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么命名的?难道是封建迷信?
时间:2022-07-06 00:38:5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百科 阅读:18
我国濒临西太平洋,一直算得上是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7月,台风“烟花”就给河南等多省造成了强降雨。没过多久,卢碧、银河与妮妲三个台风又接连生成。
经常网上冲浪的朋友应该发现了,一旦台风带来比较严重的灾害影响,就会有网友说:“我看这台风离被除名不远了。”
什么情况下台风会被除名?台风那些奇奇怪怪花里胡哨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封建迷信?
今天就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台风的名字在过去数十年里,历经了两个阶段的演变。
1947年起,美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仿照北大西洋飓风的名字,也以人名给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命名,但仅在该台风警报中心非正式地使用。此时,东亚各国和地区还是以台风编号来称呼台风。比如在我国,5612就代表1956年第12号台风。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但由于各机构侧重关注的海域不同,对台风的编号也经常不同,很容易混乱,因此建立整个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台风统一命名规则,就有了可行性与必要性。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自2000年1月起,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生成的台风将启用一套新的命名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按顺序组成命名表,循环使用。
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热带气旋监测区域的分区。其中第IV区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台风”。
这些名字通常带有成员国/地区的特色。
比如中国用了“悟空”、“电母”等神话或小说形象的名字,中国香港命名了“狮子山”(香港著名山峰)、“万宜”(万宜水库)等地标,密克罗尼西亚提供了“南玛都”(波纳佩岛的南马杜尔遗址)、“艾云尼”(楚克岛传说中的风暴神)等。
现行的台风命名表
图片来自:中央气象台
台风的起名权虽在各成员手中,但将强度发展到热带风暴级台风的命名权力,却在日本气象厅手中。
因此,只有当日本气象厅认定一个台风发展到热带风暴级别强度时,才会得到正式命名。
台风除名有什么规则?
大多数台风的除名,是因为它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除名后,这个台风名将不再循环使用,因而之后人们再提到这个名字,就会自然地指代其最后一次使用时的台风。
超强台风“山竹”为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2个被命名的风暴。“山竹”一名由泰国提供。由于“山竹”对菲律宾和中国华南造成严重影响,2019年2月,在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决定将“山竹”除名。据2020年8月8日中央气象台官网显示,命名表中“山竹”的名字已被“山陀儿”所取代。
在每年初的台风委员会会议上,上一年受灾的国家和地区会提出台风除名申请,然后讨论是否除名;如果决定除名,原提名成员将在来年会议前补充候选的新台风名。
也有一部分台风名,并非因为造成巨大灾害而除名。
如2001年第26号台风“画眉”并未造成严重损失,但由于它是罕见的在赤道附近生成的台风,因此被当做“纪念”而除名;2013年第2号台风“清松”由朝鲜命名,由于读音“Sonamu”和海啸“Tsunami”接近,在登陆马来西亚时造成恐慌,因此也被除名了。
“画眉”一名由澳门提供。这个名字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永久退役,由“琵琶”所取代。
台风路径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先了解一些台风的基本属性。
台风本质上是在热带、副热带海区发展的深厚气旋,直径通常在数百千米到上千千米。在天气系统里,这个直径大概属于中间水平,比它更辽阔的一些天气系统,比如副热带高压、西风带内的槽脊等,能提供引导它移动的气流——这是台风移动的主要动力。
其中和台风活动区域重叠最大的副热带高压,是最重要的系统——台风被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气流引导,在副热带高压南侧时,被偏东信风等气流引导向西移动,在西侧边缘时则向北移动。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黑色圈标明的台风记号)接近我国沿海时的引导气流图。红色圈即副热带高压,位于其中心西南侧的东南风(白色箭头),让苏迪罗向西北方向移动,最终登陆台湾福建。
年复一年,副热带高压随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移动,在春夏季追随阳光北去,又在秋冬季避寒风而南归。因而台风大体上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冬春季路径偏南,可能影响菲律宾越南等地;而夏秋季偏北,多影响中日韩等地。
除了副热带高压,还有影响台风路径的其它因素,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是两个台风同时存在且距离较近时的互旋效应——这一现象由日本的藤原博士首先发现,也被称作藤原效应。此时两个台风将绕着它们的质量中心发生逆时针移动,规模较小的台风受影响更大。
2000年第14号台风“桑美”(图中右侧)和第15号台风“宝霞”(图中左侧)发生的藤原效应实例。折线即对应二者的路径。
此外,当一个区域的环流与天气系统剧烈变化时,台风也会出现路径急剧变化,或是出现很多少见的路径。
台风登陆时,哪里降雨最强?
以常规的台风结构来看,在台风眼外侧越靠近台风中心,风雨会越强。但在此基础上,降雨还会受其它因素影响。
首先是台风的“危险半圆”。危险半圆位于台风行进方向的右侧半圆,风速通常强于左侧。
2018年9月15日晚,台风“山竹”危险半圆示意图
图片来自:中国气象爱好者
危险半圆的出现有两个原因。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实际感受到的风,是台风自身造成的风(由强烈气压梯度所致)和台风移动速度叠加的结果。
在行进方向右侧,台风自身的风向与移动速度方向基本相同,因而叠加效果导致实际的风速更大;而在行进方向左侧则,两个方向异向,这样的叠加会导致实际风速偏弱。
台风的自身风速与移动速度叠加效果
图片由作者手绘
其次危险半圆也和台风周边天气系统有关。
夏季时,副热带高压往往出现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右侧,此时它与台风这一低压中心的气压梯度更大,会造成台风行进方向右侧更强的风。但这一点并非在所有情形下适用——比如在秋季沿我国近海北上的台风,其行进方向左侧(西侧)的我国陆地已逐渐被冷高压控制,此时西侧的沿海也往往有较强偏北风。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接近我国沿海时的对流层中层(500hPa)天气图。此时“苏迪罗”以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黑色箭头),红圈即副热带高压,可以看到此时副热带高压位于其移动方向右侧,该侧风力较大。
此外,地形对风力的影响也很重要。沿海开阔地、高地等地形区会在台风登陆时成为风较强的区域;而对于华南沿海,台风登陆后风向从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时,由于风从地形崎岖、摩擦较强的陆地转为从较开阔的海面吹来,有时也会出现这种“回南风”强过登陆前北风的情况。对于城市而言,较高的建筑物让街道成为“狭管”,当台风影响城市时,如果风向恰好和街道平行,风会更强烈。
而对于降雨,需要注意的情况就更多了。
通常来说,台风外围存在有螺旋雨带与悬臂结构。如果刚好被其“击中”,就会出现较强降雨,甚至有活跃的强对流系统影响;但由于这些是带状结构,随着台风移动也很可能进入两条螺旋雨带间,这一区域风雨相对较小,类似于“阵雨”的情况。
2019年8月9日深夜的浙江气象雷达图,此时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即将登陆浙江。红色圈、黑色圈和紫色圈依次标出了外围强对流区域、螺旋雨带区域和核心的眼壁云墙区。
在深入内陆后,台风核心区会很快被陆地摩擦破坏,此时中心附近未必是降雨最强区域。如果是夏季,往往南侧和东侧连接了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区域降雨更强;而如果是秋季或台风在陆地北上过程中,最强烈降雨会出现在北侧。
2021年7月28日深夜的华东区域雷达图。此时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中心在蚌埠西北侧不远(黑色圈),但主要的降雨区(红色圈)已位于台风中心北侧的倒槽区。
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在与这些热带氤氲间起舞的巨影相识和抗争里,已有了不断的认识;只是这些认识仍如同沧海一粟;更多隐秘于这些顶天立地身影里的未知,也是气象学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正在探求的前方。
希望我们在气候变化的未来里再与这沧海力量相遇时,能更平安与从容地走过。
撰文、供图 | 风云梦远
微信编辑 | 高兴
来源 | 博物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752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