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人生很短,只能做好一件事
时间:2022-07-06 13:04:0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网 栏目:人物 阅读:56
5月15日
著名作家叶永烈今上海病逝
享年80岁
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
从11岁起发表文学作品
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2018年,叶永烈做客CCTV-1《开讲啦》
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今晚,让我们一同回顾叶永烈的“文学梦”
用心科普,传递文化力量
演讲者:叶永烈
演讲稿节选自CCTV-1《开讲啦》2018年9月8日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的课本里,有篇课文叫《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就是在下。科学并不难,观察身边也可以发现很多科学原理。譬如说,我一开头就写了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叫谢皮罗。他每天洗完澡,浴缸塞子一拔,有一次他偶然注意到那漩涡是一个逆时针的方向。第二次他洗完澡又一拔,发现还是逆时针的,他就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不是偶然的现象。于是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什么会是逆时针的漩涡。因为他是在美国,在北半球,这个跟地球的自转有关。由此他就推论,在北半球的台风也是逆时针的。果然,他的推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他是从一个洗澡拔塞子那么一件小事情注意到漩涡的方向,延伸到台风的方向。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海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漩涡,那个漩涡就是逆时针的。相反到了南半球,它就是顺时针的。生活当中很小的事情,只要你做有心人,去发现科学、发现原理,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那你就是一个科学的发现者。
那么,一个能够把文章放入语文课本的作家,按道理他小时候应该是学霸,应该是成绩不得了的。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老古董,大家不妨看一看。我是1945年上小学,成绩单上面有两门成绩不及格,其中一门是读书不及格,读书就是现在的语文,40分,还有一门是作文不及格,40分。这个成绩报告单就说明了我从小不是个神童,那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作家呢?这件事情要从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说起。我是浙江温州人,我们当地有一个报纸叫《浙南日报》,也就现在的《温州日报》的前身。我每天回家就很喜欢看这张报纸,那个报社离我们家也很近,我走过报社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个木头的箱子,上头写着投稿箱,我那天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就扔进了这个投稿箱,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那个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这封信告诉我:你的稿子写得很好,我们准备在下一期的副刊上发表。就这样过了大概十来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父亲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今天在报纸上登出你的诗了!”我去投稿,我父亲是不知道的,所以父亲看到我的小诗能够登在《浙南日报》上非常高兴。那首诗其实就是一块“豆腐干”,70个字。我没想到这首小诗能发表,当时我拿到了9000块钱的稿费,当时是旧币,1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1块钱,所以我的稿费实际上是9毛钱。不管怎么样,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鼓舞是很大的。我的一切都是从这块“豆腐干”开始的,这块“豆腐干”点燃了我的文学梦。
其实在中学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尤其暑假寒假可以大量地读书。我觉得那才是读书的黄金时光,所以我拼命地看书,家里四大书柜的书都差不多被我看光了。到高三的时候,面临选择考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的时候,当时我一心一意要当记者。我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个新闻专业,我一心要考这个专业。可是一打听,那一年大概只招二十几名,我想一个省一名的数量都不到,我倒还有点儿自知之明,想着也许考不上,但是我又非读北京大学不可,正好我姐姐是学化学的,那我就决定去念化学。我父亲一听说我要念化学,他就非常高兴,他说新闻记者其实是很危险的职业,但你念化学,不管怎么样毕业了以后,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总归有一碗饭吃。就这样,我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尽管我走进了那个飘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气味的大楼,每天在化学实验室里忙碌,可是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化学系对门就是文史楼,中文系的大本营。我有时候还会偷偷到中文系听听课,还加入了中文系的红楼诗社,当时,我还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到处去投稿,大概十篇里头有一篇登出来很不错了。到了化学系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用文学的笔调写化学,也就是写科学小品。当时,北京市科协有一张小报,叫《科学小报》,我最初是给他们投稿,我发现写这种稿子,我百发百中,写一篇登一篇,写一篇登一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懂科学的不多,化学系的能写文章的人不多。那我念的是理科,但是又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所以我一写科学小品就都能够发表。
1959年,我把这些科学小品整理变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碳的一家》。这本书写完以后,投给哪个出版社去出版呢?当时我才19岁,谁都不认识,哪一家能出版这类书都不知道。我在北京大学旁边的新华书店看,看到上海有一个叫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过类似的书,我就买了一本回来,从版权页上知道他们的地址,我就把这个书稿给寄过去了。我的运气是非常的好,我这本书落到一个叫曹燕芳的责任编辑手里。她一看,非常喜欢这本书,决定出版。于是,在1960年2月份,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
我的运气好其实还不只在于此,一个非常奇妙的机缘使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曹燕芳老师。她当时兼任编《十万个为什么》,负责物理分册和化学分册。物理分册进行得非常顺利,约的几个作者都写得很好,编辑部一审查就通过了。而化学分册恰恰相反,她约了7位化学老师写,写了一年,交稿后一看,不光是她不满意,编辑部全部投了否定票,为什么呢?因为那7位老师写得非常像教科书,这时候很着急了,因为物理分册已经编好了,但化学分册要推倒重来。曹燕芳老师一想:叶永烈不是投过来一本《碳的一家》吗?此人就是北大化学系的,能不能让他试试看?于是寄来5个“为什么”让我写写看,我就随手就写了5个寄回去。他们一看就说叶永烈写得很好,正符合要求,于是就把化学分册所有的“为什么”都寄过来。后来化学分册出版的时候,一共是175个“为什么”,其中有163个用了我的回答。
因为化学分册写得好,其他分册的编辑都纷纷来找我约稿,有气象的、有地质的、有生理卫生的、有农业的,等等,我来者不拒,只要,能写的都给他们写了。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是900多个“为什么”,一共是5册,我一个人就写了300多个。
在《十万个为什么》完成之后,我就有点小小的野心了,因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篇一篇短文章组成,我想写一个长的文章,写个小说。于是就在1961年,我写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的手稿现在还在,也可以看一看。当时的纸头就是这种纸头,连白色的稿纸都没有,都是这种颜色很深的纸头,这个就是当年的手稿。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被退稿了,我当时真的想不通,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十万个为什么》要好,可是为什么被退稿呢?后来才明白,当时饭都吃不饱,你却把未来写得那么好,吃得又好住得又好,而且出门小朋友都开那种飘行车,是水滴型的、全透明的,六七岁孩子都能开,因为它的操作近乎是自动驾驶;家里有机器人,客人一来,机器人就端着一杯一杯茶去迎接……这种生活,跟当年的现实相差太大了,所以被退稿了。
后来我被下放到农村,整整种了3年的水稻,又因为是理工科出身,人家说叶永烈,你来当管理员,因为你懂科学,种水稻要有一定科学基础才行,于是我就成为一个水稻管理员。
但是我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每天给水稻写日记,从稻种、浸种一直到出苗、播种、插秧等等全过程,我写了厚厚的一本《水稻日记》,每天都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也带过来了,这也是一个老古董的手稿,日记前头有13首诗,比如说锄草我也写一首诗,播种写一首诗,就前头写了13首,是写在稻叶上的诗,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录。这个《水稻日记》我一边记,一边开始对虫子萌生兴趣,所以也研究了虫子,还写了本书叫《治虫的故事》。即使在那个年代,我还念念不忘当年11岁时发表那个“豆腐干”的初心,还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一直坚持写作。
到了现在,我跟那种处于逆境状态的情况截然不同,我处于顺境当中。我也一把年纪了,人家都劝我可以安享晚年了。这对我来说又面临着另一种考验,还要不要继续写作?我到今天为止还在不停地写作,我的作品、体裁和内容不断地变化,开始写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我还在做环球旅行,一边走一边拍照,每天晚上把所见所闻输入电脑,就这样我出了一套书叫《叶永烈看世界》。
所以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现在的字数是3500万字,虽然我的作品体裁可以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11岁时定下的宗旨,当年做的文学梦。而且对我来说,一辈子就是做一件事情,尽管“一”是很简单的一个数字,但其实“一”也是一个很深刻的数字,一个需要坚持的数字。
人生其实很短的,你这一辈子加上去也就是这么一点时间,做一件事情要做得好,也还不够,所以我把写作看成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我把我的所有精力都凝固在我的作品之中。最近几年,我一边写作一边整理,那么多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还有我的档案、创作笔记,还有一千三百多盘的采访录音带……这么多东西,我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些重要的资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国家的,属于历史的,将来后人要研究历史,这些也许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我本来想,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想,觉得应该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择一事,终一生
叶永烈用一生
诠释了对写作的热爱
读完这篇演讲
你有何感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74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