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记忆
时间:2022-07-06 00:38:1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小板凳科普 栏目:百科 阅读:17
(作者 右一)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道教叫中元节,佛教叫盂兰盆节(香港有名的“潮人盂兰胜会”就是源于这个节日),民间称之为鬼节。每逢七月半,远在他乡的人都会不辞万里回到家乡祭祖。因此,当地人将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四大“祭祖节”,一年当中没有特殊的事,这四个传统祭祖节日是必须要回来的。在当今,祭祖不仅是一种家族仪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当地,自古就有“七月半、祭祖先、庆丰收”的说法,七月半既是子孙后辈追思先祖、怀恋逝去亲人的日子,又是向祖先报告一年收成的重要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家中大堂的供案上都会摆满各色各样的祭品,除了香烛这些必不可少的祭祀品,还有红烧鱼、红烧肉、煲鸭汤、饺子和饺饼以及新收的稻谷、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记得小时候祖母说过,供案上的那些祭品都是不能动的,只有到了第二天才能撤下来,一来是方便逝去的亲人享受丰盛的祭品,二来是让祖先知道这一年的收成,好让祖先保佑来年风调雨顺。除此之外,这天家家户户大门边的墙上也会挂些玉米棒和稻谷,寓意五谷丰登。
过七月半,不得不提的两件大事,一是祭祖,二是吃席,因为各地习俗稍有差异,后者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当地,祭祖分家祭和族祭,家祭就是一家人或者直系亲属准备些祭祀品摆放在家中的供案上,点上香烛,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族祭就是五服之内一个姓氏的族人集中到祖坟祭祀,相比家祭,族祭显然更加隆重。再者就是吃席,吃席一般在除夕和重阳节的时候比较多见,在当地,七月半也就是家族里直系血亲和三代内旁系血亲聚在一起吃饭,一般也不会超过三桌。小时候过七月半说是图个热闹,更多是为了能够吃上鱼和肉,毕竟一年当中重大传统节日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节日,赶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个饭,当然要多吃些好吃的。“大杂烩”就是当地过节有名的一道菜肴。“大杂烩”,俗称“乱炖”,荤素搭配,主料及配料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是家乡出了名的佳肴美馔。“大杂烩”算是宴席上一道重量级菜品,他几乎能满足宴席上所有人的口味,是一道地地道道的特色家乡菜,也是我儿时的最爱,自从上了小学五年级,就很少见到宴席上摆过“大杂烩”,“大杂烩”的味道也就停在了童年。
因为吃,我也是长了记性的。
记得六岁那年,七月半晚上,晚饭吃的比较迟,午饭都没吃饱的我肚子早就饿的直打咕噜,最后实在扛不下去了,我跑到祖母的屋里,贴在祖母耳边悄悄地说道:“父亲还没回来,供案上的卤猪蹄能不能尝一个,少一个,父亲也发现不了。”起初祖母是反对的,毕竟祖母是个很传统的人,这样违反祭祖规矩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但是在我再三的哀求下,祖母还是勉强同意了,可能是和祖母一起生活的缘故,祖母一直都特别疼我,就连父亲严厉教育我的时候,祖母也会心疼的上来劝阻。
(作者在南京六朝博物馆)
走进大堂,见父亲和母亲都不在,我拿过小板凳,小心翼翼地站在板凳上面,环顾了四周,再次确认父亲不在的情况下,连忙伸手顺走了供案上的卤猪蹄,接着,一溜烟的跑到了祖母的屋里。猪蹄啃的正香的时候,父亲回来了,还没进大堂,就听见父亲叫我,我赶忙将啃了几口的猪蹄藏到了祖母的铝制餐盒里,用袖口简单擦了擦嘴巴上的油渍,便去父亲面前报道了。
(作者在南京中山陵风景区)
父亲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吓得我小眼珠直打转,可能是因为嘴巴上的油渍没有擦干净,父亲问道:“你刚刚吃什么了?”“没,没吃什么”我偷偷地瞄了一眼供案上的猪蹄,吞吞吐吐的说道。父亲是最了解我的,每回在外边犯了事情,撒谎准能被他识破,后面免不了棍棒伺候。
“你吃了供案上的祭品?”父亲瞬间严肃了起来,“我吃了,但是我饿了。”以往都是被拆穿后才承认,那次却想都没想就说了出来。父亲气的抄起大堂门厅旁的扫帚上去就是给我一顿打,接着让我跪在了供案前,祖母听见我的哭声,赶了过来。
(作者 左一)
“玉昌,你怎么能这么打孩子,这孩子才多大?打个好坏怎么办?”说着祖母夺去了父亲手中的扫帚。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大孝子,对祖母更是言听计从,在我记忆里,父亲从未和祖母顶过一句嘴,但是那天晚上,父亲当着祖母的面却说了很多,就连祖母听了也无能为力。
“这祭品能随便吃么?这是给祖先享用的,敬祖尽孝不知道么……”父亲教训了很久,见父亲气消了不少,祖母赶忙劝阻“孩子还小,你现在和他一下子说那么多,他哪知道,简单教育一下就行了,这是我同意的,你还能说我不敬祖?”父亲见状,也只能作罢。
(作者受邀参加金陵美术馆书画摄影展览)
直到小学二年级,父亲最终还是倒下了,父亲生病期间,我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照料他的起居,给他熬药、清洗床单、洗衣服。在与父亲的一次闲聊中,父亲无意间提了当初我偷吃祭品的事,父亲当时给的理由是“祭祀是基本伦理道德,这最基本的礼仪都做不到,更别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了,孝老爱亲、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也都成了空架子,只有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够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说的这番话,在他逝世不久,收拾他的遗物时,一个发黄的日记本里同样清楚地写道 “祭祖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一种文化信仰,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要把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作者受邀为中小学生讲述好家风好家训故事)
按照父亲临终前的要求,伯父把他葬在了祖父和祖母坟旁,坟头低于祖母和祖父的坟头,就在离家不远的南山坡上。每年七月半,我都会去父亲坟前祭奠。现如今,回忆起父亲和我说过的每一句话,至今都犹在耳畔,“做个有传统文化信仰的中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745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小板凳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