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和蚂蚁相伴80年 ,一生活得像孩子

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和蚂蚁相伴80年 ,一生活得像孩子

时间:2022-07-06 13:21: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人物 阅读:106

2作者 | 胡珉琦

2021年12月26日,“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离世,享年92岁。

威尔逊的研究生涯是从蚂蚁开始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跨越了80余年。

就在2020年,已经91岁高龄的威尔逊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蚂蚁的世界》。

似乎是对生命的结尾有所察觉,威尔逊把时间留给了毕生挚爱,他精心挑选了26个蚂蚁的故事,同时也把自己重要的人生片段浓缩在了里面。

近日,威尔逊这本遗作的中文版正式面市。

威尔逊的13岁

图片

近年来,国内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入侵物种——红火蚁,它们不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破坏本土生态,而且叮咬人畜,使后者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据相关部门监测,红火蚁已传播至国内12个省48个县级行政单位,很难“围剿”。

早在20世纪初,红火蚁就入侵了北美,而威尔逊是在北美最早意识到红火蚁入侵的人之一,那一年他13岁。入侵事件可能是威尔逊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发现。

1942年,他在美国莫比尔一块挖开的土地中发现一座约30厘米高的蚁丘,里面满是他从未见过的蚂蚁。结果发现它们是入侵红火蚁。

对于整个美国历史来说,红火蚁都是一个宿命般的物种。

20世纪50年代,入侵红火蚁扩散到了全美。

当时,美国农业部和化工企业计划用大规模喷洒杀虫剂的方式消灭它们。

已经成为蚂蚁专家的威尔逊非常反对这么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传统方法不仅杀不死红火蚁,还会让农药处理区的其他生物和人类暴露在危险中。

然而,威尔逊没能阻止这个计划。结果是红火蚁又在夏威夷登陆,而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建立了滩头阵地,真正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因为蚂蚁,威尔逊参与并见证了一段环境史,这也是《蚂蚁的世界》26个故事中的一个。

威尔逊一生写过3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学术性的。

他自认,直到这本书,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这些蚂蚁的故事不仅跟科学发现有关,也包含了威尔逊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带有相当的个人回忆录的色彩,他的一生似乎都浓缩在了这些故事里。”本书译者之一、科普作家冉浩认为。

威尔逊熟谙大众的口味和兴趣,用科学知识加人生故事的写作方式,保证了这本书最佳的阅读体验。

“他有着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头脑,同时也拥有一个成熟作家的文笔。”冉浩评价说,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让威尔逊成为了科普作者中十分难得的存在。

为什么是蚂蚁

威尔逊一生发现了约450种蚂蚁,几乎站在了蚂蚁分类学金字塔的顶端。但真正让威尔逊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对蚂蚁的潜心研究中,把种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以及进化理论有机融合,开创了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会生物学”。

冉浩介绍,在如今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蚂蚁是非常典型的模式生物,这里有着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构成了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蚂蚁社会几乎就是“女性”世界,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

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它们一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婚飞时与其他蚁群中的处女蚁后交配。

威尔逊把这样的雄性蚂蚁形容为一群会飞的“精子导弹”。

“导弹”一经发射,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许多蚂蚁类群会吃掉受伤或死亡的同类。

年老或残疾的工蚁会按照既定准则离开巢穴,不给蚁群造成任何负担。

死在巢穴里的蚂蚁会被丢弃在原地,而严重受伤或垂死的蚂蚁,则会被自己的姐妹直接吃掉。

威尔逊发现,蚂蚁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战的,同物种不同蚁群间的斗争最为激烈,通常以斩草除根为目标。

他曾见过到处散落着“战士”尸体的战场,发现绝大多数是年老的雌蚁。

成年工蚁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蚁群发展会从事越来越危险的工作。

因为“对蚂蚁来说,服务蚁群就是一切。自然死亡将近时,老年工蚁在最后的日子里从事危险活动是对蚁群更有利的选择”。

在威尔逊看来,蚂蚁利用这些超乎人类想象的社会组织策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蚂蚁已经超过1.5万种,相当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数的总和,地球上蚂蚁的总重量大约与全人类的体重相当。

除了高寒地带以外,蚂蚁渗透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它们在1~100毫克量级陆生食肉动物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至少在陆生动物中是如此。

曾有人问威尔逊“为什么要研究蚂蚁”,他反问说:“蚂蚁如此有趣,为什么不人人都来研究蚂蚁?”

他“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

图片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直至人生的终点,威尔逊都没有丧失对自然界强烈的好奇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一生都活得像个孩子。

小学时,他就把邻居家周围以及就读小学的街道上能看到的所有种类的昆虫都收集起来。

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长大后,这场探险变成了现代生态学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收集工作——全物种生物多样性编目,这也是他未竟的事业。

这样的经历让威尔逊十分希望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意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在他看来,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

冉浩对蚂蚁产生兴趣恰好就在这个年纪。那时候,出门随处可见蚂蚁、蚂蚁窝,他观察里面有工蚁、幼虫和卵,他看蚂蚁搬家、蚂蚁打架。这个爱好延续了近30年,直到他成为了一位蚂蚁死忠粉、研究者,一位获得过文津图书奖的科普作者。

可现在的孩子不比当年,在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

在冉浩看来,更值得担忧的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有植物、没昆虫的环境,是一件多么不正常的事”。

“被子植物与昆虫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协同演化关系,植物供养昆虫,昆虫帮助它们播种繁衍,因此,被子植物和昆虫互相成就了彼此。”

冉浩解释,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不由个头大小决定,但昆虫就因为它们的外形而难以进入人们的关注圈。

阅读《蚂蚁的世界》,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讲到了蚂蚁祖先演化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近期在缅甸琥珀研究中颇受瞩目的一类具有大颚的捕食性蚂蚁——哈迪斯蚁,它们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

威尔逊问自己,如果魔法允许他前往地球史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待上几个小时,他会选择去往地球的哪个时代和哪个地方。

他的答案是——1亿年前的一片到处都是蚂蚁(包括哈迪斯蚁属)的中生代森林。

“也许老爷子不是离开了,而是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这是冉浩给偶像最真挚的祝福。

《中国科学报》 (2022-02-25 第3版 读书)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90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