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安全 > 失温有多可怕?哀牢山野外遇难事件,再次为户外活动敲响警钟

失温有多可怕?哀牢山野外遇难事件,再次为户外活动敲响警钟

时间:2022-07-06 12:56:5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时空通讯 栏目:安全 阅读:81

据报道,在云南哀牢山进行地质考察的4名工作人员于11月13日失联,在上千人的努力搜寻下,于22日被找到,可惜已经全部遇难,死亡原因是“失温”。

又是失温的悲剧。这不由得让人们联想起同样是今年的5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马拉松越野赛事故,那次事故导致21位运动员遇难,死的许多是国家级运动健将,死亡原因同样是由于人体失温。

那次重大的灾难性事故,似乎是国人最早听到“失温”这种体征,但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足够重视。现在,又一次发生“失温”死亡的重大事故,我想大家该正式认识一下“失温”这个“索命鬼”到底有多厉害了。

失温是冷死吗?

在我们普通吃瓜群众的认识中,失温就是冷死,而被冷死的人一定是很寒冷的天气或环境,这种冷至少要低于摄氏零度以下,甚至要零下几十度才会冻死人。但对于失温症来说,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

那么失温是冷死吗?从大的方面讲,当然也属于冷死的一种。但这种冷死却不是在很低温度下。比如在景泰县的马拉松越野赛事故中,失温一般都是在3~4℃环境中发生的,而哀牢山的4位野外作业人员,也没有处于零度以下,为什么会被冷死呢?

原来失温并不是直接被冻死的,而是由于人体热量流出与补充不平衡,流出多,补充少,或只有流出没有补充的状态下,体温慢慢降低而导致的死亡。这种死亡的原因是人体核心区,如脑干、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不断降低,最终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因此,这种失温的“冷死”并不需要环境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理论上只要低于人的正常体温,失温症状都有可能发生,而在20℃以下环境时,就可能导致死亡。20℃可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啊,会被“冷”死?有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事实的确如此,前提是你吸收的热量严重小于支出的热量,这样你的体温就会渐渐降低,只要降低4度以上,就可能导致死亡,这就叫“失温”。

哀牢山几位遇难者是怎样失温的?

据救援队找到遇难者时的状况分析,他们迷路后,并没有很好采取自救措施,甚至没有打开可以精准定位的RTK设备,也没有设法保存体力,而是慌乱不停地寻找出山的路,这样导致体能热量大量流失,而流失的热量又大大高于补充的能量,才导致失温而死。

据调查,他们出发时只带了一天的食物,失踪十来天,食物肯定严重不足,但找到他们遗体时,食物还有剩余,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重视体能的补充。他们带有2把工兵铲,3把砍刀,还有钉子和1矿泉水瓶的汽油。这四人都是复员军人出身,凭着这些工具,制作一个简陋的避雨茅棚进行自我防护应该是没问题的,如果再用汽油生火,烤干被淋湿的衣物,他们就完全有可能生还。

可惜他们没这么做,这些自救工具甚至都没有利用过,就因体力耗尽失温而死了,可悲可叹。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位有荒野求生经验或专业知识的人,或者重视失温的危害这种常识,或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当救援人员终于找到失联人员的遗体时,发现有一位遇难人员将自己腹部的内衣扯开,裸露出肚子,脸上还堆满了笑容。这似乎有些诡异,但实际上正是失温而死的典型体征。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借用一下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引用如下:

它讲述的是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擦亮第四根火柴,看到了久违的外婆。她害怕火柴熄灭,外婆就会和火炉、烧鹅、圣诞树一样消失不见,于是擦亮了一整把火柴,想让外婆留在自己身边。最后小女孩嘴角带着微笑死去,没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

我每次看这个故事心都会好痛好痛,忍不住潸然泪下,从小到大都是如此。看看如今的小孩,与卖火柴小女孩临死前的微不足道的期盼,感慨万千。但现在看来,小女孩的死亡也是因失温而死,她和哀牢山遇难的人员一样,脸上都挂着笑。

许多失温死去的人们,在发现他们遗体时,常常衣不遮体,甚至有人会脱去衣物,赤身裸体,就像全身发热不得不脱去衣物的样子。因此这种表现成为失温死亡的典型体征,为什么会这样呢?

失温的过程和表现

这个世界动物从体温变化来分类有两种,即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就是不管环境温度怎么变化,体温都基本不变,如果变了,身体就会受损或死亡,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就属于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冷血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环境,如蛇、鱼等就属于变温动物。

现在的人类正常体温一般在36.5℃~37.5℃之间。人体通过呼吸、心跳、肠道吸收和消化等环节,给全身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通过新陈代谢释放热量,维持身体生命体征正常需要。如果环境温度比正常体温要低,而补充热量又远远小于输出热量时,正常体温就没有办法维持了,失温就是体温慢慢降低的过程。

失温分为轻度失温、中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轻度失温,也叫一期失温,就是体温在正常情况下降低1~2℃时的状态。这时会出现身体颤抖、浑身起鸡皮疙瘩、毛发竖起等现象,这是机体调动肌肉收缩产生热量来抵御失温的自救现象,这时还会出现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疲劳和腹痛。

持续发展下去就会转入中度失温,也叫二期失温,这时的体温比正常体温下降了2~4℃。这时的体征表现为:颤抖更厉害,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视力变得模糊不清,行动迟缓困难,步履踉跄方向混乱,脸色苍白,肢体远端如唇、耳、手指和脚趾尖变蓝。

这是机体通过对浅层血管的收缩,来保护重要核心器官温度的自救表现。

在一期失温到二期失温的过度时,比较简单的测试方法是看拇指和小指能否接触,随着失温加重,接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肌肉正在渐渐停止工作的信号。

重度失温又叫第三期失温,是指人的体温降低4℃以上,或者说已经低于32℃甚至30℃以下,这时的手已经无法使用,行走跌跌撞撞无法持续,眼睛已经基本看不见,语无伦次,暴露的皮肤变蓝肿胀。此时理性丧失,以本能指导行为,由此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包括脱衣、钻洞等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死亡。

失温导致死亡前为啥出现怪异行为?

当人体进入重度失温后,身体各项机能渐渐丧失,包括颤抖停止、呼吸和脉搏变慢、胃肠不再蠕动、肝肾功能丧失,意识丧失由本能主导。这时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功能也瞬间失效放松,维持生命藏在心脏中的血液终于无法保留而突然涌向四肢和皮肤。

这些血液温度虽然不算高,但突然涌进已经冰冷的四肢和皮肤,垂死者还是会感到炽热难耐,就会不自觉地撕扯自己的衣服,意识中还可能出现卖火柴小女孩那样的幻觉,感到温暖和满足。

但这是身体热量最后散尽的时刻,随着短暂的美好感受,死亡就突然降临了。由此,一些死者脸上就会带有诡异的笑靥。而有一头钻进一个洞里或用树叶盖上自己,是死前回归了动物的本能,冥冥之中感觉打个洞就可以冬眠。

认真看看荒野求生的教科片真的很重要

在一些荒野求生的科教片中,荒野生存的专家们总是告诫人们,当在荒野中迷失方向遇险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或制造避寒设施,保存体力,寻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哪怕是一些虫子很恶心,也要吃下去,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热量维系生命。

比如典型的秦岭驴友被困案就彰显了自救的重要性。那位驴友被困深山10多天,为了求生把路上捡到的面粉袋都套在身上保暖,在没有任何装备和鞋子的情况下,靠树叶和昆虫维持了生命,最终等到了救助人员到来。

可惜许多人只知道锻炼身体,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两次重大失温事件,死者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运动员,或经过训练考验的复退军人,他们体能很好,也能吃苦,就是缺乏了一些对“失温”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常识。

简单总结一下:人并不只是会在很寒冷的环境冻死,还会因失温而死。导致人体失温的环境温度并不需要很低,只要低于体温,摄入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就会导致身体失温,就有危险。正是这个特点,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一旦失温来临,由于无法控制自己,只能被动接受悲剧发生。

这是用25个生命换来的教训,现在大家知道了“失温”有多可怕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失温!失温!失温!在野外活动时,一定要重视防范失温,这样就会少损失许多生命。

希望看了此文的人们,不会再被失温所危害。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38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时空通讯,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