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天鹅:水禽中的头号航行家

天鹅:水禽中的头号航行家

时间:2022-07-06 00:53:0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出版社 栏目:百科 阅读:13

布封说:“天鹅是水禽中的头号航行家,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航行术的最美丽典范。”布封的立论,是建立在对大天鹅广袤的地域分布这一基础之上的。从有世界观念起,大天鹅就是世界公民,它们用自己雄健的翅膀,飞越国界、高山大川、戈壁荒漠,似乎在践行祖辈传下来的一种承诺,无论生死,只要翅膀能够托举到云端,它们就要飞翔,从地球的寒带到亚热带,它们万里迁徙,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而变得灿烂而辉煌。

图1 天鹅(来源:网络)

今天,在自然保护者的眼里,大天鹅是国际保护鸟类,也是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是一种大型水禽,体长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体重8-12公斤,大天鹅的寿命可达8年,成年大天鹅的全身羽毛为雪白色,亚成体则为灰褐色。天鹅的身体肥胖而丰满,脖子的长度,几乎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它的腿部较短,脚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进时,脚上的蹼全部张开,如同一个船桨,它用两脚交替划水,游速很快;它还常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羽毛,用来防水。大天鹅的喙部有丰富的触觉感应器,比人手的触觉还要灵敏,依靠这些触觉感应器,它在水中能够轻松寻觅捕获自己的食物。

大天鹅的食谱很广,它吃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也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鱼类,它的杂食特性,让它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吃得膘肥体壮,分外健硕。强健的体魄及飞羽,使它拥有超强的飞翔能力,天鹅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它们经常翱翔在海拔9000米的高空之上,如果迁徙路线需要的话,它们可以轻松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大天鹅的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气候温和,它们的繁殖区域可以向北扩展到北极苔原地带,人们曾在北极拍摄到大天鹅繁殖时与雪狐争斗,保卫巢域的场景,而且它们繁殖的时间也可以提前;到了迁徙时节,它们在向南迁徙时,可能会缩短距离,比如西伯利亚的大天鹅,遇到暖冬时,它们迁徙到中国的黄河流域就停止了。如果气候寒冷,它们的繁殖区域则不会扩展到北极,最多飞到西伯利亚纬度线一带繁殖,有些大天鹅甚至在更加靠南的区域繁殖,比如蒙古国境内的草原湿地,中国境内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繁殖后代,到了冬季迁徙时,因为黄河流域大面积结冰,它们会南飞至长江流域及附近湖泊越冬,在那些不结冰的水域聚成上万只的大群,共同度过四五个月的时光。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给大天鹅身上佩戴微型的全球定位发射器、环志等,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划出了大天鹅的“全球势力范围”—大天鹅的繁殖区域,涵盖北美洲西北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俄罗斯北部,一直到库页岛、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它们的越冬地,涵盖欧洲西北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地区以及印度北部、朝鲜、日本,乃至非洲大陆的西北角、中国的华中和东南沿海一带。这广袤的区域,在春秋两季,大天鹅展开强有力的翅膀,飞行数万公里,一一征服。

每年的 9 月中下旬,大天鹅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达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离开越冬地往繁殖地迁徙,3月末、4月初到达繁殖地。迁徙时,大天鹅多以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它们的飞行高度较高,排成整齐的队列,比如“一”字形、“人”字形或“V”字形;它们边飞边鸣叫,鸣声响亮而单调,犹如“吼吼”的喇叭声,但它们的联络叫声,却如响亮而忧郁的号角声。大天鹅生性机警,当人或其他动物与它们相距300米左右时,就会被担任“守卫”的天鹅发现,“守卫”立即向群体发出警报,天鹅群随即飞离,躲避潜在的危险。但在人与天鹅和谐相处的地方,比如欧洲、美洲一些地区,或者我国的山东荣成烟墩角天鹅湖、山西平陆县的三弯村等地,人们都可以与大天鹅“零距离接触”。

在陕西境内,人们最易发现大天鹅的时间,是在每年的秋末初冬,陕西地处中亚及西西伯利亚候鸟迁徙带上,那些从陕西西北方向长途迁徙而来的大天鹅等候鸟,飞越戈壁、沙漠与干旱草原之后,当它们在空中看到陕西渭南、铜川一带的黄河水域时,会停留下来,歇歇脚,觅食补充体能的消耗。如果没有人为干扰,它们会在这些湿地沼泽停留一月左右,直到冰封水面,它们才会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而在次年回迁的过程中,大天鹅似乎归心似箭,借助东南季风的力量,几乎不在陕西境内停留,一夜之间就飞到了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荒原,在那里稍作停留,便迅速向繁殖地归去。

横贯中国南北的大天鹅迁徙,宛如壮美的画卷,将中亚、西伯利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壮美与秀丽的风景悉数收揽,而这美景,昔日只有天鹅等候鸟能见到;今天,人们借鉴了鸟的飞行术,也能用鸟的视角一览无余。

诗人海子在诗歌《天鹅》中写道:“夜里,我听到远处天鹅飞跃桥梁的声音/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当她们飞越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有一只天鹅受伤/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她已受伤,她仍在飞翔。”

(文章来源: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旭)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896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出版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