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数字权益是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时间:2022-07-06 00:41: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百科 阅读:17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国家推出系列政策,许多社会组织和企业也积极参与“数字适老”。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股浪潮?来看专访。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采访专家】
伍小兰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
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China CDC Weekly)在线刊发了上述论文,标题为《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Population and Health During Population Aging — China, 2015–2050》(中国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与健康的趋势和挑战(2015—2020))。该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失能老人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而实际上,老年人在数字领域的“失能”却可能更早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机在手,生活无忧”几乎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在许多强调数字化应用的场景中,“银发一族”们却犯了难。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列入“十四五”时期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五项提升行动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享受高科技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数字红利”,国家还陆续推出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进行数字助老升级。
上述举措,为弥合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提高老人生活品质提供了政策支撑。
▲上海市民使用“一键叫车智慧屏”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开始投身数字适老,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更加客观地认识这股“适老化”浪潮呢?
针对这一话题,本报对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伍小兰进行了专访。
▼▼▼
适老化设计: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北京科技报:如今,中国社会对数字适老化升级改造的需求有多迫切?
伍小兰: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加快智慧城市布局和数字化转型,这一转变对于提升国家和城市治理水平、加快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精准、经济和高效的同时,不能忽略其普惠性和包容性。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但6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0.3%,其中高龄老人的比例就更低了。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让老年人成为“数字难民”,不能让老年人游离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外。这就迫切要求全面推进数字适老化,建设适老数字社会,防止“数字鸿沟”对老年群体出行、就医、消费等基本生活需求造成严重影响。
▲去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门诊楼外,工作人员(左)将其帮忙扫出“行程卡”信息的手机交还到老年人手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北京科技报:适老化无法一蹴而就。在您看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全社会推动适老化升级,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伍小兰:数字适老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这一工程的“难点”和“堵点”,主要存在于观念、技术以及老年群体特殊的生命历程和特征上。
首先,当前的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普遍还比较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和过去相比,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虽然已经显著提高,但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接近九成(86.1%)。在广大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就更低了,收入也是比较有限的。
在经济压力和受教育程度“双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年人一方面无力负担数字化软硬件设施的费用,另一方面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文化素养。同时,老年人身体的衰老过程,会伴随出现记忆力减退,难以记住复杂的程序操作,对于信息的提取和转化都存在着障碍,如果缺乏友好的技术使用环境,会进一步增加其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其次,社会普遍缺乏适老化设计理念。适老化设计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虽然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目前数字网络市场仍然是青年人的“主战场”,不论是生产研发还是设计,都在青年一代人的手中向着更新、更快以及更加高端的领域发展。这使许多数字化产品从一开始的设计理念中,就缺乏对老年使用者的考虑,导致数字化建设中适老化设计的严重缺失,加大了老年人认知和使用新技术的难度。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发大厅的“绿码通道”和“无健康码”通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为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国家方案
北京科技报: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今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强调在“十四五”时期,要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我们如何解读这些举措?
伍小兰:政府出台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详细列出了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包括了20项重点任务,目的是帮助广大老年人解决使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具体困难,使“智慧助老行动”真正落地生效。
从供给端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强调传统服务方式的优化,使数字助老服务能够更加贴心和周全;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来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研发出更多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这两个方面分别强调了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具体分工,将政府、社会、企业多方面的责任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为。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实施方案是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那么规划纲要就是对科学普及的推广。
将面向全民的科学素质普及纳入日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全民特别是老年群体这一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又给从根本上缩小“数字鸿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两份文件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方面下手,为弥合老年人群面对的“数字鸿沟”提供了国家方案。
▼▼▼
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北京科技报:除了依靠政府力量,适老化升级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数字助老,对于这一趋势您如何看待?
伍小兰:这一趋势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是应该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的。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群对于数字服务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力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助老,有效增加适老数字服务和产品的供给。
比如北京市老龄委牵头成立“智慧助老联盟”,抖音、滴滴出行、链家、老年之友、夕阳再晨等十几家单位积极响应,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让智能技术更加人性化,提升可操作性。
▲由电信终端产业协会、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智能终端适老化标准发布会”上,工作人员展示适老化智能终端应用(图片来源:新华社)
北京科技报:对于企业开始参与数字助老行动,也有部分表达担忧的声音。如果企业无法在趋利和公益间找到平衡点,数字助老恐成短期的跟风行为。对此,您如何看?
伍小兰: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必须鼓励和欢迎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数字助老行动当中来。企业在数字助老行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
其次,数字适老绝非企业单向的付出。我国有着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巨大的老龄数字消费市场,特别是随着“60后”步入老年期,他们对于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更强,要求也更高。
因此,企业数字助老不仅仅是一项公益行为,他们在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努力中,也可以明确自身在市场长期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是对老龄社会和数字社会双重时代趋势的主动适应。
北京科技报: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强调公益性,但不能仅仅依靠公益力量。在您看来,社会应如何平衡数字助老过程中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
伍小兰:在数字时代,数字权益是老年人的一项基本权益,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保障老年人享有这一权益。
数字助老无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现实中这主要体现为:加强应用培训,提高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针对老年人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数字适老化是在大的市场环境下施行的,是在数字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标准上增加了以前我们不太关注的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企业开展网站和App改造,要求软件开发者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应用软件更适老;对不会使用手机、学习能力不足的老人群体,则倡导设备厂商研发更多适老化产品,让智能设备更智慧,加大“一键救援”“一键打车”“智能电视”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779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灯】白炽灯因热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