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正在进行时,一直在路上”
时间:2022-07-06 13:11:4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达医晓护 栏目:人物 阅读:76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440 篇文章
肺部磨砂玻璃影是我的大名,
朦胧的身影披着神秘与诡异,
你看我云中望月、雾里看花,
我在云雾深处清晰地打量你。
当老大是我一生中最大梦想,
我的手下邀游你的各处血管,
我的子民遍布你的各个脏器,
那大权在握的感觉令我颤栗。
……
这是一首肺癌科普诗歌《I LONG TO BE KING》(中文名“我要当老 大”),2017年1月1日,在美国权 威医学杂志CHEST发表,旋即风靡全 球,诗歌作者赵晓刚因此成了圈内 人所皆知的网红。
赵晓刚,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肺部外科近20余年。2013年至2015年获 得8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 专利授权。发表胸外科专业文章20 余篇,SCI文章多篇,完成上海市科 委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2项。
赵晓刚近照
父辈期望,终成外科医生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赵晓刚祖父是一名老中医,父亲系外科医生。在父亲为赵晓刚设计未来发展的蓝 图时,当一名外科医生,是赵晓刚 小时候就不断被灌输的理念,也是 他成长后的不二之选。
1993年,如赵晓刚父亲所愿, 他顺利考入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经过短暂 就业,赵晓刚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想 法,“要读书,要到最好的地方去 学习!”2001年,赵晓刚25岁时,顺 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胸外科 专业硕博连读。五年后,赵晓刚博 士毕业,进入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 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幸遇良师,“喜欢上了胸外科”
胸外科,作为一门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上海肺科医院可谓举足轻 重。在这里,幸运的赵晓刚遇到了他的临床领路人、上海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创 立者姜格宁教授。
一切从最基础开始做起——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2011年,赵晓刚取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2014年, 获同济大学副教授职称。赵晓刚 说,姜格宁教授的强项是肺移植手术,最早的时候上海市肺科医院肺 移植手术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经常 赴全国各地医院帮助建立肺移植学 科;在工作中,面对“真刀真枪” 的临床实践,他有幸得到了姜格宁 教授的言传身教,追随姜格宁教授 参加肺移植手术、开班等,耳濡目 染,给了他很多帮助和启发。“我越来越喜欢胸外科这门学科了。”
“我要当老大”,瞬间成为网红
在长时间的医学实践中,赵晓 刚的内心突然有了触动,在倡导医 学人文,改善就医体验的当下,把 疾病的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 来,让所有人知道,肺部磨玻璃影 和肺部磨玻璃结节有的时候是早期 肺癌的一种表现……
2017年1月1日,赵晓刚在美国权 威医学杂志CHEST发表了一首肺癌科 普诗歌《I LONG TO BE KING》(“我 要当老大”),用诙谐生动的方式, 讲述了肺部磨玻璃影的成因和发展 后果,为病患及普通民众提供了了 解疾病、理解病因、加强自我保护 和预防的方案。真正做到了专业 接地气,深入浅出地将科学带给百姓。
这天,赵晓刚被刷屏了!影响 力之大,让他瞬间成为网红——1月 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主持 人白岩松专门派人来上海采访、拍 摄视频,1月5日央视《新闻周刊•人 物焦点》就播出了,还在片尾推出 了赵晓刚的新作《向肺癌宣战》, 发行量至今达几万册;做CHEST中 文版的钟南山院士,专门邀请赵 晓刚在3月24日,以“‘I Long to Be King’——CHEST诗歌王者争霸”为 题,在CHEST杂志中文版编委会上汇 报创作肺癌诗歌的心路历程及科普 感悟…… 赵晓刚说,作为医生,有责 任,也有义务承担起科普工作的重 任,为大众带来简单易懂的科学讲 解。无论是动画短片,还是科普诗 歌,都是与大众沟通的有力方式。
单孔胸腔镜手术, 荣获优秀发明银奖
赵晓刚(中)在进行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
肺癌,目前在我国恶性肿瘤中 发病率排名第一。
肿瘤性肺部磨玻璃结节中, 有很多是微小浸润癌等早期肺癌, 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切除,一刀下 去,病灶取出,疾病治愈。
受技术水平所限,最初微创 胸腔镜手术采取的是辅助开胸切口 下、胸腔镜照明方式,即在胸部开 个大口子,胸腔镜头伸进胸腔内观 察。随着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及 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逐渐过渡到 了单操作孔(两孔)及单孔(唯一 孔)下的操作。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只有一个3厘米的切口,完成了 以往开胸大切口的操作,成为微创 中的微创,让患者受益匪浅。
微创单孔胸腔镜手术,考验的 是主刀者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个成 熟的胸腔镜外科医生而言,单孔胸 腔镜的手术,就像是在谱写一曲完 美的艺术之歌。
身处胸外科临床一线,近10年 来,赵晓刚在微创胸腔镜手术这个 领域不断地探索,并有所突破,在 单孔胸腔镜微创治疗肺部小结节 (GGN,GGO,磨玻璃结节)、气 管外科、支气管成形、袖式手术、 肺大泡手术,尤其擅长对肺部小结 节、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及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占有绝 对优势。
作为第一发明人,2017年6月, 赵晓刚、朱余明、姜格宁、陈昶的 “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器械的临床 研发”,因能使初学者快速掌握单 孔胸腔镜手术要领,且方便操作,该发明荣获第29届上海市优秀发明 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
“除了手术和门诊,其余处于 待机状态”
“鱼儿:赵医生的辛苦付出让 我们终于又看到可以信任的科普文 章,可以继续相信科学了!它拉进 了医患关系,让大家看到一位可信 赖的医生,品德高尚且业务精湛精 湛。”
“**人寿陈银莲:喜欢赵主任的 科普,相信赵主任的医术,一直想 找赵主任看病,就是挂不上号。”
作为一名医生和权威专家, 赵晓刚在临床实践的同时,常常思忖:如何通过科普的形式和平台, 把一些医学上晦涩难懂的知识,转 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改善医患关 系,提高老百姓的医学素养,这也 是赵晓刚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灰飞烟灭》,上海市科委的科普刊物,由赵晓刚具体负责, 每个月一至两次,每期图文1500字左右;“达医晓护”,赵晓刚个 人科普园地,一两周刊发一次;还 有以赵晓刚名字在微信和抖音注册 的科普平台,每一两周就要推出新 的科普文章和视频;还有各种医患 平台,患者如果想找这个医生来就 诊,可以先来作咨询,再来沟通就 直接了当了……
除了门诊和手术,赵晓刚其 余时间都是处于待机状态,工作延 长到了无时无刻。“嘟”,手机响 了,抽空时就作个回复。“一天24 个小时,除了睡觉以外,我感觉都 是在工作。不是在开刀,就是在做 这些事。”
“我家里基本是不指望我的”
一周三次门诊,每天十台左右 手术,每年1000例手术,深夜12点回 家是家常便饭,周末休息,做科普 和动画片……近四五年来,赵晓刚 的日程表就是如此一成不变。
两年前,赵晓刚感觉身体仿佛 对自己敲响了警钟,有时竟然会有 心梗的感觉,他专门去做了检查, 抽血化验,做冠脉造影,所幸是一场虚惊,检查下来指标一切正常。之后,赵晓刚休整了三个月。再出 发时,赵晓刚深有感触:“虽说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能挤出 来的,但挤得太过人就会很辛苦、 很累,所以千万不能透支极限。” 为此,赵晓刚将原来的一周三次门 诊,改为了每二、周四2次门诊;每 周一、三、五开刀。“我家里基本 是不指望我的。”
入围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 十强
成绩源于积累。成绩源于勤奋。
今年6月27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共 同指导,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和 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精诚 奖——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 海)决赛”举行。初赛以“海选” 形式开展,共有1961名本市执业医师 参与。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创新 性和规范性等多维度评选,综合表现最佳的30名选手晋级决赛。
在决赛现场,“30强”选手化 身“健康谣言粉碎者”,每人2分钟 即席演讲,直击日常生活诸多健康 谣言。赵晓刚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精准的表达,直击谣言:“肺部磨玻 璃结节很危险,一定要立即开刀!”, 在精诚奖—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 (上海)十强选手中位列第三。
记者手记
赵晓刚很忙,8月4日早上的采访 还是见缝插针、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就在记者和赵晓刚走入采访现场时,一 位病人家属上前向赵晓刚咨询有关手术 的问题。只因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作为 “上海的女婿”,今年46岁的赵晓刚已 在上海工作生活了20余年,他感恩这座 给他带来爱情的城市,使他有可能尽情 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赵晓刚坦言,曾经成为网红的那 一刻,他既害怕,也很焦虑。全国、 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过来,使他无所遁 形。喧嚣过后,他还是要静下心来把 本职工作做好,“在临床治疗、服务态 度方面能让患者满意,对我点赞,医患 关系非常和谐;在科普方面,随着科普 越来越引起重视,我还有激情和动力, 还可以继续做下去;第三,争取出几本 书,目前还在写;还有视频,会继续下 去。科普正在进行时,一直在路上。工 作已然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我要给自 己留点空间,陪陪家人,陪陪老人,陪 陪两个孩子。这几点结合起来,我的时 间又没有了,我不可能再有其他更多的 想法了。”
文:张志萍
本文内容转载自“上海支部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36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达医晓护,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