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基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很多铆足劲贡献力量的人

基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有很多铆足劲贡献力量的人

时间:2022-07-06 13:03:5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栏目:人物 阅读:72

“在灾难、疾病、公共危机事件面前,有那么多你看不到的地方,有那么多铆足劲贡献自己力量的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医生基鹏在前线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前线战“疫”的过程中,有很多事,很多人都给基鹏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日记中,从病人救治、医患相处、团队合作等多个角度记录了最真实的一线。

基鹏(右一)和队友们

面对团队重组 华西医疗队这样适应

“我们团队是以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和传染科的医护为主体,还包括心内科、老年科、肾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亚专业的同事临时组建的队伍。”基鹏在日记中提到,对于援助武汉的医疗团队而言,工作上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是适应重组的新鲜集体,以及适应新环境下的特殊工作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一套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和特长。”

团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病人的救治需要团队好的配合,那么,华西医疗队是如何适应的呢?基鹏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兼顾大家的优势,弥补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她所在的团队做了如下几方面安排:

三人小组组成战斗小分队。基本上每个小组有一名ICU专业的人员,搭配内科资深医生。因为ICU的医生对呼吸支持和器官功能维护更为敏感和熟悉,这也是本次疫情处理起来最为棘手的部分,内科医生他们往往对慢病管理和诊断更为擅长。

劳逸结合的团队工作模式,杜绝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团队医生按照8小时一班,护理4小时一班的模式进行轮班制管理病人。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梳理流程,建立共识。面对这样一种突如其来,还尚未对其致病机理和治疗方式了然于胸的疾病,不同专业的医生自然有其不同的认知和考虑。为了统一作战目标,标准化管理手段,团队成员在阅读大量文献和各种专家推荐意见后,制定了我们自己的管理流程。这样的做法帮助我们相对标准化治疗手段,即使轮班、交接也不影响患者的总体治疗进程。

分级管理,有的放矢。鼓励新入院患者主动添加医生工作微信,方便自制力尚可的病人通过微信随时跟医生沟通自己的病情以及发问,而重症患者则安排加强护理巡视频次和护理强度,以及查房强度。

榜样的力量 “师傅”先行告诉年轻医生“不要怕”

基鹏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团队的良性运转,光靠制度和规矩,是办不到的。大家一起高效率工作有几个前提:令人安心的工作环境,令人信服的团队领导力,融洽和谐的工作气氛,类似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基鹏特别提到了令人信服的团队领导力,她在日记中用有担当、亲力亲为来评价华西医疗队的团队领导力。其中,她说起了自己的师傅康焰。

康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科室年轻医生都称他为“康师傅”。基鹏在日记中写道:“在一线的救治工作中,“康师傅”亲自滚氧气瓶进污染区,亲自给病人戴高流量鼻塞,亲自做深静脉置管,亲自翻俯卧位。他大可给个医嘱就可以了,但他却亲力亲为。我想,那是因为,他有多么迫切希望能帮到这些病人,希望他们早点好起来,早一秒得到该有的照顾和治疗,行为完全出自本能的驱使。”

在基鹏看来,康焰的亲力亲为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对她自身的影响很大很大。“还记得前天师傅带我进去给病人穿中心静脉,他问我你是不是有顾虑,我说是,他说你不要怕,我带着你。我想,很久很久以后,我可能都会记得,曾经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跟师傅一起查房看病人,以及他给我说的‘你不要怕’。”基鹏在日记里写道。

治病还要治心 医生加病人微信一对一辅导

基鹏在日记中提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给予药物治疗就可以了,而且还有心理治疗。因为,隔离区的病人背负着很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中有的人可能已经在这场疾病中失去了至亲,有的人对于能否活下来惶恐不安,有的人觉得自己拖累了家庭,他们的创伤可能远不止躯体那么简单。

而对于“治心”,医疗队负责病人心理治疗的杨医生给基鹏留下了深刻印象。杨医生用手机加了病人的微信,点对点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也会去床旁直接面对面进行心理干预。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心理的关怀不仅仅在专业治疗上,也已经深入病人日常的生活中。基鹏在日记中写道:“护士长说,我们做个生活包在病房吧,里面是我们自己的物资腾出来的指甲剪刀,纸巾,秋衣秋裤等生活物品可以供病人按需使用。我给周叔叔说,你帮我想想办法整点水果吧,我们的病人好多低钾胃口不好,整点橘子他们好换换口味。病人婆婆说,我想吃鸡蛋羹想吃有味道的东西,‘康师傅’问她要不要点豆腐乳让胃口好一些,说完就把我们自己医疗队给我们准备的豆腐乳拿给婆婆。”

“我想帮助你,我想让你好起来,我想看看口罩背后你的笑脸,就是这个病房和关心这个病房所有人的简单心愿,希望我们这群人,可以不愧华西援鄂医疗队的称号,可以将我们的精神洒在这片土地。”基鹏在日记的最后写道。(四川经济网记者 刘佩佩) 

(图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供)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73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