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我热爱海洋,也热爱你!”科学家要是浪漫起来,就没你什么事了

“我热爱海洋,也热爱你!”科学家要是浪漫起来,就没你什么事了

时间:2022-07-06 13:19:1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人物 阅读:111

从“一张课桌两院士”的

袁隆平、林华宝

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

邓稼先、杨振宁

再到“一对伉俪,两种传奇”的

郭永怀和李佩

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们

在岁月里相识

彼此惺惺相惜

一起来看这些

科学家们不为人知的神仙情谊!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发小”】

图片

这是1971年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我的世界观改得也很差,许多私心杂念随时冒出来,像在工作中,顺利时就沾沾自喜,不顺利时就气馁,怕负责任等等。但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稼先

8.13/71

一封长信,洋溢着质朴的深情

与厚重的友谊

也在当年的杨振宁心中

激起巨大的波澜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发小”

又同在美国留学

但一个留在美国

一个回到中国

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鞠躬尽瘁、为国铸核盾

一个在世界物理学界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图片

2021年9月,杨振宁在100岁

农历生日会上

对邓稼先的跨越半个世纪的答复

感动了很多网友

已是百岁的他深情地说: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

我这以后五十年

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

图片

1971年

杨振宁回国探亲时

见到了邓稼先

在这次探亲时

杨振宁问邓稼先

中国研发原子弹

美国专家有没有参与?

邓稼先向上级请示后

写信向他讲明

中国原子弹是自主研发的

美国专家并没有参与

杨振宁收到信时,正好在一次宴席上

看到这个回答

他当场激动得哭了……

这封信使杨振宁大受振奋

也为他以后在美国做的

种种有利于祖国的工作

提供了动力

这就是本篇开头

邓稼先手写的那封长信

在信的结尾

邓稼先改写了苏轼著名的中秋词

希望能跟杨振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科学家的浪漫与深情

跃然纸上

图片

杨振宁在百岁生日的发言中说:

“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

在美国的知心朋友

我想他跟我的关系

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

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

“共同途”的意思

他原来不懂,后来终于明白

他与邓稼先虽然做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但在对祖国的情感上面

其实一直都是同道中人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一个在国内兢兢业业,做“基石”

一个在国外心系人民,筑“桥梁”

邓稼先与杨振宁

既选择“殊途”

也终于“同归”

图片

图片

【一张课桌两院士!】

在武汉第四中学的校史馆二楼

有一间复原的教室

教室第三排的桌子尤其特殊

这里曾坐过两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一位是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的同桌是同为工程院院士的林华宝

也是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

图片

这张课桌是按照袁隆平当时

在四中读书时使用的课桌复原的

由此留下了“一张课桌两院士”的佳话

图片

走进武汉市第四中学

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校史馆就是原来的钟楼

袁隆平院士和林华宝院士的雕像

就伫立在钟楼旁边

格外引人注目

图片

2009年4月21日

袁隆平受邀回武汉四中

参加“名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

在第二组第三排靠左的位置坐下

袁院士动情地说

“当时我就坐在这里

同桌是林华宝

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

当着近千名师生的面

袁院士“自曝”中学数学成绩不太好

搞不懂为什么“负负得正”

而同桌林华宝数学成绩非常好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林华宝是数学尖子但不会游泳

而袁隆平数学不好却是游泳好手

于是两人达成协议

互相当“老师”

“我划不来

我把他的游泳教好了

他没把我的数学教好”

讲述这段难忘的同窗情谊

袁老风趣幽默的谈吐引来一片笑声

一张课桌的两个传奇

背后是二人对专业同样的热爱

对中国科学进步的不断追求

【“我热爱海洋,也热爱你”】

“我们学院给她安排了一间办公室

她不要

她跑过来把我这会议室占了”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口中的“她”

是他的夫人孙湘君

一位古生物学家

她放弃了学院给她的

一间单独的办公室

选择将汪品先办公室内的一间会议室

“占为己有”

两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

就好像60多年前

他们一起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那样

当年,他是班长

她是党支部书记

回国结婚以后

他们为了各自事业

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

直到2000年孙湘君退休以后

才得以来沪团聚、相依相伴

汪品先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

孙湘君深深理解

为了这种理解

她一退休就从北京来到上海

和他一起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奥秘

并受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他们曾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一起携手攀登科学高峰

图片

每年的除夕夜

孙湘君最开心的事

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

“一年365天

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

只有这一天晚上

肯花时间陪我看看电视

我怎能不高兴啊!”

孙湘君说

直至今日

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

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孙湘君也依然像他的同班同学

每天陪伴他工作、倾听他的想法

提出她的建议

并规定他每天晚上只能工作到十点半

必须回家

图片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

从相识相知到相伴

从青丝到白发

两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我热爱海洋,也热爱你”

85岁汪品先院士的浪漫令人动容

2021年9月15日

汪品先夫妇共同捐赠多年积蓄

200万元人民币

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推动多学科交叉培养海洋人才

而他只提出一个要求

“不以我们个人命名”

网友为“大先生”的育人情怀

和崇高风范动容

图片

图片

汪品先院士和孙湘君教授

在生活上一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但在捐资育人和回馈国家上

他们慷慨大方

这已不是汪品先夫妇

第一次进行捐赠了

1998年

汪品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

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

“海洋地质学奖学金”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

海洋学科研究人才

图片

谈到为什么捐款

孙湘君说

“在读大学的时候

国家培养了我们

我们一直想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

希望在青年学子的求知路上

为他们‘加点油’

促进学生更快成长

推动海洋学科

海洋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按花掉多少

而是按给出多少评价的

我剩下的这些年

想再踩出一个脚印”

汪品先院士说

但行前路、赤诚求知是

汪品先院士、孙湘君教授的

精神和人格魅力

时刻感染着我们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

他满腹学识

是中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唯一以烈士身份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也是23位元勋中唯一一位在两弹一星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三个领域中均有所涉及的科学家

图片

郭永怀

她中年丧夫,晚年失女

却一生活得动人

被尊称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她是爱与智慧的传奇

图片

李佩

风采照人的李佩

与满腹学识、胸襟广阔的郭永怀

在西南联合大学相识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两人以爱之名结缘

婚后生下女儿郭芹

图片

缘分虽已落地

游子的心还牵挂着故土

郭永怀曾说

“家贫国穷

只能说明是做儿子的不争气

如果发生战争

我一定要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

忧国忧民的担当

让郭永怀的赤子之心愈发炽热

他放弃了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职位

和优渥生活

带着李佩和女儿远渡重洋

重返故土

回国后

郭永怀在钱学森和钱三强的邀请下

投身于航天事业

图片

郭永怀凡是前往西部出差

李佩总会不忘放上苹果和点心

他在前方为国奉献

她便在后方尽心照顾

相爱的时光短暂得残酷

1968年12月5日

在首都机场一架飞机的失事点

发现两具面目全非却紧紧抱紧的尸体

那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

他们怀中夹着一个完整的公文包

里面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图片

郭永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依然用拳拳爱国心

向祖国诉说着忠诚

而那个寒夜

或许是李佩人生中最冷的一天

郭永怀离去的噩耗传来

他的助手前去探望李佩

看见的是未亡人在窗前久久伫立的背影

并未落泪,直至深夜

才听见她一声隐忍多时的叹息

图片

在亲友和学生面前

李佩不曾流过一滴泪

悲痛成了驻扎在心里的坚定

郭永怀的家国情怀

成了李佩余生的动力

她和李政道创立了

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项目

帮助学子们实现赴美留学的梦想

开启了当代中国学生自费留学之路

她创建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英语教研室

亲自编写研究生英语教材

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母”

图片

81岁,满头银丝的年纪

她开办中关村大讲堂

自费请来名家

以提高青年科学家的人文素养

直到90岁

她还积极举办钱学森教育

和科学思想研究会

图片

她将沉甸甸的

“两弹一星”奖章

捐给中国科技大学

将毕生攒下来的六十万元积蓄捐出

对爱人,对科学

对祖国,她始终有责任在肩

图片

从建国到今天

中国从无到有

从有到强

国家一步步强大

如今的耀眼成绩

离不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家国精神

在平凡的岁月中熠熠生辉

而他们的惺惺相惜

更是让彼此愈加坚定

让中国科学事业造就辉煌、何其有幸

见证传奇和时代的印记

向英雄们致敬!

来源:共青团中央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76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