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高龄入党,他就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时间:2022-07-06 13:08:2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人物 阅读:72
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入选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成为中国铁路人的骄傲。
60多年过去了,历经各种考验,武汉长江大桥老而弥坚,风骨依然。在距离它700多公里外的钱塘江上,第一座中国人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公铁两用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同样历经岁月变迁,在滔滔江水中巍然屹立。
武汉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两座桥都打通天堑、成就通途,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不朽时代坐标,都挺起了中国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钢铁脊梁,也都与一个人有着深厚渊源。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的茅以升。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桥,贯穿了茅以升生命各个阶段,是他求学海外争分夺秒为之拼搏的青春梦想,是战火纷飞中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是建设年代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句话既是晚年的茅以升对人生的感悟,也是中国桥梁建设者们的精神写照。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最美奋斗者”茅以升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接续奋斗,不仅在长江上建起上百座大桥,还从内河跨向海洋、从国内走向国际,让“中国桥”不断迈向新征程,在世界桥梁史上书写着璀璨辉煌的“中国篇章”。
少年立志为桥、学成归国为民,以梦为马不负青春韶华
2006年4月的一天,坐落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世界知名学府卡耐基—梅隆大学,竖起了建校百余年历史上第一尊人物纪念塑像,他就是该校引以为傲的首位工学博士——来自中国的茅以升。这不仅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校园里唯一的一座塑像,也是美国大学校园里的第一座中国人塑像。
凝视这座全身雕像,人们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茅以升,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穿越时间的洪流,历史的时针回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风云年代——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徒丹县(今镇江市)。由于受祖父影响,茅以升自小就怀有“要造桥、造好桥”的梦想。后来,当他得知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建成京张铁路后,梦想的轮廓逐渐清晰:要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他一路笃行。1912年初,中学毕业的茅以升远离家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4年间,他记了200多本笔记,并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留美研究生,赴康奈尔大学桥梁系攻读硕士学位。
在康奈尔大学,茅以升如饥似渴地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为进一步丰富造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茅以升想出半工半读的主意,在实习的同时报考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前身卡耐基—梅隆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每天4时起床,乘火车赶往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途中温习英语;工友休息时,他做功课;晚上到夜校学习,他有时在图书馆看书太入神竟被管理员锁在屋子里。
他再次以勤奋证明了自己,30万字博士论文《桥梁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其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直到今天学校仍以这位杰出校友为荣,于是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1919年12月,面对多家美国知名学府和桥梁公司的盛情相邀,24岁的茅以升毅然决定回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决心要为祖国奉献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能,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长虹。
挥泪炸桥为抗日,为国复桥大丈夫
装填炸药、装好雷管、接好引线……1937年12月23日17时,当隐约可见的日寇骑兵奔向桥头时,一个人断然下令——起爆!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之下,全长1453米、历经925天夜以继日紧张施工的钱塘江大桥,在建成仅89天后被炸成废铁。
炸桥之人正是设计师茅以升。他是如何在这个战乱动荡的年代造出举世震惊之作,却又为何亲手炸毁?他是以何种心境在炸桥当晚含泪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又是如何兑现自己的承诺的?历史画卷翻回,我们共同倾听岁月的回答——
1933年3月,怀着拳拳报国心的茅以升接下被外国桥梁专家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开工后困难更是接踵而至: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桩一打就裂;水流湍急,600吨重的沉箱一入水,就如脱缰野马般难以驾驭;再加上正值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面对重重险阻,茅以升说:“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建设中,茅以升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一线,差点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淹死在水里。他发明了涉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崭新一页。
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隆隆驶过,两岸欢声鼎沸庆祝大桥铁路开通。11月18日,大桥公路开通,仅一天就有10多万逃难的人通过。据统计,在开通的89天里,数百万人通过钱塘江大桥而得救,通过的军用民用物资价值远远超过建桥总投资,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华大地已经安放不下这座伟岸的桥梁。诞生于淞沪会战炮火中的钱塘江大桥,注定要成为悲怆历史的见证者!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茅以升接到炸毁大桥的命令。尽管心如刀绞,可在最后诀别之时,茅以升依然坚持一个桥梁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精准标识爆破点,确保将侵略者隔绝在江对岸。炸桥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保护百姓安全赢得宝贵的时间。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抱着这样的决心,茅以升带着钱塘江大桥14箱珍贵的资料颠沛流离,直到抗战胜利后重新回到杭州。新中国成立后,钱塘江大桥再次通车,他和他的桥在新中国重生。就在大桥修复接近竣工时,茅以升接到一个新任务,主持修建新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这之后,茅以升又参与了新中国多座大桥建设工作。在中国桥梁建造史上,他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一座座大桥之上。
1987年,92岁的茅以升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此时的他视力已经模糊,靠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他仔仔细细地抚摸桥架,如同一位至交老友,静默无言。
“造成的桥,就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这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了。”
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生于饱受列强欺凌的晚清、成长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茅以升见证了中国大地20世纪上半叶的风云际会,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热诚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地认为:使中国站立起来,走向强大的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自己要在“总工程师”指挥下兢兢业业、施工劳作。
1962年,66岁的茅以升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入党申请。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当然欢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像你这样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是入党好还是留在党外更便利于工作?应该慎重考虑。”经过反复思量,茅以升决定留在党外,做“党外布尔什维克”。
此后20多年,尽管一心向党,但他没有再提入党的要求,而是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运用自己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在联系和推动海内外人士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5年11月22日,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90岁高龄的茅以升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之殷切期望与日俱增。是继续在党外还是吸收入党,怎样对党有利,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我就应当怎样做。这是大局,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是我终生志愿。”字里行间,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向往与信任,沁润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1987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礼堂会议室,茅以升的入党宣誓仪式在这里举行。经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九三学社中央主席许德珩介绍,时年92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茅以升在党旗下高举右手,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宣誓入党,实现了一生的夙愿,此时的他激动得如同一个29岁的热血青年。
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海内外科技人员架桥,为祖国统一架桥,茅以升也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茅以升还是卓越的铁路科研事业的奠基人。1950年,茅以升被委以重任,组建铁道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时光荏苒,当时只有80人的铁道技术研究所如今已发展壮大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坚守中国铁路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发挥领军、骨干、尖兵和平台作用,建成和在建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0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中国铁路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铁科院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们,从来没有忘记茅以升老院长这位丰碑式的拓荒者。近日,以《人民日报》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栏目刊登茅以升的先进事迹为契机,铁科人再次掀起了学习传承茅以升精神的热潮。
“中国高铁科技之所以能够持续领跑世界,最关键的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有茅以升等一大批以身许国、敢为人先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接续奋斗。学生时代的我深受前辈精神力量感召,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期待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铁科院集团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牵引制动研究室主任黄金如是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铁路人将以茅以升为楷模,爱国敬业、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勠力同心,共同为推进我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谱写出更加壮美的时代篇章。
来源:《人民铁道》报
文字:张依
图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编辑:林飞翼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15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