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问答 | 汽车的前后轮距为什么不一样宽?

问答 | 汽车的前后轮距为什么不一样宽?

时间:2022-07-06 00:37: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百科 阅读:18

趣 问 万 物

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脑洞问题

撰文 | Mirror

汽车的前后轮距为什么不一样宽?

图源:Pixabay

汽车的前后轮距看似都一样,其实不然。它们只是差别不大,一般注意不到。有的车前轮距略宽于后轮距,有的相反,也有相等的。这不是装车时的偶然误差,而是考虑车辆的综合性能特意设计的。

轮距(track)| 图源:Wikipedia

家用车大多采用前轮驱动,发动机靠前侧,前侧空间增大,前轮距也会相应加宽。更重要的是,汽车在转弯时,外侧前轮受力最大,更宽的前轮距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另外,增加前轮距还会增大转弯半径,虽然灵活性不足,但对家用车而言更安全。

而另一些车如某些赛车是用后轮驱动的,增大后轮距不仅能为发动机腾空间,更合理地分散重量,也能在转向时更好地支撑后轮。同时,后轮驱动容易出现转向过度即甩尾问题,增加后轮距可以加以补偿。

正前束 | 图源:Wikipedia

除了轮距差异,车辆前轮还会有“内八”(正前束)和“外八”(负前束)之分,这是为了纠正前轮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外倾或内倾的偏离趋势,以配合高速直线行驶或转向。

水泥路为什么比柏油路颠簸?

图源:Pixabay

水泥路的成分是水泥混凝土,也就是水泥(多为硅酸盐)、砂石等材料混合在一起。这种材料铺就的路面属于刚性路面,顾名思义,它的强度高,抗压能力强,适合重型交通工具。但水泥够“刚”的同时,弹性不足,质地偏“脆”,这意味着它一旦过载或受到热胀冷缩影响就容易断裂,要修还得一整片重铺,相当耗时耗材。为了留有余地,水泥路面会设置多处接缝(伸缩缝),就像拼接大块地砖。水泥路面上还经常会有防滑纹,以增大摩擦力。正是这些特点让车辆在水泥路上行驶时更颠簸,动静也比较大。

而柏油路又叫沥青路,它的路面是沥青混凝土材料,沥青来自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或炼煤焦的副产物。这种材料凝固后形成的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能够减震,而且对轮胎附着力更强,车子开起来就更平稳、安静。

不过,沥青路面的“可塑性”也是把双刃剑,它在高温下容易软化,留下越来越深的车辙,让路面不再平坦。另外,沥青路面不如水泥路面防水,水流容易渗透进去,侵蚀路基。沥青路的铺设成本通常也高于水泥路。

插拔插头时为什么会起火花?

图源:Pixabay

插头和插座这对搭档时不时会“擦出”火花。这火花可以说是电流激起的“浪花”。

电器接通电源瞬间,就像水库突然开闸放水,会输入很大的起动电流,它所形成的“浪涌电流”峰值远大于稳定输入的电流,如果没有加以抑制,不仅可能产生电火花,严重的还会击穿电容、熔断电阻,损坏设备。不过通常情况下,这“浪涌”转瞬即逝,电流很快会回归平稳。

当插头拔出插座,电流被突然切断时,插头触片和插座触片上残余的电量并不会随之即刻消失。触片相当于电极,电势差足够大时也会释放电火花。如果电极能得到持续的高压供电,还能击穿空气、电离空气分子,形成稳定的电弧,电弧的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熔化金属不在话下。

电弧 | 图源:Wikipedia

电火花不仅有损电器,还有火灾、触电的安全隐患。所以现在很多插头、插座都增加了抑制电火花的设计,比如增加限流电阻、继电器延时开关等保护装置。

密封的大米为什么会长虫?

它们为什么不会渴死?

图源:Pixabay

大米放久了,有时会冒出一些小虫子,它们大多数长这样,因为头部长长的口器被叫做“米象”。

米象 | 图源:Wikipedia

你可能会奇怪,装米的容器明明密封好了,这些虫子是从哪儿来的?

其实它们早在你买米之前就已经在米中留下后代,而且你在买米时也难以察觉。米象会用嘴在谷粒上开个深洞,然后在里面产卵,一般一洞一卵。产完卵后,还会用分泌物堵住洞口。然后幼虫就可以在这个育儿室中吃住无忧地孵化成长。最后结蛹羽化为成虫,也就是你看到的成年米象。

更令人不解的是,大米那么干燥,还吸水,米象在里面都不需要喝水吗?其实米象也不希望这么干燥,它们天性喜欢潮湿环境,如果有现成的水源,它们也会去喝。不过既然已经进了米缸,那就只能用开源节流,包括从空气中获取水分、从食物中提取有限的水分,同时减少体表蒸发和代谢过程的水分流失。

米象:跟人类争口饭吃,从娃娃抓起。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734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