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揭开“南海一号”八百年的沉船之谜
时间:2022-07-06 13:04:1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广东科技报 栏目:人物 阅读:66
中国的水下考古,在世界范围内虽起步很晚,但却是全球领先的,‘南海一号’就是目前的世界第一、也是世界唯一,是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推崇的项目,《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就极力推崇‘南海一号’,政府还使它搭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快车,经济戏现在也唱好了……”
船沉八百年为何依然不腐?打捞发现的18万件文物到底深藏多少秘密?2019年10月,中国首批水下考古队员崔勇在广州的一场公开演讲中,为观众揭开了八百年前的宋代古沉船之谜……
水下考古
崔勇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海一号”项目领队,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1987 年,参与发现“南海一号”;2010年作为“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组织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一号工程”。
八次调查、四次论证 ,六步完成整体打捞
崔勇介绍,水下考古简单来说,就是陆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但是要真正移下去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它建立在工程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水下考古的诞生有一点契机——1943年法国海军军官库斯托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俗称“水肺”,因为“水肺”的发明,人在水下就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如果潜过水就知道,潜水是一个很惬意的事情。因为这个发明,人类本身就有一个宝藏的情节,又有探索和怀旧的情节,这些情节加起来,使这个人工‘水肺’的发明最早关注的就是古代沉船。”
“‘南海一号’的能见度只有20厘米,有一个对我们考古研究很矛盾的就是水质越清,特别是木头沉船保存得越差,证明瘀泥越厚,文物保护得最好。我们知道,文物保护最好的地方不是博物馆和展厅,其实是在地下和水下,‘南海一号’恰恰是水下的地下双保险,因为有了这个双保险,所以我们对于‘南海一号’的期待非常高。”崔勇表示,从1987年发现这一条沉船起,他就参与进来了,包括参与这条沉船的247件文物的接收。那时他还是一个小伙子,到今年崔勇刚好跟这条沉船打了32年的交道。
“从1987年发现,1989年第一次调查,到2001年重新定位这条沉船,再到2003年决定打捞,共经过了八次调查。我们调查发现‘南海一号’确实不负众望,保存得很好。”崔勇表示,因为考古得要有影像资料的采集,要绘图,在能见度确实很低的情况下,他们团队想的一个办法就是自主创新。“广东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以我们就决定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法。我们觉得外国没有试过的,中国人可以试做一下。”
整体打捞之前,崔勇所在的团队先要做个预案,做预案也先要做一个调查,而调查里最关键的就是瘀泥有多厚,船埋在瘀泥里面,瘀泥多深呢?“我们钻了30米的瘀泥,才发现整体打捞理论上可行,但要打捞钻探才行。后来我们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钢沉井,整体打捞方案经过四次论证,不断修改……2007年开始实施,但是到了水下,就看不到了,只能做一些示意图,第一步定位放下去,第二步水泥块压载到设计标高,然后第三步把周边的瘀泥挖开,第四步横穿36米底梁,然后第五步上浮,第六步浮上水面。这六步从2007年4月一直做到2007年12月,出来以后大家又可以看到‘南海一号’了。”
宋朝“时间胶囊”中发掘的文物总数超省博物馆
沉船成功打捞后,拉到了阳江博物馆对面,但接下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捞上来是可以,捞上后具体放哪里还需考量。崔勇表示“因沉船捞上后,若没找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存放,沉船就会坏,也就是一种破坏。2004年年初,我们决定做一个博物馆,通过设计招标与施工,于2004年年底奠基。2007年上半年,终于完成了这个博物馆‘南海一号’的家。”
据崔勇介绍,沉船从水底拉上来,加上船体、船货、泥和沉箱本身的重量是5500吨,那时中国最大的一条起吊是4000吨,当时这条船成为亚洲第一吊,世界第六吊。“当然现在1万吨在港珠澳大桥已经上了,不过那时还没有,它只可以吊出海底却不能吊出水。然后我们又用一个1.6万多吨的工程潜水艇,这个船才能沉下去,然后潜舶往上浮,吊车往上吊,两者相加我们把‘南海一号’拖到了水晶宫旁。”崔勇说道。
博物馆离海边有400多米距离,要把5000多吨的东西拉进博物馆的水晶宫,怎么拉动它呢?崔勇说,“当时我们采取了一个方法,采用古代的滚木移重,就是一根大木头推一下,后面的滚木移到前面去,但这个沉箱太重,滚木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最终采取了气囊,准备16根气囊作为滚木,把气囊放到下面,每一根气囊的承重是400吨,16根刚好是6400吨,远远超出‘南海一号’的重量,用滚木的方法排气充气将‘南海一号’牵引进了博物馆,2007年12月28日进了博物馆我们就把墙封了,马上把海水灌上,然后沉船就进入了水下的状态,也是对于文物最好的原生物保护状态,不会再损坏和变形。”
“南海一号”放到水晶宫里后,崔勇团队还要进行发掘,2009、2011年他们就进去试掘,想看看用什么方法来挖最好。最终找到一个方案,也是他认为唯一的方法——保水挖掘。“就是放一点水挖一点,现在看我们挖的成果,这个方案非常成功。从2014年开始挖,挖到今年(2019年)6月份,装满了一船货,到今年我们才把货清完了,这个货有多少呢?18万件套的文物,其实18万件套的文物仅仅是陶瓷类,还有130多吨的铁没有算进去,甚至还有铜钱。”崔勇表示,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广东省博物馆,现在总馆藏量就是18万,这一条沉船就超过了60年的博物馆,所以沉船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崔勇说,“从来没有人看过800年前的船是怎么装载的,现在我们可以让公众都看到了。非常漂亮的龙泉瓷,有的是出口精品,景德镇的清白瓷,大量的黄金首饰,我们发现了2.8公斤的黄金,300多公斤的银,这个银锭有25两的标准在上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银锭来反推朝代。还有玉、观音、罗汉,以及很多铜器,特别是秤,和沙特博物馆完全相近,也就证明了和阿拉伯有往来。还有很多植物以及很新奇的东西,例如咸鸭蛋,我们发现了很多罐……”
在崔勇看来,沉船是一个时间胶囊,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沉到水里的胶囊,它把时间固定,船上有很多人,人要在一个时间单位里保证所有的东西,包括保证这些人的基本生存,它就是最小的生存单位和最小的等级设备单位,从船长到水手,甚至还有咸鸭蛋。
文物与博物馆“穿越”800年的精妙巧合
有人曾给崔勇提了一个问题,在这18万件里面,选出“南海一号”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很难,但是我可以给它定一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唯一性,它只有一件。第二个标准是绝对不是常用的东西,一定是一件艺术品。第三个标准是能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件艺术品的审美情趣。首先是找唯一,后来我找了一件就是海螺雕杯,它用一个夜光蝾螺,这也是产于南海,台湾、日本都有。这件是把一个夜光蝾螺切割一半,然后珍珠层面进行雕刻,再细致雕刻牡丹花卉,这个东西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一种极品,非常有意思。
我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东西,因为这个蝾螺是最贵重的一件,很多领导和专家拿上手看,我心都在跳:要是不小心摔了怎么办?后来我对这件物品做了一个技术三维的采集,让大家以后要看就在电脑上看三维,不可能人人去上手摸,但我可以,因为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有一天崔勇发现了个其妙的巧合,就是这个海螺雕杯的三维几何结构,有五个孔。而这个图案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构造元素!据介绍,该博物馆是2004年设计的,这个蝾螺是2014年才发现的。崔勇表示,若把这两个时间颠倒一下,不难理解,就是这位设计师“灵光乍现”,用这件宝物作为参照,设计了一个博物馆的建筑外形。
“但是现在这个时光是倒置的,他先设计了博物馆,我才发现了蝾螺,这不是迷信,我认为这是冥冥之中800年的缘分。这位设计师我很熟,叫冼剑雄,我给他看这个图案的时候他很激动,他起初想着以海洋生物骨骼作为一个设计,但是没有想到我的发现给它复原了:作为蜗牛,背着房子去旅行,而海骡也是一样的,房子就是他的家。现在,我们的博物馆是‘南海一号’的家,‘南海一号’到家了,它没有运出去,很幸运没有运出去。如果运出海后,这一批中国的精髓就会散落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找都找不回来,而集中出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也是我的幸运。
因为我跟‘南海一号’打了32年的交道,从‘南海一号’开始我就做水下考古,到如今做了32年,马上要退休了,而刚好这个工作要完成,把很多有贡献的老专家都熬退休了,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崔勇感慨道。
“我们水下考古还有很多亮点,比如说南澳1号的原址保护,然后还有一个重庆涪陵的白鹤梁的水下博物馆,当时联合国就推了这两个项目。”崔勇表示,当时“南海一号”博物馆是那片地区的第一个现代建筑,而如今的“南海一号”博物馆则是一个“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78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广东科技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爱因斯坦的童年 | 昌海一述
下一篇:钱鸣高院士:煤炭开采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