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安全 > 上海10万人感染无高风险区?封控管控区划分有何不同?一文讲清楚>>

上海10万人感染无高风险区?封控管控区划分有何不同?一文讲清楚>>

时间:2022-07-06 13:02:5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安全 阅读:83

||||

整理/新媒体编辑 房永珍

截至目前,上海3月以来的疫情累计报告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数量已超10万例。国家卫健委官网疫情风险等级查询页面显示,截至4月7日14时,上海市共有13个中风险地区,全域无高风险区。

4月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00场新闻发布会上,在通报完本地新增病例情况后,宣布北京最后一个中风险地区降级,北京全市均为低风险地区。

疫情地存在确诊病例,但没有划分中高风险区的做法,让不少人感到疑惑。

○ ○ ○

区域风险等级是怎么确定的?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措施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落实分区分级管控要求,尽快公布当前本省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县(市、区、旗)名单,并将动态调整的风险地区名单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日报告内容及时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

实际上,目前多地公布的对于中、高风险区域的具体划分标准不一。

○ ○ ○

上海为啥没有高风险区?

4月6日,上海市某区疾控工作人员谈了自己的看法:“按照国家规定,风险等级是否调整的依据是确诊病例数量以及聚集疫情情况而不是感染者数量,结合人口规模、密度等实际,是否调整风险等级要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综合评估才能确定。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区域不划定中高风险。”

○ ○ ○

北京的“高中低”是怎么划分的?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明确,将全市14天内社区(村)所辖范围发生聚集性疫情和新增病例数作为风险等级判定指标。

高风险地区:14天内新增2起及以上本地聚集性疫情或新增超过5例本地确诊病例;

中风险地区:14天内新增1起本地聚集性疫情或新增2~5例本地确诊病例;

低风险地区:14天内无新增本地聚集性疫情。

根据相关防控方案,在中高风险地区,对于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小区(村)立即按照要求落实最小单元的封闭管控,确保所有人员只进不出等一系列管控措施。

image

▲北京市朝阳区某核酸检测点(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 ○ ○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又是什么?

在最近各地疫情通报中,频频提到“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通过对相应区域人群实行分区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北京在4月初由一家服装店引发的疫情中,阳性感染者所在的朝阳、顺义等各区迅速行动,及时展开流调,以社区(村)为单位,划分出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并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将疫情发展控制在小范围内。

那么,究竟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采取措施有什么不同?

封控区,最严格。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标本采样前5天内居住点(以小区或自然村为单位)、工作点,原则上划为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严格实施居家隔离管控措施。

①如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社区疫情防控办同意,安排专人专车,要求其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并落实闭环管理;

②居家隔离必须符合相关要求,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落实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环境消杀人员进入有阳性感染者重点区域开展消杀(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管控区,比较严格。该封控区所在社区(行政村)的其他区域划为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

①实行人员只进不出,仅开放生活保障场所,严禁人员聚集,原则上居家每户2~3天可安排1人,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社区指定地点购买或领取生活物资;

②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由社区疫情防控办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

③居家隔离应符合条件,要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落实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防范区,一般严格。县(市、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划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①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非必要不离开本县(市、区),如因就医、特定公务等确需出入的,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②严格限制人员聚集,暂停室内密闭公共场所的营业,控制餐馆、公共食堂经营规模和营业时间,其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严格落实测温、亮码、戴口罩、消毒等措施,并合理控制人员数量;

③所在地企事业单位提倡线上办公。

○ ○ ○

四项新措施直击重点人群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4月5日北京出台进一步加强外控内筛四项措施。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来(返)京人员管控。对所有来(返)京人员,在继续坚持原有管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落实个人防疫主体责任,抵京前或抵京后12小时内利用“京心相助”向所在社区(酒店、单位、村)等报备;抵京24小时后、72小时内开展1次核酸检测;返京后7日内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提倡单位要求职工返岗前48小时内加做1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未出之前采取居家办公。

▲资料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二是强化重点行业人群内筛要求。在原有“10+3”重点行业人群核酸筛查基础上,增加养老机构、学校、进口货物3类重点行业人群筛查,每周至少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可采取工作日每日20%比例开展。

三是完善进口货物筛查机制。强化物品检测要求,在继续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测基础上,对所有进口货物如进口配件、水果、服装及国际邮件等,定期开展检测。

四是充分发挥抗原自测补充作用。对于集中隔离人员,在集中隔离初期第2、3、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4天进行核酸检测;对于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在开展区域人群筛查初期第2、3、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4天进行核酸检测;对于防范区人员,在开展区域人群筛查初期第2、4、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3天进行核酸检测。

(本文内容综合自北京日报、健康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健康教育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70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