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无数的袁隆平为何更看重国外的奖?
时间:2022-07-06 13:17:1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人物 阅读:88
编者按:
在中共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中有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贤达、工商业者,有怀揣救国兴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中新社十集微纪录片《大道同行——百年风华谁与共》,摄制团队奔赴十多个省份,与近四十位名人之后、历史亲历者、党派高层、资深专家等面对面倾谈,以讲故事的方式为你呈现百年风华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同心奋斗”的精彩历程,敬请关注。
1953年8月,湖南怀化安江农校迎来了一位新老师。他被安排教授植物学、遗传育种学,还兼授俄语和英语。他就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袁隆平。
在学生眼中,这位青年老师与众不同。
据袁隆平学生、助手李必湖回忆,夏天天气最热,太阳最大,袁老师中午都不休息,一上午和中午在田里面,水一身泥一身汗一身,“我就觉得这个老师有点奇怪。”
彼时,中国面临粮食短缺问题,饥饿如同魔咒一般折磨着百姓。在袁隆平心中,一个念头正在萌芽。
李必湖说:“袁老师心里很痛,(作为)共产党培养的农科大学生,我有义务责任帮助农民。”
1966年2月,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上刊登。文章提出,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
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当时却无人响应。
“反对的声音可能是90%以上。这是与传统的遗传学理论相悖,认为他这是奇谈怪论。”李必湖说。
袁隆平妻子邓则也回忆道,“有些人反对,美国日本都搞,搞不成。国外都搞不成了,你搞得成吗?”
在安江农校的实验园里,摆满了袁隆平的试验秧苗。然而,经过六年的艰难探索,他始终没能培育出一个理想的雄性不育系来,科研工作徘徊不前。在文革中,袁隆平的试验秧苗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那真是杂交水稻处于最低潮,可以说是山穷水尽吧。”李必湖说。
邓则回忆当时情形,“结果翻到档案里头,发现有个红头文件,是国家科委九局来的一个文件,让袁隆平搞杂交水稻,一定要保护。”
在国家支持下,研究步入正轨。
袁隆平往返于湖南与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岛之间进行南繁北育,试验秧苗繁殖了一代又一代。
1970年冬,随着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败”在海南被发现,杂交水稻研究柳暗花明。
“1973年秋天,三系配套,1976年就进入全国推广,(增产)二到三成。1984年以前,中国的粮食是定量的。1984年以后八年的推广杂交稻,中国粮食一下子过关了,于是把定量就取消了。”李必湖回顾道。
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上,83岁的袁隆平向习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两个梦。
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总书记还跟袁院士有亲切握手交谈。国家领导人历来都是非常关心粮食安全,袁院士的要求国家都非常重视。”袁隆平秘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说。
邓则提到,“每个总理来了都要拨钱的,还有上亿的研究费用,都是国家支持拨钱搞研究。”
在隆平水稻博物馆,有一个展厅摆满了奖杯,都是袁隆平和团队在国内外获得的荣誉。
李必湖说,袁老的好多奖都捐献了,他看重的是国外的(奖)。
妻子邓则回忆,“他讲,这不是我个人的奖是国家的奖,意思就是给中国人争面子了。”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的家中,打开阳台门,就可以看到大片稻田。邓则说,“(他)要下田就出去到外面去。”
家中保姆介绍,袁老每天下楼的第一时间,就是走到这里看他的水稻。
“去年(2020年)他都还是跑,要数粒子,还要多少天收割,又怕遇到低温了又怕遇到天气不好遇到雨水了,他要掌握情况。”邓则说。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田,袁隆平秘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回忆道:“他会走到这里来,在这个田里面看他的(水稻)里面有没有病虫害。袁老师就搞个太师椅坐在旁边,坐在这里守着他很期待的。即使不是在长沙,哪怕是隆回、溆浦,云南,他要打电话来问的,怎么样了?”
上世纪80年代,袁隆平领军两系杂交稻研究。1996年,他66岁,又开始了超级杂交稻的征程。
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带领着团队进行一次次技术攻关,产量不断刷新纪录。
“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了,就为这个事情他就追求高产,他就无止境,800、900、1000(公斤/亩),双季稻搞(亩产)3000斤,单季稻也搞。想尽办法都要让粮食增产。”邓则说。
谈起袁隆平的工作状态,辛业芸说:“他每天算,别人不算的,他要算。我亩产增长多少,我们推广多少,就可以养活多少人。都要算到这个份上,养活多少人。”
2021年初,91岁的袁隆平在海南调研时不慎摔倒入院,5月22日,于湖南长沙逝世。
关于退休,袁隆平提得很晚。
“他应该是(2021年)4月下旬,有一天突然提到说我要退休,尽管前面其实已经履行过一次这种退休的程序,但在他的意识里面肯定是没有退休过。”辛业芸回忆说。
邓则谈及袁老住院后的情形,“当时在医院里(他说)我要退休了,手都打(针)打青了。几天要讲一次,几天要讲一次,要讲一次这个话。最近一次我听他讲,我杂交水稻也没搞完,我要退休了。”
“后面去了两个同事,(在病床上)他还要问情况,你们赶快讲,你们产量是好多,你快告诉我,还是问还是在问,没有什么放弃,最后时刻都还在问,没有放弃。”
海南三亚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这片实验田是袁隆平生前心系的最后一个项目。
2021年10月26日,海南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袁隆平的遗愿已经实现。
李必湖说,“水稻到底能够达到多少,在我们有生之年,抱着这么一种信仰。袁老师虽然组织上没有入党,实际上他一直是在践行,共产党员的三观。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做贡献,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袁隆平连续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曾提出《关于粮价的建议》《关于洞庭湖的综合治理的提案》等多项提案。
辛业芸回忆,“那个时候他提了一些提案,关于粮食价格的提案,洞庭湖的治理问题。我觉得他也是发自内心的,他之前说我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后来他改了一种说法,我不单是热爱中国共产党,我是崇拜中国共产党。”
“我是一名无党派人士,我的心深深地向着中国共产党。我希望青年知识分子也能参与其中,与伟大的祖国同频共振,奉献青春和力量,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情紧紧融入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袁隆平。
无党派人士虽然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同样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社
原标题:《【大道同行·无党派人士篇】获奖无数的袁隆平为何更看重国外的奖? 》
总编导:宋哲
编导:王世博
摄像:王潮 徐志雄 李宇凡
解说:杨海波
包装:曹艳培
编辑:梁静
责编:李季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59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