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减灾》| 宋立军:低温环境下城市“大震巨灾”应急处置(上)
时间:2022-07-06 13:07: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防震减灾科普基地 栏目:安全 阅读:95
作者简介
宋立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二级巡视员、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震灾害损失高级评估师,自治区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和负责地震应急救援研究和管理工作,曾多次参与汶川8级地震等我国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评估工作。发表论文 10 余篇,参编 13 项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合作出版著作4部;科研成果多次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等各奖项。
引言
一般而言,“大震巨灾”地震事件是指 7 级以上地震,灾区范围大于 2 万平方千米,极灾区烈度达到或超过Ⅸ度,发生“三断”概率高,灾害点多、灾害链长,是典型的灾害种类全、需要各方协同应对的突发事件。
我们称大地震造成的灾害是典型多灾种的“面状灾害”,如汶川 8.0 级地震,灾区面积超过 50 万平方千米,仅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就达 1.5 万处,地震造成 24 条高速公路、163 条国道和省道干线、8618 条农村公路受损,损毁公路里程 53295 千米、桥梁 6140 座、隧道156 条。
通信系统在地震中共损毁基站 11609 个,光缆、电缆 15068 皮长公里,交换、数据、传输设备 14760 台,油机、电源、蓄电池 870 个,重灾区与外界的通信几乎全部阻断。
地震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损毁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施、设备,造成大面积停电,道路、电力、通信中断,给灾区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也给抗震救灾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和信息的聚集地,一旦遭遇大地震必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灾害,若叠加低温气象条件,无疑会加重灾害损失和救援难度,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地震背景与城市地震灾害特点
我国地震具有多发、强度大、分布广和伤亡重等特点。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新青交界、汶川、于田、玉树、芦山、九寨沟、玛多、巴楚伽师、鲁甸、岷县漳县、和静新源、阿克陶、精河、漾濞、门源地等相继发生多次重特大地震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破坏性地震及其所形成的灾害链,使应急救援能力和时效面临严峻挑战,对社会经济建设和公共安全的影响加剧。
上述地震,均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历史上我国西部也是除台湾省之外大震频发的地区。20 世纪以来,我国 8 级以上地震共发生 8 次,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和高原地区)冬季供暖时间 5~7 个月,而发生在这一时期的 7 级以上地震约占比五分之二。
1900年以来我国7级以上地震目录(11月—3月)
进入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2019 年人口超过 50 万的城市达到148 个。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城市化率在 60% 左右,城市人口将达到 8.5 亿左右。
有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市地震灾害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趋势,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程结构损毁的占比会增加,地震灾害会日趋严重,地震引发更加脆弱的生态环境灾难叠加,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地震后城市的瘫痪系数会增加,城市地震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以及社会灾害会更加突出等。
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对策措施包括震前体制机制队伍的应急准备和震后紧急救助、城市抗震规划和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城市抗震防灾体系建设和次生衍生灾害的及时有效控制等。
二、城市在低温环境下“大震巨灾”应急处置面临的几个问题
在低温环境下大震巨灾应急救援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抢救压埋人员时间问题
震后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一般理念是充分用好 72 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而低温冰雪天气对最佳救援时间及救援难度都带来了挑战。
在低温天气下被困人员的各项生理机能下降,出现皮肤苍白冰冷、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意识障碍等失温症状,如不及时施救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若市区户外气温低于零下 10 度,被压埋在废墟下没受伤的人员估计能坚持的时间也就只有 5~10 个小时,近两年发生的甘肃越野马拉松运动员死亡、哀牢山地质队员遇难事故,都与局部气象条件突变造成人员失温所致心源性休克死亡有关。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如何抢时间搜索,争速度救人;如何提高搜救场地局部温度延长被压埋者生命 ;在低温冰雪救援过程中,抢险救援人员体能消耗较大,持续作战会造成体力透支严重,如何保障救援队员自身安全和提高效率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失去住所人员安置问题
据 2019 年统计数据,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2613 人 / 平方千米,有 366 个城市人口密度超平均值,排名前 100 位城市人口密度都在 6178 人 / 平方千米以上。其中,康定市、天水市、哈尔滨市、巩义市、临汾市、汕头市、长治市人口密度已经超 1 万人 / 平方千米。
一些城市中心地带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大于10 万 / 平方千米,而许多城市的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大量自建房屋集中区域等人口密度也非常高,是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
大震发生后,大量房屋损毁,大量失去住所人员需要临时安置,并需持续一段时间,若市区户外气温低于零下 10 度,集中搭建帐篷进行临时安置的常用做法是否可行?
如 2003 年 12 月 1 日伊犁州昭苏县 6.1 级地震,极灾区大量砖混、砖木房屋毁坏,当晚户外气温低于零下 20 度,失去住所的群众和救援人员在户外点起篝火站了一夜,虽然搭建了帐篷但没人能够待在里面,根本受不了!
如果取暖保温能力跟不上会发生一系列连锁问题,如冻伤、感冒发烧和烧煤炉一氧化碳中毒、引发火灾等,还有日趋严峻的卫生防疫任务。怎么解决冬季安置这个问题?
(三)市民基本生活问题
由于地震影响,城市部分地区发生断电、断水、断气、断暖等情况,即使建筑物未遭到破坏,市民最基本的生活会不会出现问题?暖气没了怎么办?吃、喝、拉、撒、睡恐怕都是问题。
2021 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一些高层居民手机拍摄的短视频中,楼下一片汪洋,庆幸自己住在高层,然而由于大水淹没破坏了供电、供水等系统,高层居民们在弥漫着旱厕味的家里度过了难熬的一周!
寒冷条件下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城市交通疏导,高架桥安全运行、大量私家车堵塞道路、城市运行保障、部门行业自我保障,车辆、器材效能降低,人员保护、救援力量后勤供应等都会比夏季困难会更大!入户管道天然气安全、个人用火安全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充足的物资准备。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10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