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安全 > 为什么北京也要做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谁要做?

为什么北京也要做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谁要做?

时间:2022-07-06 13:07:2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健康教育中心 栏目:安全 阅读:98

5月11日,北京市召开第33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根据通报,北京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人员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工作。

得知消息后,北京网友一脸懵:抗原检测是什么?哪些人需要测?什么时间测?该怎么测呢?上海网友发来了他们的经验。

01

抗原检测是什么?与核酸检测区别如何?

核酸检测:采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先将新冠病毒的一段RNA片段逆转录成双链DNA,再通过DNA聚合酶进行扩增,将病毒基因片段不断放大。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将微量的核酸在体外大幅增加,但相应的获得结果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

抗原检测:采用特异性抗体去识别和结合一个靶点抗原,已经批准的抗原检测产品,多是以新冠病毒N蛋白作为抗原检测的靶标,更方便更快捷,但敏感性稍微差一点。

02

为什么采用抗原检测?

“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新变异株)出来以后,病毒的传播速度都在加快,如果我们的检测还像当初那样完全依靠核酸,我们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解释说,“因为核酸要借助机器,而且采样的要求,机器的扩张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现场采样也有一定的不便。” 相比之下, “抗原检测非常方便,你自己居家就能检测,费用也比较低,因为没有涉及基因扩增,所以它敏感性要略微低一点,但一旦靠它检出阳性,就会具有很强的价值。”

03

抗原检测可以替代核酸检测么?

目前,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抗原检测的特点是快速、简便,作为补充手段用于特定人群筛查,有利于提高“早发现”能力,但不能取代核酸检测。

04

北京谁需要检测?

重点区域人员:封控区、管控区内人员

重点行业人员:快递从业人员,进口非冷链货物从业人员,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从业人员,餐饮单位、超市等食品经营单位、外卖配送等从业人员,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出租车司机(含网约车),公交、地铁工作人员,装修、装卸、搬运从业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环卫从业人员,物业、保洁、保安从业人员,公安、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一线岗位人员。

重点风险人员:核酸混管检测阳性人员、高风险人员以及北京健康宝“弹窗”人员。

05

什么时间检测?

重点区域人员:在封管控后的第 1、2、3、4、7、10天每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第5、6天每日进行一次抗原检测。

重点行业人员:本土疫情期间,原则上在目前规定的核酸检测的间隔日每日进行1次抗原检测。其中,外卖配送从业人员核酸、抗原检测要求按照市商务部门发布的外卖配送人员防控指引执行。

重点风险人员:出现1:5、1:10、1:20混管阳性后,在复查核酸同时进行1次抗原检测;对高风险人员以及北京健康宝“弹窗”人员,在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的基础上,核酸检测的间隔日每日进行1次抗原检测。

06

找谁做检测?

重点区域人员:由各区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实施,在实施封控、管控的第1天统一下发检测试剂盒。

重点行业人员:由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属地组织实施;核酸检测混管阳性人员的抗原检测由组织检测的区或单位组织实施.

重点风险人员:由属地社区(村)督促相关人员实施。

07

抗原检测试剂如何使用?点击下方链接

https://v.qq.com/x/page/z3327tyhw9a.html

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C”和“T”处均显示条带,条带颜色可深可浅;

阴性结果:“C”处显示条带,“T”处未显示;

无效结果:无论“T”处是否显示条带,“C“处显示条带。

08

检测异常如何应对?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提醒,对于核酸筛查异常的,市民接到通知后,需要做好以下五部曲:

“静”: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隔”:立即原地自我隔离,有条件的应当单人单间,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保持通讯畅通。

“想”:仔细回顾自己近日的活动轨迹。

“告”:告知近期与自己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也要立即固定,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配合做好流调和管控工作。

“备”:整理好自己去医疗机构或集中隔离救治点所需要的物品,如身份证、常用药品、换洗衣物、生活用品等,特别提醒大家带好手机充电线。

在做好这五步后,就可以耐心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通知和后续转运。对于混采检测阳性的,市民接到通知后告知本人的位置信息,同时立即原地固定,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静待采样人员进行核酸复核。

整理于:光明网、北京日报、央视网、第一财经、人民日报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09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健康教育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