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失温时为何不能搓手喝热水?这些行为危险加倍

失温时为何不能搓手喝热水?这些行为危险加倍

时间:2022-07-06 01:01:3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蝌蚪五线谱 栏目:百科 阅读:21

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令人痛心,我们也在默默关注事件的进展。

23日23时58分,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4名遇难人员遗体已由救援人员转运出哀牢山,并移交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图片

据澎湃新闻,连日暴雨、山势坡陡增加了转运难度,遗体转运用了2天1夜

4名地质队员生前经历了什么,才酿成了这样的惨剧?

图片

最先被发现的队员雨衣,“0.4元雨衣”暂不定论,但确非专业用具

图片

搜救画面及所带食物,有蛋黄派、瓜子等

从搜救画面我们可以看出,4名地质人员食物尚有余量,但也体现出所带装备并不专业,这不禁让我们怀疑,4名地质科考人员是否为野外作业的专业人员?他们又发生了什么?

有救援队员披露,4人的遗体被发现时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4人使用的是机械罗盘,因哀牢山上有磁力紊乱现象,罗盘产生错误的方向指引,导致他们一直在围着临时营地转圈。

图片

画面来自青蜂侠

救援队员谭章也透露: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

图片

内容来自澎湃新闻

根据这些证据碎片,或许可以大概还原事情的真相:由于山中气温骤降,物资补给不充足,4名地质人员因失温,将生命永远留在了热爱的土地上。

图片

致死的原因或是失温

对于失温这种现象,很多人并不了解,以为失温只会在天气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出现,实际上,在很多户外极限运动或野外探险过程中失温症也时有发生,比如前不久的白银马拉松失温事故。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许有必要了解一下失温症,或许在某一刻,关于失温自救的知识能够帮助到你身边的人。

何谓失温症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人在多少度的环境中会被冻死?

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是零度,毕竟这是水在正常条件下结冰的温度,由于人体中水分含量占到了75%以上,也许零度足以让人体冻成冰。

还有人认为即使零下四十度也不足以让人冻死,毕竟这个温度只是东北冬天的“正常操作”,只要穿得足够保暖,再低的温度都不会失温。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排除衣物等外界辅助的保暖设备,每个人也会由于体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不同因素,造成对温度的不同反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温度零度以上,人依旧存在被冻死的可能。

图片

图源电影《荒野猎人》截图

失温的定义不在于温度的高低,而是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最终造成死亡。这里的核心区指代的是大脑、心肺等核心生命器官,而不是我们的皮肤表面。

核心区温度与诡异的微笑

不同温度下,身体对失温的反应是不同的。

当身体核心区温度降至35ºC至36ºC时,人的身体便开始出现颤抖,这个阶段人的意识是非常清楚的,只要及时靠近热源或增添衣物,仍有可能避免失温的产生。

当身体核心区温度处于33ºC到35ºC的区间时,人体便开始进入一级失温状态,有较强的嗜睡感,反应力及协调性下降,肌肉颤抖心率随之升高,呼吸和心率开始减慢,痛觉开始麻木。

当身体核心区温度继续下探到28ºC到33ºC时,人体会进入二级失温状态,此时颤抖反而会减少,因为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人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记忆发生紊乱,大脑皮层被抑制,同时表达能力也随之下降,此时会出现心律不齐和失去意识的风险。

当身体核心区温度降至22ºC至28ºC时,人体便处于三级失温状态下,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此时人体已经几乎无法自主调控体温并陷入昏迷,无法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当体温降至22ºC以下时,死亡几乎已无可避免。

图片

图源维基百科

四名地质人员遇害的地方海拔在2100-2400米左右,森林茂盛、降水量高、地形起伏度大且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山体环境中,又遭遇降雨天气,气温骤降,体内热量补给跟不上热量的消耗,核心温度逐渐下降,最终丧失生命。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注意,其中一名地质人员被发现时,衣服已经被脱掉且脸上带着笑容,这种诡异的行为是如何被引发的?

当人们长期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能量无法保证身体温暖,从而使得体温持续下降。这时大脑皮层会被抑制,失去调节体温的能力,导致表皮血管扩张,从而使体内温暖血液流入皮肤血管。

虽然此时身体温度在下降,可皮肤感受器却有燥热的感觉,脱去衣物会让人更加舒服一些。

在冻死之前由于大脑和视网膜之间信号开始发生障碍,会出现如同观赏极光般缤纷而柔和的色彩感受,而失去知觉的躯干也会感到放松。

最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体位,表情安详。

失温状态下自救与施救

如果在户外真的遇到了失温状态,这些自救与施救方法一定要学起来。

这里有几个误区大家一定要知道:

首先千万不要让失温患者饮酒或喝热水,饮酒产生的温热感只是身体深层温热血液来到体表所产生的错觉,除了增加散热,对于失温患者来说几乎毫无意义。同时热水所提供的热量也是有限的,热水会刺激血管舒张,形成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区温度,造成更大的危害。

另一方面切记不要搓揉四肢,这个看起来有效的方法则会让原本滞留在四肢的寒冷血液回流到身体核心部位,破坏身体自我保护机制。

正确的做法是先将失温患者带离寒冷环境,由于潮湿的衣物会消耗身体的热量,因此需帮助失温患者脱掉身上湿透的衣物,并借助外界保暖物品为其保持体温,然后尽快与专业急救人员联系,等待专业的救援。

避免失温,从我做起

既然失温的后果如此可怕,日常都有哪些环境会导致人体失温,我们又该如何规避?

失温首先会出现在衣物不足的老人和儿童身上。

由于这类群体自我防护能力及体温调节能力较成年人来说相对较弱,因此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失温现象。应对低温天气最好的方法就是非必要不出门,一旦出门务必要做好安全保暖措施。

其次是患有精神疾病或需依靠药物维持的病人更需要注意失温症的侵袭。精神疾病或用药都会导致神经系统对体温的感知及调节能力下降,即使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身体也不会有冷的反应,因此需要提前保暖。

最后就是需要长时间待在户外寒冷天气中的人群格外容易失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范恶劣天气,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大量出汗后身体无法保持干燥,当身体全身湿透后遇到冷风天气,就会出现上文我们提到,特殊条件下零度以上也会失温的情况。

因此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一定要常备一套速干内衣,同时切忌避免棉质,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排汗从而加剧失温状态。

以四名地质人员为例,当活动环境处于野外时,一定要带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随时随地补充能量,同时要提前关注天气,适当增加衣物。当在户外活动中出汗时,需立刻换上干爽的衣物,避免大风天气下体内热量消耗过快。

再次为事故的4名地质人员感到痛心......希望更多户外知识、自救常识的普及能够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END

审核专家: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

来源:蝌蚪五线谱

责编:小西途说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981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蝌蚪五线谱,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