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传说中的解酒神器,为什么都是智商税?

传说中的解酒神器,为什么都是智商税?

时间:2022-07-06 00:28:5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果壳 栏目:百科 阅读:18

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相信很少有当代青年能够拒绝客户爸爸或者暗恋异性要你连干三杯的请求。然而要拼命,更要养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订单和异性的好感到手之后,如何避免令人头疼的宿醉呢?“威士忌里泡枸杞”当然只是一个段子,然而精明的商家却闻风而动,一种养生神器,打着“解酒养胃保肝”的旗号应运而生。

打开社交App,解酒神药广告上的帅哥美女在向你大送秋波,郑重向你承诺:一颗/一瓶下肚,立刻就能化身酒桌上的超级英雄,不头疼、不眩晕、不呕吐、越喝越清醒!让你晚九朝五之后,依旧能量满格,来个朝九晚五!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手机App,电脑弹窗或酒吧卫生间里,各种解酒神器广告随处可见
这世上真有“解酒药”吗?

如果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合法药品,那么基本上是没有的。市面和网络平台上销售的大部分“解酒药”实际上都是保健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而并不是药品。很多时候,这些产品都夸大宣传了功效,甚至还存在非法添加的问题。按照规定,保健品不应声称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也不能替代药物。

一些药物能够处理酒精相关的医疗问题。比如纳曲酮,它可以应对急性酒精中毒,通过拮抗阿片受体,对乙醇中毒引起的昏迷产生促醒效果。也有一些药物有助于治疗酒精依赖,例如伐尼克兰、咪唑克生、巴氯芬、度那雄胺、托吡酯等。但这些药物的功能都不是“解酒”,它们也无法真正消除酒精对健康的损害。

“解酒神器”并不神奇

虽然这些“解酒神器”的名字和产地五花八门,但它们包装上公示的成分不外乎三类:第一是护肝成分,比如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第二类是一些天然药物比如姜黄、决明子、牡蛎、葛根;第三类是悄悄添加的护胃类药物,比如硫糖铝、磷酸铝等等。

那么,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成分,是不是能让我们夜夜开怀畅饮而无后顾之忧了呢?很遗憾,答案是“不”。

粘膜保护剂能解酒吗?

一些“解酒神器”可能添加了胃粘膜保护剂,也有人直接把此类药物当解酒药使用,这真的能起到解酒作用吗?

首先,来看看饮酒后身体的反应机制:酒精在进入人体后,首先会被胃肠道迅速吸收,然后一部分会先到达肝脏门静脉,让肝脏代谢掉一部分,其余被血液循环吸收。

硫糖铝、磷酸铝等药物成分能够形成胶体薄膜,起到胃粘膜保护的作用,同时多少也会延缓酒精的吸收。这样看来,用它“解酒”似乎还有点理由——但不要忘记,酒精的吸收并不会因此被阻断,已经进入身体的酒精也丝毫不会被它影响。

更何况,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胃粘膜保护剂也不例外。多数解酒神器并不会精确标注每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所以并不能判定饮用就等于服下了有效剂量,甚至还可能有摄入过量导致副作用的危险,例如便秘、腹泻、皮疹,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铝中毒与骨软化。

护肝成分:效果存疑

解酒药中标榜的护肝成分,效果也十分值得商榷。比如某宝上热卖,号称能够“解酒保肝”的某直销营养品牌奶蓟草护肝片,它的有效成分是水飞蓟素。水飞蓟素的作用为抑制炎症,防止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可对肝细胞的细胞膜起到稳定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到酒精分解,此外它的口服吸收性并不好,长期大剂量服用还会造成肝损伤。

形形色色打着“天然成分”旗号的解酒药,但这些成分的保肝功效不仅存疑,大量长期服用更可能引发肝损伤

另一种常见的解酒神器成分是谷胱甘肽,例如某宝上热销的某款“澳洲土豪”解酒护肝片,就号称以此为主打。不过,谷胱甘肽的作用也仅仅是分解乙醇的代谢物乙醛,使其失活、加速排出体外,但必须在服用者停止饮酒后才会起效,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而不能预防肝脏损伤。不仅如此,长期酗酒对身体带来的损害不止在肝脏,也包括饮用者的脑、心血管、消化道、肝胆胰、代谢系统等等。所谓“保肝成分”无法对这些人体器官有丝毫的保护作用。

接下来,再看看那些解酒药中广泛添加的所谓“天然成分”如姜黄素、决明子、牡蛎水解物和葛根等,广泛见于网红日韩系解酒产品。虽然有部分动物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拥有保护肝脏避免酒精损伤的功效,但依旧值得商榷,甚至可能还会引发严重的肝损伤。

最好的解酒方法,永远都是少喝

另外,这些夸大效用的解酒药还有另一层“负面影响”:就是让服用者变本加厉,放量饮酒,从而对身体造成了更大、更长期的损害。

一名酗酒过度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被紧急送上救护车 | Rachel Mosley

不仅如此,曾有监管机构发现,有少部分打着“戒酒护肝”旗号的保健品,为达到其声称的治疗效果,向产品内偷偷地添加药物,这些成分的含量往往大于安全剂量且有副作用,例如少数解酒药为了缓解喝酒后的头痛、乏力、嗜睡等不适症状,在其中添加了利尿剂、止痛药或兴奋剂等成分。这些成分只能掩盖酒后的各种症状,非但对酒精的损害没有任何保护作用,反而雪上加霜,进一步对服用者的胃肠道、肝脏等器官造成更大的损害。

所以说,最好的解酒药,依旧是勇敢地对递过来的酒杯说不,或者索性装醉,秒速五厘米缓缓向座位下滑动……

参考文献

[1] Colrain I M , Nicholas C L , Baker F C . Alcohol and the sleeping brain[J].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14, 125C:415-431.

[2] Monte S M , Kril J J . Human alcohol-related neuropathology[J].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14, 127(1):71-90.

[3] Gardner J D , Mouton A J . Alcohol effects on cardiac function.[J].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5, 5(2):791.

[4] Baraona E , Gentry R T , Lieber C S . Bioavailability of Alcohol: Role of Gastric Metabolis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Drugs[J]. Digestive Diseases, 1994, 12(6):351-367.

[5] Tarnawski A , Glick M E , Stachura J , et al. Efficacy of sucralfate and cimetidine in protection of the human gastric mucosa against alcohol injury[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87, 83(3B):31-37.

[6] F Alessandro, Marcello D , Carmelina L . Silymarin/Silybin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A Marriage of Many Years[J]. Molecules, 2017, 22(2):191.

[7] Loguercio C , Piscopo P , Guerriero C , et al. Effect of alcohol abuse and glutathione administration on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glutathione and on antipyrine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linical &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1996, 56(5):441-447.

[8] Wang B , Gao X , Liu B ,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urcumin against chronic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 through modulating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nhibi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J]. Food, Nutrition Research, 2019, 63.

[9] Siregar A S , Nyiramana M M , Kim E J , et al. Dipeptide YA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Oyster Hydrolysates on Alcohol Metabolism in Single Ethanol Binge Rodent Models[J]. Marine Drugs, 2020, 18(10):512.

[10] Chukwueke C C , Foll B L . The Human Laboratory and Drug Development in Alcohol Use Disorder: Recent Updates[M]. 2019.

[11] Curry S J , Krist A H , Owens D K , et al. Screening and Behavior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Unhealthy Alcohol Use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8, 320(18).

作者:王梓

编辑:朱步冲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646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果壳,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