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百年 | 第一支海外债券,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际融资的一扇窗!
时间:2022-07-06 09:09:1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国资小新 栏目:百科 阅读:9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今天,为您分享《信物百年》第二十七集《第一只海外债券凭证》,听中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鹤新讲述第一支海外债券凭证“仪征债券”背后的故事
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次在国外发行了债券。
这张凭证上印刷着普通而简短的几行字,
但是其中每一个数字
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份量。
信物讲述人中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鹤新介绍道:“中信集团在1982年发行的这张“海外债券凭证”,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行的债券,上面只有简短的几行字,但每一个字,每一个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份量。因为它救活了濒临下马的“仪征化纤”项目,开创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道路,使中信集团成为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模式也被业界称为“仪征模式”。
今天,让我们跟随信物讲述人朱鹤新,了解改革开放初期,这支“海外债券”如何救活了濒临下马的“仪征化纤”项目,从而开创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道路。
打破陈规的勇者
1978年7月4日仪征化纤厂工作全面铺开,重型设备在8000亩工地上轰鸣;近万名建设大军已经从全国各地云集仪征;国家用巨额外汇从联邦德国进口的大批量设备、仪器、各种原料、催化剂已经陆续到货进场。仪征化纤厂预计设计能力可以年产53万吨化纤原料,这可是相当于当时全国化纤的总产量,不仅将解决当地上万人的就业问题,更将解决全国老百姓“穿衣难”的大问题。
但由于当时全国基本建设战线过长,百废待兴,各地都需要发展,都需要钱,建设需求大大超过了财政可以承担的能力,国家不得已决定,包括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在内的一批重大引进项目全部暂时“下马”。
这时候,有两笔账不得不算。
其一是,仪征化纤工程的全部引进设备、材料的订货合同已然生效,即使工程搁置,到期该付的钱还是要付,一期工程就要支出近3亿人民币的外汇,这还不包括征地的费用,以及对已经到厂建设队伍的安置费;其二,如果不建设仪征化纤厂,我们每年还要花20亿元从外国进口棉花、化纤原料来弥补我们工业原料的缺口。可以看出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家拨款建设的常规办法也走不通了,这可该如何是好?
成立于1979年的中信公司(现为中信集团)临危受命。曾任中信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的杨林说,因为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曾经担任纺织部的副部长,纺织部找到荣老,希望中信能够帮助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此时的中信成立还不到两年,账面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人民币,要用中信的钱拯救仪征化纤,可谓是天方夜谭。
荣毅仁提出借鸡生蛋的方案,“以公司项目名义在海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一提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质疑此起彼伏。当时很多人都说不能拿资本家的钱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在整个项目的提出审批过程当中,阻力是非常大的。
新中国曾经有一个引以自豪的纪录,那就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怎么能向外国人借钱?很多人跑到国务院去告荣毅仁的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借钱,这搞的是哪门子的经济?中信到底想要干什么?”
1981年6月,中央拍板同意了中信海外发债的提案,同时宣布了国务院的支持政策,在贷款还清前,对仪征化纤实行免税政策。
信物讲述人中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鹤新讲道:“尽管海外融资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能解决国内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海外融资在中国从来没有过先例。有人问,出了问题怎么办?荣毅仁回答到,‘出了问题我负责’。于是一年半以前中信人提出的海外融资设想,从这个时候开始终于可以付诸实施了。”
计划有了,方向就要明确。海外债券究竟该在哪里发行?荣毅仁发现日元债券利率低、时间长,于是便与日本野村证券进行谈判,但中信公司成立时间太短,企业性质和信用都被日方质疑。
日本大藏省提出了疑问:“由中国哪个机构为债券担保?”对此,党中央特批,国务院发出了一份重要公函:中信公司是国务院直属部级企业,当中信出现合并或重组时,由国务院指定的机构承担和继承债权与债务。
推动经济的“仪征模式”
1982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一纸传真让66岁的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有些激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的协议达成”。这是日本主承销商野村证券田渊节也社长发来的传真。
“仪征有救了!”这个消息给春节添了喜气。从1979年出任董事长那天起,荣毅仁就很明白,中信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做中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用投融资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成长壮大。
不到半年,中信公司在日本第一次发行了100亿日元私募债券,也就是仪征债券,立即被抢购一空。从“仪征模式”开始,带动了众多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融资活动。在国外发行债券,成为我国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强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中的“先行者”
1984年,中信公司先后发行300亿日元、3亿港元、1.5亿马克(德国马克已经停用,改用欧元,1马克=1欧元)和1亿美元的债券,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资金援助。
1985年7月1日,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这位曾经最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仪征化纤一期工程落成。
“仪征债券”的发行成功,增强了国外投资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
1982年以后,中信集团始终活跃在国际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更多的国际债券筹措资金,用于国内电力、能源、交通、钢铁等行业基础建设。中信集团多次扮演着首吃螃蟹和先行者的角色,在很多个历史节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参与推动中国和社会的经济转轨。中信集团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中信集团将秉承
“勇于创新,多作贡献”的传统,
进一步把自身发展
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履行好“践行国家战略,
助力民族复兴”的使命,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通过高质量发展,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中,
不断探索,贡献中信力量!
信物百年 薪火相传
百家企业、百年信物共同绘就着中国产业发展基因谱系图,共同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前行足迹、时代记忆,生动描绘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信物百年”是国资央企发掘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动实践。“信物百年”微纪录片上线当天,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发布“信物百年”主题纪念首日封,并在政企媒学各界的广泛支持下,整合线上线下渠道资源,开展全媒体整合传播。
———— / END / ————
责任编辑丨杨 航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来源:国资小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270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国资小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天外来客的化学密码
下一篇:神舟十二号飞船动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