定会在和平年代迎来全面焕发
新中国成立后
郑州作为“天地之中”的地位
可谓层层加码、愈发强大
第一轮加码
发生在1950年代
1952年8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一份报告中言道
(转引自:开封到郑州省会大搬迁[N].大河报,2007-1-10.)
▼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多有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犹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
于是
1954年
河南省会正式由开封迁至郑州
有了省会身份的加持
郑州的城市建设开始迈上新的台阶
“一五”计划期间
郑州被确定为中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民国时期的豫丰纱厂
被改组为新的国棉二厂
此外
国家还投资1.76亿
在郑州西郊以一年一个厂的惊人速度
新建了五家大型棉纺织厂
(红色建筑是保留至今的郑州国棉三厂家属院,摄影师@董春亮)
▼
纺织新城的面积
比当时的郑州旧城区还要大
(郑州纺织新城与旧城对比,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再加上热电厂、铝厂、砂轮厂、电缆厂
煤矿机械厂、工程机械厂、水工机械厂等
郑州的重工业基础
也由此奠定
(郑州热电厂,摄影师@焦潇翔)
▼
除了工厂
教育、文化艺术等机构、场馆
也在不断增加
包括1956年全新创办的郑州大学
1957年由开封迁至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
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的河南省博物馆等等
(郑州大学,摄影师@石耀臣)
▼
郑州
正式成为了河南省名副其实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升级为国家级博物馆,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摄影师@赵亮)
▼
第二轮加码
则发生在最近的20年间
首先
是交通的加码
河南集全省之力大规模建设交通
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速路网
3小时可以到达省内任一城市
(刘江黄河大桥,为京港澳高速公路跨越黄河的一座特大桥梁,摄影师@焦潇翔)
▼
以郑州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
覆盖半径500km、人口4.08亿
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尤其是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
米字型高铁枢纽计划
着实令人激赏
(郑州米字型高铁布局,制图@泰山&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公路、铁路之外
航空的发展同样引人瞩目
从郑州出发1.5小时的飞行航程内
可以抵达全国近2/3的重点城市
覆盖全国3/5的人口
(郑州航空港辐射范围,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不沿边、不临海的
郑州机场已经形成
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
辐射全球100多个城市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
客货运规模高居中部地区“双第一”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飞机降落,摄影师@焦潇翔)
▼
如今的郑州
“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
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并成为中国1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郑州国际陆港全景航拍,摄影师@焦潇翔)
▼
其次
是城市建设空间的加码
早在2000年
时任河南省长就提出
以“高起点、大手笔”
在老城之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即郑东新区
规划控制面积高达370k㎡
采取全球招标
并以法律形式确定规划
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新区
就这样迅速崛起
(郑东新区规划示意,郑东新区由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设计规划,2002年7月,郑东新区规划获得了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
不仅成为了
郑州的新地标
(郑东新区CBD,摄影师@焦潇翔)
▼
也成为了郑州
新的金融、文化中心
(北龙湖金融中心,摄影师@石耀臣)
▼
而在郑州的东南部
围绕新郑国际机场
面积更大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也被全新规划出来
并获批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未来
这里将成为郑州新的
物流中心、产业基地
(航空港规划,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再次
是产业的加码
依托河南这个大粮仓
郑州建立起强大的食品加工产业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
(三全汤圆生产线,摄影师@朱哲)
▼
但是食品产业空间有限
郑州的野心远超于此
它要着重发力的是高端制造业
郑州建立了亚洲规模最大
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
(宇通客车高环试验道,图片由宇通客车汤杨提供)
▼
2010年
郑州更以极大的努力
将拥有全球50%苹果手机生产量的工厂
转移到了郑州
到了2019年
郑州共生产2.1亿台手机
足以让全国1/7的人换上新机
(郑州手机代工厂,图片源自@VCG)
▼
在盾构机、轨道交通设备等领域
郑州更加大科研力度
其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
堪称“开路先锋”
(郑州中国中铁盾构机车间,摄影师@焦潇翔)
▼
就这样
百余年间
郑州从一个落魄的小县城
又重新回归国家中心城市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经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郑州
重新书写了历史
当我们再次回顾郑州的历史
多种自然环境的交汇转折
让郑州拥有了独特的先天优势
不但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诞生
又在饱经沧桑后重新崛起
有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
在中国城市史上可谓
独此一城
今天的郑州
交通便捷
(郑州东站发往全国的高铁,如万箭齐发,摄影师@石耀臣)
▼
经济向上
(郑州东站与双子塔,摄影师@焦潇翔)
▼
产业振兴
(徐兰高铁两侧的郑州日产汽车停车场,摄影师@焦潇翔)
▼
城市规划前卫现代
(中原福塔与航海体育场,摄影师@焦潇翔)
▼
且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郑州人民公园,摄影师@Pano)
▼
是一座充满活力的
一万年新城
(高架桥上的车流如同城市涌动血脉,摄影师@Pano)
▼
而从国家层面出发
郑州不仅要一城崛起
还要将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
到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郑州重任在肩
(中原城市群布局,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这就是郑州
一万年的新城!
(图一为嵩岳寺塔,摄影师@朱哲;图二为绿地中心,摄影师@李东轩)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风子
编辑 | 所长
图片 | 御寒
地图 | 泰山 陈志浩
设计 | 罗梓涵 汉青
审校 | 王长春 云舞空城
封面摄影师 | 焦潇翔
本文参考文献
[1]张来友编著. 郑州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4.11.
[2]刘莉, 陈星灿.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J]. 读书, 2017(09):29.
[31]李洋.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鲁鹏等. 环嵩山地区9000-3000aBP聚落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J]. 地理学报,2014,69(06):738-746.
[5]周昆叔等. 论嵩山文化圈[J]. 中原文物,2005(01):12-20+1-97.
[6]杨瑞霞,鲁鹏,武慧华. 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01):150-155.
[7]索全星. 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以郑洛地区古都古城为例[J]. 中原文物,2015(03):14-20.
[8]范毓周. 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4).
[9]吴文祥. "限制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J]. 华夏考古, 2010, 000(002):P.143-152.
[10]曾婧. 偃师商城宫城与郑州商城宫殿区的比较研究[J]. 文博学刊,2019(02):32-45.
[11]侯卫东. 郑州商城的城市化进程[J]. 中原文物, 2018, 000(003):36-45.
[12]刘晖著. 铁路与郑州城市化进程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13]刘晏普, 弓以威, 王廷栋. 当代郑州城市建设[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4]朱军献. 由边缘而中心——近代以来郑州崛起之动因分析[J].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11):48-53.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 The End ...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505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星球研究所,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