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怎么让这里的天更蓝?他有几个大胆的想法 | 科学人

怎么让这里的天更蓝?他有几个大胆的想法 | 科学人

时间:2022-07-06 13:04:3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人物 阅读:68

作者:兰州分院 西北院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赵素平副研究员

每年冬季,不少城市都会赶上几天雾霾天气。雾霾,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公众街谈巷议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何驱赶雾霾、重见蓝天,成为很多城市的心头之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赵素平副研究员,把自己的科研方向聚焦到这里,通过对复杂地形大气污染问题的深入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新发现,得出了有别于传统想法的新观点。

野外工作照

“黑兰州”: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兰州曾经有个绰号,叫“黑兰州”。这倒不是因为这里生产一种“黑兰州”的香烟,而是因为这里的空气实在太糟糕了——一年四季黑乎乎的。兰州人曾自嘲地调侃:“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兰州地形独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侧黄河河谷盆地,两山夹一河,多山少风缺雨,尤其是污染最重的冬季,基本没有风。20多年前,兰州的空气污染可谓“举世闻名”,经常高居全国空气污染城市的前列,竟有“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之称。

雾霾笼罩兰州(图片来源:新华网)

赵素平的研究就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2009年,我刚到兰州读研,一入冬,整座城市像笼罩在一个‘大锅盖’之下,空气污染十分严重。”面对久负盛名的“黑兰州”,赵素平突发奇想,同样是北方重工业城市,为何东北地区没有被“黑色”笼罩?为何兰州就是全国唯一一个“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是不是因为复杂地形造成的重污染?

带着这个猜想,赵素平广泛查阅文献,开始从复杂地形局地气候中寻找兰州空气污染治理的良方。

“还真不是瞎想,谷地地形的确不利于污染物消散而集聚空中,只有在有风或下雨的时候,天气才会好一些”,早在1998年,兰州市政府就曾决定“移山引风”,即削平位于兰州东大门的大青山,让城市东西两端的风对流起来,以驱散市内污浊的空气。然而,这一计划并未如愿,因为“兰州周边的山太多了,风力未必能达到吹散雾霾的程度,用愚公移山的办法‘等风来’,不仅成效慢,而且治标不治本”。

“既然水平流不通,那能不能垂直流通?”赵素平迅速转换思路,“正常情况下,近地面污染物是可以扩散进入高空中的。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垂直领域的大气污染与空气流动又会呈现出何种样态?”

带着这个问题,赵素平把研究视角从“水平方向”转向“垂直领域”,开始他的“复杂地形地区的局地大气环流对大气污染物输送影响”的研究。

PM垂直检测获“灵感”

治理雾霾,要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了解雾霾成分及其来源,才能制定有效措施,而这类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见。年轻的赵素平循着这个思路,试图通过复杂地形垂直空间的大气污染颗粒(即人们通常说的PM)测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因地制宜,想到就做。赵素平把单位变成观测站,从地表到楼顶,他安排了两个观测取样点。然而,“仅有几十米的楼宇高度还不够,更高的空中也需要监测”,这让刚入行不久又没有什么经费和设备支撑的赵素平陷入了苦恼。

如何在几十米外的空中取样呢?赵素平望着窗外陷入沉思。

忽然,窗外的皋兰山让他眼前一亮——把观测点建到皋兰山上。皋兰山位于兰州市区的南侧,自古是拱卫兰州城区的天然屏障,也是影响兰州复杂地形的重要因素。“皋兰山顶海拔2000多米,与地面垂直高度达五六百米,是非常理想的垂直观测对象”。

皋兰山(图片来源:https://baike.sogou.com/v1684679.htm)

于是,带着学生爬楼、爬山,测样、分析,成了赵素平的“日常工作”。

很快,赵素平研究发现,PM浓度变化与污染物排放源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其中,气象条件对PM浓度影响比重高达40%。这大大出乎赵素平的预料,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起作用!赵素平一遍一遍检测,终于找到这个被忽视的“元凶”:黑碳。黑碳是由未完全燃烧的化学燃料和秸秆等生物质燃料产生的含碳有机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黑碳含量从地表往高空应逐渐降低。

但是,赵素平的观测发现,兰州黑碳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五六百米的高空。“它们阻挡了城市近地面与上空之间的气体正常流通,形成‘锅盖’,并越积越大,把整座城市闷在下面”。这些黑碳具有强吸光性,使得兰州大气边界层长时间维持一种高温状态,形成一道逆温层,阻碍了近地气流突破大气边界层的可能性。加之高空相对湿度较大,静风天气多,就很容易产生霾。

这一发现让赵素平兴奋不已。“如果能找到高空黑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破解办法,不就可以揭开这个头顶上的‘锅盖’了吗?”

城市治污需“巧招”

带着问题,赵素平继续研究发现,兰州高空黑碳主要来源于山顶周边的煤炭和秸秆燃烧等粗放型燃料所致;相反,地面交通的黑碳贡献率并不总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就意味着,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相对简单的治污方式,采用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治污手段。比如,地面限行和限排对抑制黑碳很有作用,也能改善大气垂直扩散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能同时降低因煤炭和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则可以直接抑制高空中的黑碳含量,为大气垂直扩散创造更好的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能补贴山顶或周边农户改用清洁能源,让他们彻底摆脱对蜂窝煤或秸秆焚烧的依赖,就能有效降低高空黑碳含量,从而改变城市上空逆温现象,让市内热气流正常流通至空中形成云,再通过降雨或降雪缓解雾霾问题。”赵素平微笑着说。

思路一打开就停不下来。赵素平发现,城市治污的很多问题在复杂地形因素下,可以找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巧招”。

干旱地区可采取洒水方式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洒水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喷雾式洒水显然要比浇灌式洒水效果好,因为低空喷洒的水滴粒径小,喷洒下来时就像下了一场小雨,不仅能清理路面上的沙尘,更能清理掉空气中的气溶胶污染物,从而减少细颗粒物危害。反之,如果采用浇灌式洒水,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很难起到综合性的治污效果,有时还因路面湿滑造成其他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仅要减排,更需要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城市风向问题,避免城市建筑物挡住出入风口,以免造成小生态内的空气流动受阻,从而造成局部污染;当然,局地增加绿化面积,加大生态修复,对改善城市生态、减缓雾霾亦有重要作用。

赵素平还有更大胆的一些想法,如果把复杂地形下的气象、大气环流与市内环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未来甚至可以建立超大规模的“城市局地生态空气净化新风系统”……

年仅33岁的赵素平还有很多治污的奇思妙想,我们期待他在大气污染治理研究中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兰州蓝”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81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