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余国琮院士:百岁人生歌慷慨, 千秋功业铸辉煌

余国琮院士:百岁人生歌慷慨, 千秋功业铸辉煌

时间:2022-07-06 13:26:5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作家余武隆 栏目:人物 阅读:128

正整理采访余国琮院士时拍的照片,准备在《科普中国》发布,于是上网查询余院士的近况,百度第一条弹出的就是新华社关于余国琮院士逝世的消息!心情猛然觉得沉重并感到十分惋惜!近年来,我十几年前采访拍摄过的院士中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吴征镒、叶笃正和吴孟超陆续离世,曾为“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的百岁余国琮院士刚又仙逝!他们每一个人的离去对我们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因为复兴路上的中国需要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国家栋梁!

看着余国琮院士的照片,2004年采访他时的情景,和善的笑容、朴素的身影又历历在目。那次去天津采访共有四个国家科技奖,其中两个是天津大学的余国琮院士和叶声华院士获得。

余国琮院士从事科研一辈子,创新成果可用硕果累累形容,本文不再罗列,感兴趣的朋友到网上百度即可,这里用列表方式展示其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奖励。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这次大会轰动全国、影响世界,象征着我国“科学的春天”到来,大会上举行了盛大隆重的颁奖活动,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余国琮的“不稳态精密精馏”就是其中一项。而这次“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第一届。

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余国琮院士学术的高度和科研成果的重大,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时间回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大学视察时,重点考察了余国琮所在的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总理紧紧握着余国琮的手说:“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也称为氧化氘。乍看上去,重水跟普通的水非常相似,但它在原子能技术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空间。制造核武器,就需要用重水来做核反应堆的减速剂。余国琮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奋勇攻关,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提取纯度高达99.9%的重水,解决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阶段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开发的浓缩重水的“两塔法”技术作为我国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一直被沿用至今。

余国琮院士不仅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家,他锐意教育改革创新。他作为国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铺路人,先后主持了三次大规模的教改实验并取得良好成果。他常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职责。”

余国琮经历过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后来去美国深造并任教数年,回国后又接触到苏联教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交流频繁,他访问了欧洲多所大学,对欧洲大学的教学模式非常了解。余院士在教改中,最早提出把文学、艺术或者法律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加进教学计划,并加强实习环节,将一些专业课考试取而代之撰写读书报告,实验室对高年级研究生开放等一系列创新教改方法。

他主持的第一次教改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牵头制定了一个以素质为指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最早提出了实行学分制;建立了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化工仿真实习等几个化工样板基地;推行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编写了几十种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这次教改创立了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了我国化工类高等教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0年和2006年,余国琮继续参与了第二次、第三次教改工作。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成,构造了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培养化工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编写出一批不同风格的高水平化工基础与专业教材,开发了百余种化工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

余国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时减少上课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余国琮在向鉴定专家汇报时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核心。我们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构建培养化工专业创新人才的框架。”

(余国琮院士获得的教育成果奖励)

余国琮院士已离我们而去,对于他的一生,我们用“百岁人生歌慷慨,千秋功业铸辉煌”来概括总结。最后,我要用2004年采访余院士时拍摄的几幅纪实图片作为本文的回想曲。

余国琮院士与学生在实验室

余国琮院士接受《中国科技奖励》杂志记者张立红采访

愿余国琮院士的丰硕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和教改成果不断的为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服务!愿余国琮院士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摄影并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余武隆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以下两篇网络文章

澎拜网《悼念 | 余国琮院士逝世!曾为“两弹一星”突破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民主促进会网《余国琮:心系科学救国 不负总理重托》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725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作家余武隆,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