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人象谈判师”:不是“保护”大象,而是寻求共生
时间:2022-07-06 00:20:2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百科 阅读:18
作者:旷野青春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系列科学人物短视频《旷野青春》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出品。全片用理性历险与感性审美的结合,讲述21世纪进行相对小众领域科考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找到真理和抵达美景时的探险经历与心路历程。第一季6集已经播出,大院er将陆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三位来自三个民族的90后女孩,她们对于大象的理解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对于野生亚洲象,她们又敬又怕。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大象与当地居民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三名姑娘走在田野间,走访村民,追寻大象的踪迹,她们从不说自己是在“保护”大象,而是寻求着人象“共生”的解决办法。
2019年12月24日,湖南长沙生态动物园大象馆一名驯兽员遭大象踩踏后,送医抢救无效身亡,动物专家初步怀疑是大象发情所致。处于发情期的大象暴躁无常,而且相对人来讲,它们体型庞大且力大无穷。
不仅是在动物园中,生活在丛林、野外的大象也经常会破坏村庄农田,甚至攻击人类。领地与食物的争夺,几乎让人与象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
在勐腊县被报复性猎杀的带仔母象
看上去正在破坏房屋的象群
为了探索人象冲突的解决之道,3位来自3个民族的90后女孩穿梭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寻找野象踪迹、了解野象习性、走访被袭的村寨,寻求着人象共生之道,她们是人象冲突研究小组成员,也被称作“人象谈判师”。
会学狗叫的大象
“小象还是挺萌的,就跟人类中的孩童一样。”说到这番话,来自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明勇教授团队,研究“人象冲突”解决之道的90后科研人员汤永晶似乎松了口气。谈到大象时,她几乎是在情不自禁地轻声说话。她对于大象心智、感情和社会复杂程度的认知绝不来自于文艺电影或者微博热搜,而是实实在在的旷野考察研究。尽管小象确实可爱,但在野外看到小象时,她和团队的同伴还是毫不犹豫地撒腿就跑——因为有小象在的地方,很可能就有雌象在其附近,雌象有很强的护幼意识,攻击力很强。为了防止幼象受到伤害,雌象很可能对靠得太近的人或动物发起猛烈攻击。
同行的大象和小象
研究数据表明,大象的智商相当于6-8岁的人类。这似乎容易让人得出“这很聪明,但是可能还不够聪明”的结论,况且体型稍小的亚洲象常常以高智商和温顺著称。但事实上,以大象的体型和食量,它们会高度精准地记住在面积巨大的区域内食物、水源和矿物质的位置。而记忆这些信息所需的发达大脑,为大象提供了复杂社会的基础。它们群体分工明显,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分工合作,比如象群横穿公路或人类居民区时,象首领观察周围是否安全,确定无危险后象群会陆续通过,如果象群中有幼象,成年象总是将幼象夹在中间一起通过,并且成年象分别负责左右两侧的警戒任务。一旦受到威胁,它们会群起而攻之。
就拿人们最熟悉的“大象喝水”的画面来说,曾有研究大象行为的动物学家记载,当两个有联盟关系的家庭抵达水坑时,就好像人类社会中的家庭团聚时主人打开了前门。小孩子从大人胯下钻过,直奔娱乐室;大人站在那里,参与迎接仪式,握手,触碰,激动地寒暄等等。小象生命的前八年几乎一直停留在母亲五米之内,而它的教育会一直延续到它十几岁的时候,几乎可以和人类相比。而生活在社会结构崩溃边缘的大象,也时有被报道做出伤害、毁坏等行为,像陷入癫狂一般。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象冲突”团队面临的情况更复杂。这里的冲突,首先是有限的地盘。大象超群的记忆力让它们记住了人类种植农作物的可口,这让它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不断与村落不期而遇。它们啃食即将成熟的甘蔗和玉米等农作物,所到之处一片狼藉。而村民们一味的退让显然不是共赢的办法。冲突另一层令人不寒而栗的含义,是大象展开的,故意为之的报复。
丛林中的大象为了吸引人过去,会学狗叫。大象的脚上有肉垫,它们能隐藏自己的脚步声。在野外,与大象的安全距离是100米以上,否则根本跑不过它们。它们会扒光人身上的衣服,把人踩在脚下。许多象目睹了自己种群中的成员被人类捕杀或用其他方式伤害,于是出现了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行为。人们谈起“闹野象”会骤然色变,因为它们会摧毁村庄和农田,向人类发起进攻。据云南省林草局统计,2013年以来,亚洲象肇事共造成60余人死亡,2011年至2018年间,野象肇事造成的财产损失已经超过1.7亿。雨林,似乎已不再是一派祥和。【注1】
来自三个民族的少女为了寻求“人象冲突”的解决之道,来自三个民族的90后女大学生也加入了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陈明勇教授团队,开始了她们的旷野青春。
要“谈判”,首先要了解它们。来自基诺族的王智红,专攻动物行为学,她会在土地上测量大象的脚印,分析它们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及某些行为特征等;汉族的蒋桂莲主要研究大象食性,她是个科技细节控,会利用无人机来调查大象的食痕,在树上安装探头监测大象的活动情况;佤族姑娘汤永晶主攻遗传学,她会搜集大象的粪便,检测它们的采食植物、肠道微生物,并且从大象的遗传产物中探寻它的习惯。虽然工作艰难,但她们有足够的耐心,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在野外走路,这个团队中的成员也迷过路。野外科考时,她们常常只能选择就近的村落作为歇脚处。平时也会精致打扮的姑娘们,为了拍摄野象,可以顶着烈日蹲在草丛里很长时间,为了寻找野象的足迹而翻山越岭。有时,为了更多地了解亚洲象的行为或食性,团队在亚洲象活动的丛林中安放了大量的红外相机,相机的安装和维护是她们一大工作任务之一,每个季度都需要去更换电池和储存卡。每次野外工作都要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回来以后团队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和分析数据,挑灯夜战是很平常的事。
蒋桂莲,1996年出生
王智红,1994年出生
汤永晶,1995年出生
她们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很多伤疤,大部分是蚂蟥或其他蚊虫叮咬留下的。当地的马蜂毒性很强,随身备药是常态。每次出发前,姑娘们都在裤腿处涂抹硫磺皂,以防蚂蟥爬到腿上。在拍摄该片文章中出现的视频的过程中,一位外拍导演就亲眼目睹了蚂蟥往自己裤腿里钻的过程,所幸被及时发现。
把硫磺皂抹在裤腿上
腿上的伤疤大部分来自于叮咬
显然“大象谈判师”是艰巨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姑娘们着迷于科学一起、测量和观察,也心怀发现奇迹的向往。从最初的好奇和好强,她们看到了繁育中心象宝宝的出生的惊喜,也经历过一无所获的沮丧,逐渐地,她们的野外生存技能增强了,也开始热爱起野外工作,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
在野外为了观察大象,要穿上绿色与黄色的“武装”
景色美丽却也险,非常考验体力
从大象的战争到大象的食堂
在这场无声的谈判中,任何文饰都变得苍白,人类社会的逻辑也不见得有用,只有通过研究推演出办法并实施,才能缓解人与亚洲象之间的冲突问题。为了保护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科研人员及云南政府部门已经开展了亚洲象实时监测系统、防象围栏、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大象食堂”)建设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创新举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为亚洲象建设大象食堂,种植粽叶芦、芭蕉、竹子等亚洲象喜食植物,努力营造亚洲象良好生存空间,或给予季节性补食,以此减少亚洲象进入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然而,大象不是人,它们有时并不会按照人类的想法或希望来,这三位姑娘及她们的队友和导师,正在研究新的办法。
研究与走访
据林业部门统计,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30年前的180头左右增长到现在的300头左右。这并不单纯是“保护动物”的成果,更证明了大象与人类的相处之道,正逐渐走向共生。
自然,是生命之网。事物之间的关联千丝万缕,所有事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诚然,探索生命需要测量和分析,但也必须借由人的感受和体察。在野外,她们用青春履行着这一责任和使命。一念之间的转变,牵动着自然之网,也影响着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
美丽的雨林
或许有一天,“大象谈判师”这个职业不再令人吃惊,那也称得上是一种进步。在鲜有平地的野外,他们的脚步越行越远,却也愈来愈接近内心的答案。
在旷野中走出自己的青春
注释:
注1: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557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诱发地震:不可不知的潜在威胁
下一篇:以后,我们帮您把种子撒向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