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仍在坚持写日记……
时间:2022-07-06 13:21:5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人物 阅读:92
“晴转多云
东风一至二级”
这是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
用颤抖的笔写下的
最后一篇日记
这位中国近代气象学和
地理学的奠基人
一生写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
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
从不草草带过
坚持了整整五十三年
他就是竺可桢
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
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
从1936年1月1日
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总计38年零37天
800万余字
没有一天中断
2022年3月7日
是竺老诞辰132周年
让我们一起向他致敬
【科学救国,远赴重洋】
1890年3月7日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
一户米商之家
竺可桢从小就
天资聪慧、勤奋好学
在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
他就在自己床边
贴上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醒来即起”四字
从此,“醒来即起”成为竺可桢
求学的座右铭
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
1910年9月
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
竺可桢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
时年20岁的他站在甲板上
一边回望故土
一边憧憬着未来
1918年
刚刚在哈佛大学
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
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
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
返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
军阀割据
国家满目疮痍
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气象观测站
仅有的几个观测站
均由外国传教士建立
或者在租界内设定
整个中国大地饱受
气象灾害的影响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
进行天气预报
“夫制气象图
乃一国政府之事
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
亦大可耻也”
为此
竺可桢四处奔劳与沟通
为开创我国的气象事业
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在南京北极阁
建立起中国近现代
第一个国家气象研究所
并从1930年开始
发布中国人制作的天气预报
中国的近代气象事业由此开始
竺可桢也成为了
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不变的是一腔报国情】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这正是竺可桢的理想
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
然而
从1936年开始
他最主要的工作
不再是气象研究
在多次请辞之后
抱着“振兴浙江省
文化教育事业”的考虑
竺可桢正式出任
浙江大学校长一职
从一个科学家
成为了一个教育家
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
做什么样的人?”
1936年秋天
竺可桢作为浙江大学校长
在开学典礼上
向新生提出了
两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
【“一支文军”的长征】
在竺可桢上任还不满一年
抗战全面爆发
面对着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
竺可桢决定
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
走上“西迁”之路
一路颠沛流离、缺医少药
一些普通疾病也可以致命
竺可桢的妻子
张侠魂和次子竺衡
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
患上痢疾而不幸去世
成为他内心巨大的创痛
但在整个西迁过程中
他却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
支撑、引领着这支队伍的前行
“为一校之长
不止要对学生负责
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
在竺可桢的带领下
浙大搬到哪里
“图书馆”和“实验室”
就用双肩挑到哪里
庙宇、祠堂做教室
自己开荒种菜
无论条件如何简陋
竺可桢从不耽搁
第一时间开堂上课
并在西迁路途中
为当地群众服务
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
浙大师生们几经辗转迁徙
横穿江南六省
行程2600公里
这一个艰苦卓绝的壮举
因为其线路和
红军长征的前半段线路
基本重合
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求是”精神的
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颠沛流离的西迁中
“求是”校训诞生了
1938年11月19日
竺可桢在广西宜山
主持召开校务会议
在他的倡议下
会议确定了
“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之后
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
反复强调
“求是精神”就是一种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
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竺可桢不仅是
“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
也是一生笃行
“求是”精神的楷模
在用人方面
竺可桢唯才是举
用人唯贤
没有门户之见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
浙大聚集了一大批
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解放后
竺可桢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为百废待兴的中国
建立了许多第一个
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
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
我国第一批研究和
治理沙荒的机构
第一批研究冰川和
海洋的科研机构
1958年3月
竺可桢写信提出了入党申请
在申请书中
他这样写道
“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 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1962年
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竺可桢
终于实现了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他高兴地说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入党后
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
把自己比喻成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
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1974年2月7日
竺可桢与世长辞
享年84岁
他曾对学生谆谆教导
“人生的目的在服务
而不在享受”
这样的精神如灯塔一般
为一代又一代
科学工作者指明道路
竺可桢的一生
是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
是不断学习新知
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一生
是坚持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向竺老致敬!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编 辑丨葛 琪
校 对丨罗逸荷
校 审丨王小美
值班编委丨董俊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695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