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上海恢复了,封管控下的心理危机也恢复了吗

上海恢复了,封管控下的心理危机也恢复了吗

时间:2022-07-06 01:43:3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返朴 栏目:百科 阅读:61

2022年6月1日零时起,上海市全面恢复283个防范区的正常生活秩序,这意味着大多数被封在小区、足不出户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市民终于可以自由上街了。与此同时,仍有19个封控区、64个管控区的居民还需“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在防疫形势仍然严峻的局面下,全国多地实行“封控、管控、防范”三区划分的做法,这一方面有助于确保达成动态清零的目标,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挑战。而每个在封控、管控之下的个体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遭遇的心理危机,需要我们去梳理、分析、缓解、疗愈,同时也为将来可能要面对此类心理困扰的人们提供一些经验和求助的方法。

撰文 | 庄淑婕(北京大学应用心理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王家醇(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临床与咨询方向硕士)

虽然科学是客观理性的,但是我写下这些内容时依然感到悲伤和沉重。在满心期盼“解封”的关头,上海仍有小区因再次查出阳性病例而不得不继续保持14天的封闭管理。此时此刻,也还有许多人仍在担心自己身边“出阳”而忽然再次被封闭。

封控、管控本身并不可怕,甚至有的人本来就喜欢宅家。给人带来影响更大的是“不被允许出门”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饮食、就医、工作、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挑战和困难所引发的心理困扰。

对于许多人来说,疫情与封控、管控都是以前几乎从未体验过的突发性负面事件,在心理上可称之为“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应的,人们也会经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四阶段,许多负面情绪都属于适应应激事件而带来的正常反应。

隔离(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小区内隔离)对人会产生许多心理上的影响,有些影响是负面的,但正如“危机”中既有“危”也可能看到“机”,在隔离期间,我们也可能会体验到一些积极和正面的感受,体验到自己适应的能力。以下将按照隔离的时间线索来展现封管控政策给人带来的普遍心理影响。

隔离前——难以接受、恐惧

大多数情况下,隔离并不是毫无预兆就发生的,有的人是突然发现阳性被隔离,但更多人是先看到附近区域(例如小区)里的病例增多,才开始预感可能会被封控或管控。这种“可能会封,也可能不会封”的不确定感会给人带来恐慌和焦虑。一件不好的事情在很可能发生时,给人带来的焦虑往往比已经发生了更为强烈。恐惧无法预知——一旦隔离封控落到自己头上,自己是否有承受和应对的能力?同时,焦虑的情绪里还包含着希望——“也许我现在还有机会做些什么去减少未来可能的痛苦”。

因此,在这个时期,人们囤货的愿望最为强烈,甚至比已经被封的人更为强烈,因为囤货本身能起到安抚恐惧的作用。有的人较为乐观,囤货较少;有的人更为悲观,囤货较多。不同的应对方式与既往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对外界环境的预期有关,不能简单的说“囤多”好还是“囤少”好,主要看后来隔离封控的实际生活处境更符合当初哪种应对方式,那么从事后来看这种应对方式会显得更具有社会适应性。比如当上海人听说“要封4天”时,大家纷纷抢购,最后实际上封了远远不止4天,结果有的人没囤够,甚至落入要断粮的境地;有的人则庆幸自己准备充分。受到上海的影响,北京早先也出现了囤菜热潮,但后来发现许多地方物资充足,囤菜反而可能浪费食物。这些情况都是在事前很难准确预估的,却会影响到事后人们的心理状态。

隔离初期——生活全方面的变化与挑战

即使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物资准备,但是封控依然可能来得比较突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应激事件。封楼封小区后,生活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人们必须接受适应挑战,改变以往的习惯,学习以新的方式做以前经常做的事情,比如购物、做饭、与家人高频率的打交道。一部分人的生活的确因封管控遭遇了现实层面的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现实层面的有效帮助远比心理层面更为重要,当然,如果两个层面都能得到有效帮助会更好。

这一时期主要的情绪为焦虑、易怒、烦躁、担忧或恐惧,人们更容易做出一些通常情况下不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比如辞职、离婚、结婚、迁居等。这个时期也是自杀、自伤、人际冲突高发期。如果出现就医或饮食保障等基本需求层面的困难,会破坏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感,成为内心焦虑感的底层来源。

以我所在的上海为例,三四月间,与长程个案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明显感到来访者心理创伤被激活、发生应激事件、家庭关系冲突的情况变多;心理热线接短程为主的咨询师则发现自杀、自伤等危机干预的频率显著高于平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比平时更为耗竭。

图源 | unsplash

封控、管控给生活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

1. 工作、学业、家庭生活上的紧急调整

需要立刻与工作单位、学校、家人等协调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的行业不可能线上工作,受到极大冲击,从业者往往可能被裁员,有些刚签约的可能被取消,又很难找到新工作……这些人的收入骤降,甚至陷入负债,这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重担,更是对人生规划的突然打击,将极大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正常运转。

有的行业情况稍好,可部分转成线上工作,当然也可能伴随着收入下降。员工需要适应这一转变,需要紧急与客户、领导、同事进行额外的沟通,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生冲突的机会。这些都会让员工感到焦虑和抑郁。

仅有极少部分幸运的人原本就是完全在线工作,行业免受疫情影响。即便如此,他们也会感受到周围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所有人一样,如果无法接受和适应现实层面、心理层面的损失,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也会更强烈。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原有的生活被打乱,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容易产生失控感和焦躁感。直接参与抗疫的工作人员面临的身心挑战往往更大,他们可能突然直接面临长期高压生活,更容易产生耗竭感。

2. 适应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曾经需要出门上班上学的人,现在得适应在家办公、上学。许多曾经可以外包的家务工作(比如外卖、保洁、食堂)不得不自行承担;有的地方购物困难,可能大清早就要网上抢菜,还有可能一无所获;过去送货上门的物品现在必须随时关注,及时去小区门口领取,家务劳动总量大大增加。同时,积极配合高频率的核酸检测,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更感疲惫,更容易烦躁、愤怒。

3. 适应新的家庭关系

对于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来说,家庭成员相处时间大大增多,这意味着家庭关系中冲突的部分和爱的部分都会被放大。应激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情绪容易放大冲突的部分,将他人的言行推测至比现实更负面的方向,很多事情平时没什么,此时却往往引发矛盾,家庭中许多隐含的、未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明显地爆发出来,对关系的不安全感也会放大。比如妻子觉得家务量陡增而丈夫却看不到或承担得不够,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辛苦,怀疑丈夫是否爱自己;食物短缺时,有的家庭成员吃得过多,可能引发其他家庭成员觉得自己不被在乎的感觉;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量增加,孩子感到被过分干涉,而父母感觉“操心”更多还不被理解……平时,这些家庭冲突也许不难化解,甚至根本不会起冲突,但在封控管控时期,这些冲突会被放大,家人间的磨合也显得更为困难。

人们会感受到家庭既是负担,也是彼此的支撑。如果家中有需要关照的老人、病人、孕妇、体弱者或婴幼儿,他们将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现实困难;但是当一个人孤独时、有困难时,也会感受到有家人共同面对困难的底气,以及情感联结的慰藉。

此时,每个人的亲密关系议题(比如与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都会遇到挑战,这也是每个人从关系中理解自己、并更深地理解家庭关系的时机。封管控是一个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有好的感情基础,能较好的沟通、协作,往往会磨合出更好的家庭合作能力。

4. 独居的孤独感

对于独居的人来说,隔离带来的是更强的孤独感。以前还能出门与他人打打交道,现在只能长时间居家,不仅更加孤独,也会有更多的担忧:“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的确,我们都听说过此类情况:独居的老人不会手机抢菜或团购,独居的年轻人没有做饭工具,有些人独居者突发疾病,难以及时就医,无法照顾自己,甚至出现了生命危险却未能及时获救。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封管控也为独居者创造了更多与邻居相处的机会。如果他们能积极寻求帮助,也能主动伸出援手,就能体会到,原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关注疫情动态的人们甚至会注意到,也有隔离在方舱的年轻人找到了美好的爱情。

5. 失去既往熟悉生活的痛苦和对解封的渴望

不能出门、不能出小区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们非常怀念过去正常生活的时光,仿佛那熟悉的日子明明只在几天前但是又如此遥远。每个人都强烈地渴望解封,渴望恢复往日熟悉的生活。这时期,大多数人都热衷于预测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不时感慨“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人们开始发现,过去快递送上门,想出门就能出的日子像是一种被忽视许久的幸福。大家甚至想象解封的时候要敲锣打鼓庆祝。

6. 现实的创伤经历或既往创伤激活

封管控期间,如果遇到自己或家人感染了新冠、得了重病,或工作生活不幸遭到重大影响,或经历了一些与既往创伤事件相似的事件,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创伤性反应。例如,有些人曾有亲人在2020年疫情期间离世,那么此时遭遇封管控,很可能会唤起创伤反应,心理遭受极大伤害。

周围人经历的创伤也容易唤起自己的替代性创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大量负面新闻后容易心情沉重,仿佛在脑海中也经历了一遍“假如这样的事情落到我身上”。这些负性事件距离一个人越近,他(她)受到的替代性创伤也会越强。在紧张、严苛的疫情管控之下,一线抗疫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也是承受替代性创伤的高风险人群。

如果你感到心理创伤已经导致明显的痛苦和正常生活困难,那么你需要及时的心理支持。

此外,这一时期也会有人因为自身痛苦而丧失理解他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一面,比如对周围人的痛苦显得冷漠、无动于衷,认为其他人就这么点小事,和自己经历的痛苦比起来不值一提。

图源 | unsplash

7. 情绪的宣泄

这一时期,人们有大量情绪需要被宣泄和排解,家人成为倾诉的主要对象,上网成为缓解情绪的主要方式。

很多人在封管控初期更容易沉迷于刷新闻、看各种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与其他人交流疫情,这是因为,应激事件刚发生时,人们通常会不自觉的关注与应激事件相关的信息,增强对应激事件状况的了解,一方面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困境,同时也能感到自己的感受仿佛被看见和理解,间接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接触大量与应激事件相关的负面信息,引发恐惧甚至替代性创伤。

当人们逐渐适应了封管控生活后,内心会变得更为宁静,忍不住关注疫情信息、忍不住聊天的行为也会有所减少。

8. 对被查出阳性的恐惧

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下,许多人最恐惧的莫过于自己被查出了阳性。对阳性的恐惧通常来自于:

① 对自身健康的恐惧:害怕生重病、身体扛不住。

② 被集中隔离的恐惧:担心自己吃不消方舱生活。

③ 对拖累周围邻居的恐惧:一人阳性会严重影响大量人——一栋楼,甚至一个整小区的人——的正常生活。有部分人认为“感染新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定是因为你不够小心谨慎”,那么被查出阳性的人就可能感到十分内疚,也可能会害怕因拖累他人而引来的攻击、愤怒和歧视。我所在的小区,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发现阳性被转运走的时候流着泪说“抱歉拖累大家了”。还有的地方对感染后转阴的人存在歧视,雇主解聘,邻居指指点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给查出阳性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每一个人都相当担心新冠落在自己头上。

隔离封控一个月后——适应与抑郁情绪

大约隔离一个多月后,人们就基本完成了适应的过程。这时候我们的焦虑情绪较初期减少,应对事情更为从容,逐渐找到生活的节奏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虽然依旧疲惫,但是已趋于平静,大多数人能较好地生活和工作。部分焦虑情绪转为抑郁情绪——抑郁来自于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改变,只能被迫承受。

在这一阶段,现实层面的改善依然比心理层面更为重要,如果两个层面都得到有效帮助会更好。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共情、互助也能更好的让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这一时期,大多数人会发现生活虽然糟糕,但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糟糕和难以应对。个人能调整、能适应的,已经适应得较好了,比如熟悉了新的抢菜作息和团购方式,适应了线上办公和学习,家庭成员摸索出新的分工合作方式,提高了囤菜和烹饪技能;而个人不能改变的部分,也逐渐为我们所接纳,比如习惯了经常测核酸,适应了长期不能出门的生活,但我们依然希望这些可以改变。

不过,总还有一些人会遭遇突发疾病或其他难以解决的困难,他们会感受到生活比预想中更为艰难,出现适应障碍。既不能改变困境,也不能相对接受现状,会加剧我们的痛苦。只能“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可改变的,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资源经历渡过困难。

1. 开始出现自助和互助的力量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生活渐渐有序,人们发掘出自己应对困境的能力,有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为强大。同时,楼栋内、小区内开始出现物质和情绪上的互助活动。现代人在城市中原本大多是各自生活,很少认识周围的邻居,但是隔离却让邻里们热络起来,大家建立新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新的体验。在不得不近距离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的人可能会突破社交上的困难,从中成长。

2. 适应、甚至依赖新的生活状态

个体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在任何处境中呆久了都可能适应,甚至从中体会到继发性获益。比如原本计划好的考试、工作变动、怀孕等大事被迫推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准备。甚至有人会想到解封以后不得不面对曾经令人担忧的生活,转而希望隔离得更久一点。

困难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隔离期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时空,我们在此期间做的一切依然会影响解封后的生活。如果有重要的事件需要面对,那就最好不要因为隔离而完全逃避、不做准备。比如需要高考的学生,在封控期间依然要认真备考;准备找工作的人,依然要好好准备笔试面试,以免解封后出现新的适应困难。

图源 | unsplash

隔离解封期——新的适应

解封通常是一个逐渐进行的过程,比如先需要维持14天的清零。随着解封的时间点逐渐靠近——但也可能会突然又失去——我们体会到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喜悦,体会到更强的掌控感,情绪逐渐好转。也有的人会对解封后新的生活感到恐惧。

解封以后,人们一方面会高兴激动,生活终于可以恢复正常了!但也可能会失望——生活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依然得应对许多新的问题,人生计划也可能需要转变。长期的封控管控,导致解封后的生活再次成为一个新的、需要去适应的环境,这个时期依然有较高的自杀率。如果没有做好面对解封后生活的准备,或解封后面临的新生活困境过大,会再次陷入适应障碍。

解封时期,大部分人都要从人生中的低谷期逐渐爬起来恢复生活,此前受到的现实和心理层面的损害越小,解封后面对的现实困境越小,适应起来会越容易。

隔离对人心理的影响既有共性的部分,也有每个人个性的部分。前者是指隔离本身会带来的适应层面上的各类困难和常见的共性困扰,后者则依赖于每个人遇到的现实困境,以及在隔离期间激发的、属于自己独特的、与他人与外界的关系模式,既往创伤经历。

度过封控期、管控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现实和内心两个层面做出调整,还需要一些运气,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困难,如果这个困难不是大到了摧毁一个人的程度,那么在积极应对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能力提升和人格成长。但是,困难也可能给我们留下现实和心理的创伤。如果你需要心理层面的支持和救助,请及时拨打心理服务热线。

上海市心理援助电话:

① 上海市卫生热线12320-5,8:00-22:00

② 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24小时

③ 上海市心理热线:021-55369173 ,24小时

④ 上海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热线:12355

⑤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400-659-1888、400-663-7888,8:00-22:00

其他部分省市的心理服务热线见:

中国心理热线服务调查项目组的专业推荐

参考文献

[1] 赵春晓, 史从戎, 任志洪, 蒋宛月, 赵子仪, & 海曼. 新冠疫情相关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分类:潜在剖面分析.

[2] 樊富珉. (2003). "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4), 6.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156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返朴,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