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高世扬院士:“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

高世扬院士:“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

时间:2022-07-06 13:05: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栏目:人物 阅读:73

作者:白花 李丽 王晶(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提起盐湖科技事业的发展,盐湖巨变令人赞叹的同时,在盐湖上创造卓越业绩的几代科学家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高世扬院士就是其中一位。

高世扬院士(1931-2002)

高世扬(1931-2002),四川省崇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盐湖化学家,盐湖成盐元素化学奠基人。主要从事盐卤硼酸盐化学、硼酸盐水盐体系热力学非平衡态相图与溶液结构化学的研究以及盐湖资源开发应用和产品高值化研究工作。继承和发展了盐湖化学,形成了盐湖成盐元素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盐卤硼酸盐化学研究方面具独创性。一生致力于揭示盐湖化学的奥秘,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盐湖科技事业。

书痴“高斯”志存科研

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在高世扬读小学时,正是日寇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疯狂施虐的悲惨年代,作为大后方的四川也未能幸免。1940年7月至8月,肆无忌惮的日机几乎天天窜入天府之国进行扫射、投弹,刺耳的警报声不时提醒着人们灾难的来临。眼睁睁看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轰炸,而国人却毫无还手之力,那种惨像给高世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梦魇般的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到他的灵魂。

在他看来,外国列强之所以屡屡侵略泱泱中华,都是由于国家经济和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这强烈地激励了他年幼的爱国心,“科学救国”的梦想种子牢牢扎根在他心里。

高世扬的学生时代用“学霸”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他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是跳跃式前进的,也就是没读完小学就考上初中,没读完初中就考上高中,他的中学时代是在当年四川最好的私立树德中学度过的,他对化学的喜爱也是在树德中学时萌芽的,良好的学风和教学水平使高世扬形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习惯,并伴随他的一生。1950年,高世扬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入四川大学。

高世扬有个绰号叫“GAUSS”(音译:高斯,磁感应或磁场的单位),关于这个绰号还有个故事:高中生活的某一天,同学来房间里找他,蹑手蹑脚的观察了好一阵子,正在里面读书的他居然没有任何察觉,“你在看什么呀?” 同学说“书像磁场一样的吸引你,就叫你‘高斯’好了!” 从此,“GAUSS”这个绰号广泛传播,一直传到了大学里。

“书痴”高世扬经常从早晨开始捧着一本书读到天黑,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即使吃饭时也是心不在焉,标准形象是:一只手拨拉着碗中的饭菜,另一只手扶着饭碗的同时肘部压着书的一角,而眼睛则是死盯着书看,一天都不休息。

三年大学生活,高世扬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买票看过电影,没有花钱买过衣服裤袜,但却在这三年里,他通读了川大图书馆藏的所有化学书籍和中外历史上许多化学家的传记作品,这些积累为他从事化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情深献盐湖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还与国家需求、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在这方面,高世扬无疑是幸运的。1953年,由于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求,高世扬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也正是在这里,高世扬遇到了指引他走上科研道路的一盏明灯——柳大纲教授,起初,高世扬在柳大纲领导的荧光料课题组从事分析工作,在此期间,他不断钻研“分析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等课程及英文专著,为他今后从事资源无机化学和盐溶液化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7年,跟随柳大纲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工作的高世扬加入柳大纲组织领导的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在青海察尔汗盐滩公路旁卤坑中发现光卤石,在大柴旦湖表卤水底部沉积中发现柱硼镁石,这为后来青海钾肥厂和大柴旦硼砂厂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1990年高世扬在大柴旦盐滩

在参加 “柴达木盆地盐湖勘探和开发利用” 中苏合作项目的过程中,高世扬确认察尔汗盐湖富含钾镁盐,卤水经日晒蒸发可析出光卤石与水氯镁石,大柴旦盐湖富含钾镁硼酸盐,是世界罕见的新类型硼酸盐盐湖,具有科学研究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并向柳大纲提出重点研究大柴旦盐湖,柳大纲当即表示同意。从此,高世扬在柳大纲的亲自指导下,高起点地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盐湖化学研究。

从双脚踏上盐湖的那一天起,高世扬就开始执著地从事盐湖化学研究。他一生几十次走进柴达木盆地、新疆、西藏等地的盐湖进行调查观察,足迹几乎遍及国内外所有主要的盐湖区,搜集整理了无数珍贵资料,为填补我国盐湖科研工作的空白,开发利用硼、锂为主的盐湖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年9月,高世扬考察队同大柴旦地质队一起进入西藏,在世界屋脊进行考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里人烟稀少,地势险峻,空气稀薄,紫外线强,走一趟脱一层皮,考察中每到一处,大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拾牛粪生火、搭帐篷,有时离开大本营当天赶不回来,夜间就要找个挡风的山沟当“团长”(团缩在一起取暖),天天吃的是煮不熟的米饭和蒸不透的馒头,偶尔吃一顿干菜和粉条,就已经是最好的佳肴了。

多年以后,高世扬给他的学生说起这段经历时,就会笑着问学生:“你们吃过‘冰镇’馒头没有?经过天然冰冻的馒头像石头,吃的时候,要先用嘴送一点暖气,化开一点,吃一点,味道可香了。”

1958年11月下旬,考察队离开班戈湖返回柴达木时,要越过海拔5300米高的唐古拉山,到大柴旦时,高世扬的风湿性神经关节炎发作了,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坐也不能睡,只好趴在汽车上,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和颠簸,高世扬硬撑着疼痛,经西宁由专人护送回北京治疗。病愈出院时医生曾告诫他:“你的病容易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千万要注意,今后不宜在高原工作了。”按理说,“ 顽疾缠身”“不适宜在高原工作”,高世扬完全有理由留在更适合他生活的地方,可是他却仍然义无反顾地返回大柴旦,继续他的盐湖科研工作。

哥哥高世龙还记得那些年弟弟简朴真诚的形象。大约在1960年前后,高世扬回家探亲,身上穿了一件劳动布工作服,肩挎一个黄布包,油黑的皮肤,精瘦的身躯,根本不像一个在北京研究所工作多年的知识分子,倒像是一个从矿山归来的矿工。他带回家里的不是金钱或礼品,而是几包白盐,几颗盐的结晶状……就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在那物资严重缺乏的日子里,高世扬依然意志坚定、认真踏实地去探寻盐湖的奥秘。

1965年高世扬在大柴旦盐湖边观察

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

1965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和化工部盐湖化工研究所合并,正式在青海省西宁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高世扬没有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了热爱的盐湖事业,在高原扎下根来。

从此,高世扬和老一代的盐湖科学家一起,投身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科研工作,并在硼酸盐溶液化学、成盐元素化学和无机晶须材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高世扬通过对青藏高原、新疆、内蒙等许多盐湖进行多年的调查研究,对美国、智利、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家进行盐湖考察和对比,总结多年来科技人员开发利用盐湖的成就,提出了成盐元素命题,把盐湖化学研究从化学角度定位于资源无机化学领域,开创了我国成盐元素化学研究新领域。

高世扬的妻子夏树屏回忆说,高世扬对盐湖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在高世扬看来,盐湖就是他的生命。凡是有盐湖的地方,他都会认真刻苦地去调查盐湖资源,脚踏实地去探索盐湖宝藏,无论是荒漠冰川,还是湖泊沼泽,或者高山峻岭,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凄苦和欢乐。

夏树屏说,他们两人因“盐”结缘,大家都知道钠元素和氯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食盐,它的味道是咸的;硼元素和氧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硼酸盐,它的味道是酸的;锂元素和氯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锂盐,它的味道是涩的;可是对于她和高世扬来说,提起“盐”,心里却都是甜的,即便是在高世扬写给她的书信里,也离不开盐湖:“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终生伴侣,我们志同道合,我们结合吧,这样对祖国的盐湖事业有利。”

1983年,高世扬被评为“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和大幅工作照片,《光明日报》还发表了题为《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社论,高度赞扬了高世扬把个人和事业融为一体的感情和精神。

1989年江泽民视察青海合影(右二为高世扬)

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大柴旦盐湖调查,盐卤硼酸盐化学及综合利用基础研究”,获1989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重大奖项。1990年高世扬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91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7年,高先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则流芳传世人

源于对盐湖的共同痴迷,源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柳大纲和高世扬在长期的合作探索中,形成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柳大纲作为高世扬的老师,不仅仅是指导他在盐湖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危机时刻更是施以援手,努力保护“科学人才”。在特定历史时期,高世扬因“出身不好”,在“反右”和“四清”运动中成为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而柳大纲总是在关键时刻巧施妙计,以野外工作需要为名,派他去柴达木搞盐湖科研,帮助高世扬化险为夷,使高世扬在整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躲过了多次劫难,还能享受读书、学习、科研的快乐。

得益于恩师言传身教,高世扬日后也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关爱。他先后培养了四十余名硕士和十多名博士、博士后及高访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盐湖学科的学术骨干。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的李小平副教授,是高世扬院士2000级的硕士研究生。他在纪念高院士的文章中写到:“老师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品、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追求与奉献的科学热情、朴素而积极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在实验室里,老师总是手把手地教我测定硼酸盐的化学滴定方法,仔细检查实验数据和实验室的卫生。即使身患重病躺在医院病床上,还问我硕士论文的进展情况,他一点一滴的关怀和照顾犹如慈父。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是老师对我们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教诲,时刻影响和指导着我的工作。我也将这句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话继续传承并告诉给我的学生。”

高世扬的一位学生在缅怀老师时写到:“参天之树,未知其高几许,伏地而卧,喟叹其长,吾师也。”

高世扬(左二)和学生野外取样

高世扬不但是勤奋严谨、善于广泛交流学习他人的优点,汲取科研新营养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位科技教育家,与国内学术界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他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盐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而且是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无机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建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任《盐湖研究》主编,《无机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编委。

2002年8月2日,高世扬因病逝世,享年71岁。

斯人已逝,高世扬先生奋斗一生、不畏艰苦的精神,却像那碧水下的盐花,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经受了困难与挫折的洗礼,成为了新一代盐湖人勇于探寻、敢于开拓的力量源泉。

有人说你是盐的戈壁,哪知道,你是情的真神,就让我们做一头高原的牦牛,驮着希望与责任,无畏高寒冰冻、困难险阻,走进那盐的戈壁,探寻那情的真神。

参考资料:

1.《李南山报告文学选》,1987年;

2.《院士风采》,2008年11月;

3.崇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编辑:白花、李丽 、王晶

审核:谢铭 、王永晏 、夏树屏 、宋华龙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92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科普博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