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冰墩墩,那就得到它的“冰糖壳”!
时间:2022-07-06 01:20:2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百科 阅读:28
要问最近的“新晋顶流”是谁?
冰墩墩一定是榜上有名!
凭借着憨态可掬又极具未来时尚感的外表
一时间圈粉无数!
晶莹剔透的外壳有没有让你
联想到一串冰糖葫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总执行刘平云说作为一个南方人,他对北方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冰糖葫芦,冰糖葫芦的糖衣是液体固化的,和冰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透明的,可以让人联想到冰雪运动。
没想到,吉祥物的设计过程中还有这么一段故事。但胖科还有一个新问题:固体的糖是如何变成冰墩墩“外壳”的呢?别着急,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我72变——
不同条件下糖的多种形态
为了使味蕾得到满足,网络上的各路大神纷纷拿出看家本领,DIY的教程更是多到数不胜数,胖科看完几个教程之后,总结出了一个规律,不管是DIY焦糖蛋糕、DIY糖葫芦、还是DIY山楂雪球,核心都在于熬糖。看着锅里的糖逐渐成浆,咕嘟咕嘟冒着小泡,又逐渐变色……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熬糖几步走
其实熬糖过程的反应在化学上有一个专有的名称“焦糖化反应”,它是指“糖类在加热或糖类在高浓度下用稀酸处理时,脱水裂解,其裂解产生的挥发性的醛,酮类产物经缩合,聚合形成了褐色物质”。
蔗糖分子结构
以蔗糖为例,在上述过程中,先加热、使蔗糖熔融,继续加热后起泡,初级产物为异蔗糖苷、再依次生成异蔗糖、苷蔗糖苷、蔗糖烯、继续加热会进一步聚合缩合生成高分子深色难溶物焦糖素,该物是胶态物质,也就生成了我们最后看到的“浓稠胶状”褐色物质。饭桌上的红烧肉、可乐、酱油、啤酒等食品中,也常用到焦糖化反应的产物——焦糖色素来提升颜值。
除此之外,可以说“熬糖”的每一步都是精华,下面让我们复盘一下糖的那些变化全过程。
蔗糖和水(或油)以适当比例加入锅中来制作糖液,虽然蔗糖在加热过程中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但也具有某种特殊性。蔗糖的饱和溶液在低温阶段(20℃-60℃),其黏稠度会下降,但是如果对蔗糖的过饱和溶液持续加热(120℃-140℃),那么黏稠度就会迅速上升,从而成为具有一定黏稠度的糖浆。在这个阶段,蔗糖的过饱和溶液除了黏稠度会发生变化之外,其它的感官物理特性均未发生变化。
蔗糖具有较强的结晶性,其过饱和溶液经水分蒸发便会有蔗糖晶体析出,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返沙”。在糖浆还没有完全结晶时放入山楂,不断翻炒,山楂表面就会得到一层白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楂雪球。
那么小伙伴你此时肯定会产生疑惑,白色的“霜”究竟是怎么挂上去的?
从结晶糖开始咕嘟咕嘟熬成糖浆,结晶糖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当外界空气骤然干燥,水分会重新被释放,糖的结晶粒子饱和析出,并且进行了规则的排列,在糖果的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的“霜”,很像沙子,返沙也就由此得名。
如果我们没有关火,继续熬糖,糖浆的颜色就会略有变化,糖浆表面会起很密实的泡沫,这个时候糖浆的温度就已经很高了,这时候把串好的山楂串放进糖浆里打个滚,糖浆会粘附到水果表面,风干一下,就得到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这一过程中,没有过多繁琐的原理,就是糖浆凝固形成了相对坚硬的外壳。
再进一步将糖浆继续加热,粘度会继续增大,此时的糖浆,处于糖水溶液的最高沸点与不纯结晶糖的最低熔点之间,其温度在150摄氏度左右,这时我们从锅里舀起糖液,会呈现出丝状糖絮,此时就可以制作我们非常熟悉的拔丝地瓜等菜肴了。
当糖浆加热至这个阶段,控制火候也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产生“拔丝”的温度区域,一般是在150摄氏度-160摄氏度,当温度超过160摄氏度时,糖浆的颜色会快速变深,变成极为浓稠胶状的焦褐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焦糖”。
没想到,从固体开始,糖的“旅程”竟然这么的丰富,不同的温度造就不同的美食,果真“72变”,每个都是绝妙的分身啊!
是不是光是看完整个过程,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呢?赶紧到“厨房一游”自己动手试一试吧!看着糖在锅里的每一个变化,颜色由浅入深,再自己动手烹饪出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大家最喜欢哪种糖做的食物呢?又是如何制作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最好能够留下菜谱,让胖科也有机会试一试哦!
创作团队:中国科学技术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专家:孙亚飞 清华大学化学博士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072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