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跑出很多蜗牛刚好捉回家做大餐?担心中毒…
时间:2022-07-06 00:24:1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百科 阅读:17
最近雨水增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雨后成群活动的大蜗牛?
这些小家伙探头探脑的看着很可爱,但没有防护措施千万别去捉它们,更别想带回家煮了吃。
不少蜗牛体内携带寄生虫,担心病从口入。
雨后出现的大蜗牛,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不只是蜗牛,不少动物都是看着美味,但只要食用方法稍微不当,就会给食客带来危险。
下面咱们就来给大家打打预防针。
非洲大蜗牛
老鼠的“帮凶”
在讲这个之前,不得不说一个三十几年前的惊悚新闻:
1985年6月27日,台湾知名酱油厂金兰食品董事长钟秋桂一家在生食非洲大蜗牛之后,身体不适住院,结果一家五口死亡。
医院方给出的死亡原因是:因生食非洲大蜗牛导致感染广东住血线虫,从而引发急性脑膜炎死亡。
我们来审一下此案的直接凶手——广东住血线虫。
广东住血线虫是住血线虫科的寄生虫,因为会寄生在老鼠的肺部,又被叫作鼠肺虫。它是人畜共患的病原体,会入侵到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引发脑膜炎,引起头痛、发热、面部瘫痪等,情况严重可引发痴呆,乃至死亡。
奇怪,钟秋桂一家吃的明明是非洲大蜗牛,又不是老鼠,怎么被鼠肺虫害了呢?
其实非洲大蜗牛给老鼠做了帮凶!
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是腹足纲动物,为陆栖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日治时期因为食用考量,由下条久马一教授从新加坡引进台湾,但因为缺乏管理,造成外来种入侵,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严重影响各国田间生态。图片来源 Wikipedia
雨后出现的非洲大蜗牛,图片来源见水印
广东住血线虫的生长分为三个期:
第一期幼虫:广东住血线虫的卵在鼠类体内孵化为幼虫,经鼠类粪便排出体外。
第二期幼虫:非洲大蜗牛等软体动物摄食时不小心摄入含住血线虫的鼠类粪便,广东住血线虫进入蜗牛等软体动物体内。
第三期幼虫:一些无知又可怜的人类生吃非洲大蜗牛,住血线虫随之寄生于人脑中,且不再继续发育。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之地,包括了各种鼠类频繁出没之地,因而很容易成为广东住血线虫的宿主。
那么,如何食用非洲大蜗牛才安全呢?广东住血线虫的弱点很明显——怕高温,而且是不太高的高温就能要了它的命。
一般来说,专业的厨师在料理蜗牛时,无论是快炒或烹煮,最起码要将其放在70摄氏度以上的加热条件中,并持续加热二分钟以上,才可给食客食用。
河鲀
“珍馐”与“鸩毒”只在反掌间
河鲀体内含有一种强力的精神毒素——河鲀毒素(简称TTX),TTX能截断人体肌肉细胞中的快速钠阳离子流,因而抑制肌肉收缩,最终导致人的肌肉麻痹,乃至休克而死。
球刺鲀,图片来源 Wikipedia
闲话不多说,我们给河鲀做个解剖,分析其毒素,才能知道如何安全食用。
NO.4 河鲀肌肉——河鲀活着的时候肌肉不含TTX,但死亡后内脏中的毒素可渗入肌肉(够阴险),这部分肌肉常被拿来烹饪、腌制,或做成罐头、鱼松。
NO.3 河鲀血液、眼睛、鳃和皮肤——河鲀皮经常被用来做食用明胶,血液则是做化肥的好原料之一。
NO.2 河鲀肝脏——TTX在医药上对某些疾病有疗效,因此也被用来做医药提纯,河鲀肝就是提纯TTX的重要原料。
NO.1 河鲀卵巢——此部位TTX含量最高,所以一切和母河鲀相关的处理,师傅们都会更谨慎。也因为毒素含量超高,河豚卵巢还有一个好用途——杀虫。
总结来看,涉及我们食用的部位有河鲀的肌肉、皮肤、以及肝脏(药用)。
怎么处理才是科学安全的呢?
TTX弱点总结:
弱点一:怕高温。
烹调时温度200 ℃时,加热2分钟就可破坏大部分的TTX。
弱点二:抗碱性弱。
烹调前用5%浓度的碳酸钠漂洗2小时以上,可以有效降低 TTX含量。
当然,这之前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彻底摘除清理其剧毒内脏。
黄鳝
抓活的,现杀现吃!
毛血旺里的黄鳝段有多少是衡量老板实在不实在的标准之一。
黄鳝确实好吃,但我们会看到很多水产店或餐馆都会强调黄鳝要“现吃现杀”,仿佛必须厨师赋予黄鳝死亡,黄鳝不能自己先死,这是为什么呢?。
黄鳝的体形和鳗鱼有相似之处,均为体形细长类似蛇形,无鳞,有粘液分泌,体长可达100公分。但事实上它们在分类学上并不相同。然而习惯称呼常会混为一谈,如将鳗鱼称为白鳝等。图片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原来,黄鳝体内存在组氨酸物质,这倒是没有毒,组氨酸是存在于蛋白质中最普遍的几种氨基酸之一,其结构式如下:
当黄鳝死亡之后,组氨酸在脱羧酶和细菌的作用下,转为组胺:
敲黑板!成人摄入超过100毫克组胺便会组胺中毒,轻者头晕、心跳加快、伴随呕吐恶心,皮肤还会出现红肿发痒;重者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不醒。
实验证明,产生大量组胺的死鳝鱼尸体,经过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加热,其组胺也不易被破坏,因为黄鳝尽量“现吃现杀”为妙。
蚕蛹
百病缠身的家伙
蚕蛹以其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成为重口美食派强力推荐的另类美食,但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有关因食用蚕蛹而中毒的新闻和病例越来越多。
小小的蚕蛹怎么也会引起中毒的发生呢?
柞蚕蛹,图片来源黔农网
其实,蚕蛹引起的中毒事件原因繁多,可以说,可怜的蚕蛹本身就已经是“百病缠身”了。这里列举两种常见的情况:
情况一:蚕蛹被各种杂菌污染。
蚕蛹感染了多种细菌 、真菌,这些家伙经过肆意繁殖,进而霉变产生毒素,让蛹的蛋白质变性,并分解产生毒素 。
对策:蚕蛹不能放太久再食用,一般冬天不要超过一周,夏天一天内食用完。
情况二:蚕蛹本身还容易患上“自身特色病”,即它本身会被蚕卵、蚕粉传染上“微粒子病”,这种病由寄生在蚕体内的微孢子虫引发,食用这种蚕蛹极易中毒。
对策:学会辨别。发黑或呈粉红色、有麻味、辣味的蚕蛹,不要食用。
想不到,很多美味吃起来危险可不小。你还知道哪些“危险”美食?欢迎来评论区讨论哦~
参考资料:
[1] 养殖河豚鱼中河豚毒素安全性研究, 江涛等, 第八届亚太医学毒理学大会暨全国中毒控制与救治论坛(2009)
[2] 河鲀鱼食用安全与加工利用, 李振等. 《渔业现代化》2006年05期
[3] 非洲大蜗牛在中国研究现状及展望, 郭靖等. 《南方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4] 食用鳝鱼四须知, 徐安全. 《中国食品》1993年11期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作者/殷元宗
责编/Sirens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602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菠萝蜜和菠萝有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