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树
时间:2022-07-06 13:06:1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新华科普-科技前沿大师谈 栏目:人物 阅读:64
化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来探索生命和地球历史、思考人类及地球未来的宝贵素材。化石中蕴含着远古生命及环境所遗留的信息,但探寻和发掘化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和冰冷的化石打交道并乐此不疲,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用化石重建生命之树,他们就是古生物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很多人感觉古生物研究枯燥且乏味,但周忠和从不这么认为,每一块石头在他心里都是一段故事,每个化石都代表了生命演化历史的一个节点。作为古生物学家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据有限的线索还原历史,通过自己的双手重建生命演化历史之树。在古生物的科研中,只有把它作为一种好的职业选择,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才能享受到科研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除了做室内研究,古生物学家还要经常做野外考察和发掘工作。1990年,刚刚完成硕士论文的周忠和随几位同事一起去辽宁寻找白垩纪的鱼类化石,发掘工作风吹日晒且枯燥无味,但并非一无所获,周忠和发现了一种白鲟科鱼化石,它是现代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这次发现成为周忠和古生物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科考之后,周忠和始终忘不了这个地方。他只身回到了辽宁的小山沟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同一个地方,他又找到了鸟类化石,这一发现,被同行称为“填补了白垩纪早期鸟类演化史上的空白”。
“我做梦梦见最多的是找到好的化石,并不是梦见自己得了什么奖。过去的生命要保存成化石不太容易,需要很多条件。从事古生物研究比较大的乐趣是探索未知,而且很可能会有发现。”在周忠和的眼里,他个人所获的荣誉远远没有他所从事的科研重要,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未知化石。
从事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三十年间,周忠和参与过不下四、五十种不同的鸟类、恐龙等新物种的命名和研究,一辈子都在和未知的化石打交道。面对一些艰苦、危险的科考环境,面对枯燥的科研过程,周忠和表示,搞科研,就要不被利益左右,才能保存心中的一方净土,坐得住冷板凳,更要耐得住寂寞。
挖地三尺探寻世界过往,潜心研究回溯进化渊源,正是基于对古生物研究的热爱,凭借着一颗热忱之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十多年来,周忠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获学界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在向人们揭示古生物奥秘的同时,撰写着蔚蓝星球的“生命史书”。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598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新华科普-科技前沿大师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学习科学家精神,喜迎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