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是什么东西?
时间:2022-07-06 00:20:4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李雷 栏目:百科 阅读:18
关注我的小伙伴们应该看到我的上一篇关于疫苗的文章了,鉴于目前国内疫情偶有反复,且新冠疫苗生物等级较高,这也就导致为什么疫苗不足会成为当下我们全民接种疫苗面临的最大难题。
上篇已经介绍过了,我这里再简单说一下。我国最主流的疫苗是灭活疫苗,且灭活疫苗毒株的选择和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整个疫苗研发的限速步骤。由于新冠的生物安全等级太高(P3的规格),因此这些级别的车间和实验室不是短期可以建立起来的,这就导致新冠疫苗的产能也几乎达到了上限。也就导致目前很多人想要注射疫苗,结果被告知暂时没有疫苗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疫苗的问题就无解了吗?还是只能慢慢等待疫苗的生产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mRNA疫苗的出现,为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想象力。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娓娓道来!mRNA疫苗的优势究竟有哪些?
首先,mRNA疫苗不需要病毒毒株,只需要合成mRNA即可,因此,对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会降到很低。
以COVID-19新冠疫苗为例,来介绍一下mRNA疫苗。
下图是mRNA疫苗的基本流程
可以看到,mRNA疫苗本质上属于核酸疫苗,不需要任何毒株,只需要知道病毒的序列即可,而这个在NCBI等基因库里到处都是。
并且以病毒核酸序列进行合成关键的mRNA序列,这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接下来,将合成出来的mRNA进行脂质纳米颗粒包被,最后形成疫苗进行注射。
(图源网络)
当mRNA疫苗进入体内后,释放mRNA,这可是细胞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然后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各种酶对其进行翻译,从而合成新冠的S蛋白抗原,于是就开始激发机体的免疫。
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发现,mRNA疫苗的确可以发挥到很好的效果。以发表在柳叶刀上的mRNA疫苗大规模人群实验为例,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接种疫苗后可以很好得降低新冠的感染率、发病率[1]。
这一点也在其他的人群试验中得到了证实。
其次,不仅如此,非常值得让人关注的是,mRNA疫苗可以同时激活T细胞和B细胞,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T细胞免疫,这是不少疫苗难以实现的[2]。
而实现这个,意味着,这个疫苗可以发挥很久的效果,毕竟有了记忆细胞,是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下次遇到了新冠入侵,可以快速活化发挥免疫效果。
正因为如此,目前mRNA疫苗已经在多国开始应用,我国也一样。
其实,在新冠之前,mRNA疫苗已经出现,但是一直只限于临床中,从未大规模推广到人群中,而这次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为了紧急应对,因此全世界也批准了mRNA疫苗,可以说是一次实战,结果发现,mRNA疫苗的优势出乎想象。
再次,mRNA疫苗产能高
这是mRNA疫苗的最大优势。相比于其他疫苗生产周期长,对生物安全等级要求高,该疫苗的生产条件要宽容许多,因此这就决定了,可以快速构建产品线,而不用像灭活疫苗需要专门的P3实验室。
(图源网络)
就比如这次我国引进的mRNA疫苗,而在这之前,国内并不具备mRNA疫苗生产能力,但是一旦获得授权,短期内就可以改造车间快速生产。据新闻上说,可以达到年产能10亿支。
最后,mRNA疫苗应对快。
mRNA疫苗的优势就是随时可以调整,只需要根据新的核酸序列合成即可。在当前新冠病毒还在持续变异进化的时间,其实即便出现了新的变异,我们也可以及时调整疫苗。
(图源网络)
可以看出,mRNA疫苗的优势巨大,能够同时满足产量和灵活性的需求,这也是让人非常期待的。
其实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的同时,也让医学得到了一次飞跃,我们第一次将一直存在于实验室的mRNA疫苗投入到了现实中,也真正看到了mRNA疫苗是可以作为应对传染病的选择,可以说,将mRNA疫苗应用的最后一道枷锁打开了。那么接下来,面对其他的疫情,我们也可以直接用mRNA来快速应对了。事实上,不仅是国外,我国当前也在开展mRNA疫苗的研究,相信这是未来的疫苗方式。
(图源网络)
总体上,当前国际疫情还在进行中,国内也有所反复,所以当前我们还是不要放松警惕,该注射疫苗就注射,只有达到了更高的接种率,我们才可以将疫情拒之门外。
当然,大家也不用过度担心,在新疫苗方式出现后,其实我们快速研发疫苗的能力已经具备了,那么即便出现更强大的毒株,也无所畏惧。
参考
1 Dagan, Noa, et al.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in a nationwide mass vaccination sett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15 (2021): 1412-1423.
2 Sahin, Ugur, et al. "BNT162b2 induces SARS-CoV-2-neutralising antibodies and T cells in humans." medRxiv (2020).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562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李雷,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