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字拖”,从死神手中抢回周冠宇
时间:2022-07-06 09:11:2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前沿 阅读:103
F1英国大奖赛中,中国车手周冠宇遭遇严重事故险中逃生。Halo系统如何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还有哪些“黑科技”保驾护航?
整理/新媒体编辑 段大卫
北京时间7月3日,2022赛季F1英国大奖赛刚刚起步,就发生了至少五辆车相撞的灾难性事故。而中国车手周冠宇遭遇了严重翻车。
(图片来源:ZAKER新闻)
7月4日凌晨,@车手周冠宇更新微博报平安:“我没事,很幸运还可以站在这,今天Halo救了我。”
随即与之相关的话题#Halo系统又立功了#登上热搜。
F1赛车的比赛过程中,平均时速高达260千米/小时,最高的时速可以达到380千米/小时左右,这个是什么概念?对于非职业赛车手来说已经快到无法判断四周变化了。在考驾照时,教练千叮万嘱,过弯的时候不要超过40千米/小时,而F1的过弯速度都在150千米/小时以上。并且,F1车手需要在这样的极限速度里面进行超过1小时的比赛,可想而知是需要非常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体能的。
▲转播视角下的F1比赛(动图制作:段大卫)
▲观众视角下的F1比赛,此视角下的F1赛车速度体现更具冲击力(动图制作:段大卫)
Halo系统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保住赛车手的人身安全?在充满速度与激情的F1赛场上,F1车手的安全保障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以及 F1 赛车里还有哪些其它诸如此类的黑科技?
“光环”罩住周冠宇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2017年,F1赛车座舱都是裸露、开放的,即车手头部暴露在座舱外,这意味着能保护头部的只有头盔。而在300公里的时速下,仅有头盔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2018赛季以来,随着各车队相继推出新款赛车,人们惊奇地发现,今年的赛车与以往任何一个赛季都不大一样:新车座舱前被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要求强制性地装上了一件黑色的“人字拖”,FIA官方予以美名——Halo(光环),这正是周冠宇口中提到的“救星”。
▲各车队上的Halo系统(图片来源:新浪体育)
▲AeroScreen装置(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Shield装置(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Halo系统并非最早的车手头部保护方案。它之前的AeroScreen、Shield装置均因为影响车手逃生或车手驾驶体验而被否决。2016年,国际汽车联合会(FIA)的技术官员在赛车上原先放置Shield的部位装上了一个“人字拖”。因为这个形象怪异的“人字拖”看起来像一个指环,所以将其命名为“Halo”。Halo系统在17赛季末进行了车载测试,评价却两边倒。但是FIA在已经排除了两套方案后觉得刻不容缓,强制各车队装上了Halo系统。
▲测试中的Halo系统(图片来源:ZAKER新闻)
Halo系统由直径为50毫米的钛合金制成,三个支点分别被焊接在座舱的正前方和左右侧的后方,尽管Halo系统的质量只有Shield的1/3,不超过7千克,但是能够承受住116千牛的垂直、46千牛的侧向冲撞产生的压力,最高可以承受一辆12吨重的双层巴士的重量。这也许就是钛合金最大的优势所在——超轻且耐撞。
2017年1月,FIA官方进行测试时,将一个佩戴了头盔的模型人放置在Halo环内,随后推动一个20千克的倍耐力轮胎以225千米的时速撞上Halo环。结果,人们惊讶地发现,Halo环没有发生任何形变,模型人也保持完好。
▲装备Halo系统前后对比(图片来源:新浪体育)
Halo系统出现的第一个赛季,便救了如今法拉利车手勒克莱尔一命。2018年是勒克莱尔的F1生涯第一年。比利时站,迈凯伦车队的阿隆索被雷诺的霍肯伯格追尾后赛车腾空而起,从勒克莱尔的头顶飞过,压着Halo滑了下去。要是没有Halo系统,勒克莱尔的头可能就被半吨多腾空高速飞起的赛车给压扁了。此后,大家对Halo系统的质疑与批判就少了很多。
速度与危险相伴
车手的安全保障是在历史上经历无数次的火与血,泪与痛的惨痛教训上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上世纪50年代F1赛事可以说是死亡的代名词。当时赛车速度已经迈入300千米/小时大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量,车体的强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尽量减少阻力提高极速的思路下,弯道中缺少摩擦力也使得赛车愈发地难以控制,撞车几乎成为比赛的固定节目,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车队不断地推出更快更轻的赛车,而主办方为了使比赛更有观赏性,在高速弯缺少围栏保护和缓冲带的情况下允许现场观众随意走动。这意味着观众和车手面临同样的危险。
▲1955年勒芒惨剧的事故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1955年的勒芒赛事中,奔驰车队赛车失控冲入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惊天惨剧。
▲吉姆·克拉克(图片来源:搜狐汽车)
1968年,公认的天才车手吉姆·克拉克在参加低组别赛事时发生意外,飞出车外,当场死亡。 令人遗憾的是清理完事故现场运走尸体后比赛仍在进行——当时的比赛并不会因为车手的意外事故而停止。吉姆·克拉克的去世对赛车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也引起了更多车手对赛车安全性低下的不满。数月后车手协会成立,提出强制车手穿防火服带安全头盔。
1973年,英格兰车手罗格·威廉姆森的赛车在撞击后发生了翻转,倒扣在了赛道旁,此时赛车突然着火。他的队友兼好友大卫·普尔雷立即把赛车停在了一旁,跳下赛车,跑到事发地,试图将冒出熊熊大火的赛车翻转。但是人力显然无法推动重达几百千克的赛车。罗格·威廉姆森就在好友的注视下,葬生于火海之中……
罗格·威廉姆森的事故直接导致了F1专业消防团队的诞生,赛车的事故防火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路特斯汽车创始人柯林·查普曼和莲花车队着手于提升赛车下压力,为赛车加入了更大的扰流翼片。在随后的新技术实验中,更多的车手献出了宝贵生命。迈凯伦品牌创始人布鲁斯·迈凯伦就因此丧生。此后不久,德国大奖赛的纽伯格林赛道车手集体抗议,没有人愿意参赛。经车手协会的努力,纽北赛道再也不出现在F1的赛事名单上。无独有偶,此前事故多发的斯帕赛道也被车手投票取消。
纵观F1赛事的七十多年的历史,共有三百多人丧生。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有15人,六十年代有14人。在车手联盟的努力下,这个数据在七十年代降低到了12人,在八十年代下降到4人。
▲罗兰德·拉岑伯格(图片来源:Motorsport.com)
▲埃尔顿·塞纳(图片来源:新浪体育)
1994年,圣马力诺伊赛道上两位车手在同一个比赛周丧生——罗兰德·拉岑伯格和著名的巴西车神埃尔顿·塞纳。此后,国际汽联对F1赛事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则限制。进入21世纪,F1比赛中丧生的车手仅有1人。
“武装到牙齿”的F1车手
除了HALO系统,赛事也会从多方面保障车手安全。专业车评人、车手江伟麟表示,如今的F1赛事已经把安全配置“武装到了牙齿”。从赛车手的鞋、内衣、衣服、手套、头盔、HANS系统(Head And Neck Support,头颈部支撑系统)、HALO系统以及赛车的防爆油箱、核心安全囊、求生舱、车辆内的缓冲物料,所有物品材料都需要经过FIA的安全认证。
防火赛车服
(图片来源:latimages.com)
防火赛车服的主要材料为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有非常好的稳定性。FIA防火赛车服最新的测试标准规定,赛车服必须在800°C大火中坚持20秒完好无损。
HANS系统
HANS是(Head And Neck Support,头颈部支撑系统)的缩写,它的作用在于防止车手的头部往复剧烈运动,避免给车手的头部和颈部特别是头骨的底部造成伤害。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人体的颈部不同于胸部和头部,胸腔由脊椎与肋骨形成保护结构,头部则有头盖骨保护。唯独只有一根脊椎骨支撑的颈部保护最为脆弱。在比赛时,车手的颈部要承受5倍于自己的头部加头盔的重量,而且力的方向与转变速度又是极快的,这就要求F1车手要拥有强壮的颈部。一旦发生事故,颈部受力将急剧上升,很容易有生命危险。
通过头颈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够防止车手的脊椎向后拉伤,也能防止车手的头部向前甩,撞上方向盘。据试验统计,佩戴HANS系统后,撞击时车手头部和颈部受到的力,分别减少了68%和86%。
碳纤维单体壳
单体壳座舱作为容纳F1车手的最重要装备,单体壳由昂贵的碳纤维制成,这种材料的强度是钢的两倍,但是质量只有其5分之一。在F1战车上,每一克都是有价值的,因此这是单体壳为什么要选用碳纤维打造的重要原因。目前F1战车的单体壳总共由12层碳纤维组成,需要附带说明的是,每一根碳纤维只有人头发丝的五分之一粗。在制造单体壳时会将一层蜂窝状的铝铺设在两层碳纤维之间,然后将其放入高温高压的烤箱烘烤,等单体壳成型变硬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
按照F1规则,碳纤维单体壳座舱必须由各支车队自行制造,可以承受相当于双层巴士的重量,并可防止任何尖锐物体穿透。为了能最大程度保证车手的安全,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部件被置于单体壳座舱之外,而容易被引燃的油箱则包括在单体壳座舱结构中。在经历了53G的严重碰撞后,卡在防撞栏中的单体壳依然保持完整。
一场F1赛事的顺利举行,是多方因素共同助力的结果。F1赛事未来进化的方向,更多是让这项挑战极限的运动少一些死亡的阴影,多一些速度和激情。
(内容来源:ZAKER新闻,赛车世界杂谈,新浪体育,搜狐赛车,央视新闻,红星新闻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275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