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锐的八旗兵,来自关外索伦和达呼尔士兵,80岁还要出征准噶尔
时间:2022-07-06 12:54:4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观察哨 栏目:军事 阅读:158
现在一提到八旗士兵,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常“提笼架鸟”,在战场上“不堪一击”的纨绔子弟。
虽然,自从清朝入关以来,曾经能征惯战的八旗铁骑迅速衰落,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人拉不开弓,骑不了马的现象。但是,八旗兵的战斗意志似乎并没有削弱太多。比如在鸦片战争期间,一路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在1841年于乍浦第一次遇到血统纯正的八旗兵。这三百名八旗兵,在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仍然奋力作战,直至全部牺牲,无一投降。满洲佐领隆福突围时“掣佩刀奋刺夷兵数名”后牺牲,城陷时协领该尔杭阿率军巷战而死,理事同知韦逢甲、副都统长喜先后殉职。
不过,这些驻防各地的八旗兵,虽然作战意志依然顽强,但是早已是缺乏训练的腐朽军队。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后,清廷统治者所仰仗的精锐部队,一直是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八旗马队。而在这两支八旗军中,来自黑龙江的索伦人和达呼尔人则是精锐中的精锐,绝对堪称是冲锋破敌的“锋矢”。
索伦部是清朝对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统称。清太宗皇太极时,在以武力统一了索伦和达呼尔各部后,把他们纳入八旗系统之中。在完成了对两族的整顿之后,皇太极带一部分开始对中原进行征服战争,而另一部分则继续定居黑龙江流域拱卫北疆。
到了三藩之乱时,康熙帝就发现关内的驻防八旗,因为承平日久,战斗力急具下降。所以,在,面对吴三桂那些久经战阵的八旗兵时,发挥的作用甚至不如绿营兵。但是,来自黑龙江的索伦和达呼尔官兵,依然让吴三桂的官兵感到恐惧。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三十年间(1684-1691年),康熙帝免除了索伦和达呼尔族人贡献貂皮等物品的赋税,将其整编为39个牛录,包括11个索伦牛录,25个达呼尔牛录,2个混编牛录,共有军队2400余人。同时清廷为这些索伦和达呼尔官兵提供武器装备,包括盔甲一副,腰刀一把,战马一匹,弓、箭筒、撒袋一套;佐领一级配备梅花箭200支,骁骑校一级配备梅花箭100支,普通士兵配备梅花箭50支,此外两个士兵发给长矛一根。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运用,又给两族士兵配备了鸟枪等火器。
清廷不遗余力地打造这支索伦和达呼尔人组成的军队,是为了让他们为清廷四处征战。据黄维翰在《呼兰府志·武事略》中载:“江省骑射闻天下,中原有事,争相倚重。回部之役、准部之役、缅甸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川楚教匪之役、发捻之役,呼兰驻防官兵,俱在行间。”
以清廷对准噶尔战争为例,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起,索伦、达呼尔两族士兵就被频繁征调,其中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2000官兵作为东路军参与围攻准噶尔的军事行动。到了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和五十七年(公元1717年),又别抽调500余人西征。到了雍正10年(公元1732年),更是选调3661人进行征战。除了无休止的征战外,由于各地驻防八旗的兵员缺额太多,清廷也开始从索伦和达呼尔两族,抽调兵力填补缺口,比如爱辉、齐齐哈尔等地驻防八旗中,索伦、达呼尔两族士兵就占到了48%以上。
到了近代,对于索伦、达呼尔两族的征调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征调人数也更多。咸丰二年至同治十年间,吉林驻防八旗“无役不从,朝征夕发”,被征调离境者约占官兵总数的 39%左右。黑龙江驻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前后征调数十次达上万人。而这其中,索伦、达呼尔人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有学者统计,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征剿轕尔丹至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止,黑龙江和吉林八旗官兵经“诛仳谕旨”征调达69次之多。
由于抽调太过频繁,甚至有人在前线发现了80岁老人还要披甲上战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在戍兵中发现一名年过80的索伦老兵。此人名叫伊托萨,早在康雍两朝即曾两度赴北路军营效力。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平准时,他已年过七旬,却仍被挑为披甲。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征大小和卓,又以七十六岁高龄出征。
长期的战争,也就意味着索伦、达呼尔两族需要承担巨大的伤亡代价。以康熙五十四年、五十七年所抽调的1000名索伦、达呼尔士兵为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撤回的时候,仅带回盔甲660副,缺340副,腰刀亦只有331把,缺669把。而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黑龙江诸城索伦、达呼尔等族驻防官兵自北路军营撤归故地时,共报称损失甲1614副、弓1082张、撒袋1006套、腰刀1480把、梅针箭94750支。武器装备的损失,意味着人员大量伤亡。‘而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500名索伦、达呼尔官兵出征,阵亡人数就达到了367人。
据黑龙江将军绰勒多统计,这些官兵中父子兄弟三人出征而全部死去者有26例、死去两人者有27例,呼伦贝尔镶红旗索伦披甲塔尔吉查、麦色勒图、松噶勒图兄弟三人全部阵亡,家中男子仅剩一八岁小儿。’经过长期的征战,这支八旗精锐,在19世纪末终于被消耗殆尽。据当时人记载,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军征调之时,前来应征的大多是十三四岁的童子。虽然,清军进行修改了年龄,但是最后发现,“减至岁换额数八成,童子犹居十分之三”。
换而言之,曾经清廷依靠的锋矢”,已经彻底失去往日的锋芒了。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21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观察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