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第102536号小行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时间:2022-07-06 13:27:3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蝌蚪五线谱 栏目:人物 阅读:100
还记得吗?2021年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赛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给参赛选手出了这么一道题:
请问哪一个问题是嫦娥工程能够回答的?
A.借问嫦娥月中桂,可曾凋时洒宾幢;
B.借问嫦娥,当初谁种波婆树;
C.试将杯酒问嫦娥,月殿迢迢路几何。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月壤样品返回地球,顺利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着陆区,中国首次实现从地外天体的采样返回任务。在离着陆区几十公里远的前方指挥所里,就是这位老人坚持要亲自到现场“迎接”嫦娥五号。同事们一个劲地劝他放弃,毕竟正值深冬,四子王旗野外零下30多度,经不起折腾。
装有月壤的“嫦娥五号”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等这天已等了16年,这是我和‘嫦娥五号’的约定,也是我对祖国的承诺。当年我向中央承诺中国航天分‘三步走’,这是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这叫有始有终”,老人说罢,吟起自己曾写的诗句,“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
他就是栾恩杰,我国探月工程规划的制定者和工程首任总指挥,被尊称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作为原国家航天局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20岁起接触航天事业,先后主持潜地导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近60岁时创造性提出“大航天”概念并分步实施,是我国航天领域当之无愧的无双国士。
名校学霸露头角
1960年夏,年仅20岁的吉林白城学生栾恩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机电系。鉴于他中学时的不俗表现,学校让他主修自动控制系,为新中国航天系统储备人才。
哈工大学霸栾恩杰 图片来源:见水印
栾恩杰很快就在自动控制系崭露头角。他勤学好问,考试时做题快,分数高。为此,学校学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通讯,标题是《栾恩杰是如何学习的》。
大二时,栾恩杰转修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此专业属于高端保密学科,受国家高度重视,上课时有军人站岗,以防资料外泄。就这样,学霸栾恩杰在军人的“保护”下顺利毕业,进入著名的清华大学。
1968年,栾恩杰在清华大学取得精密仪器专业研究生学历后,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开始从事武器装备的研制,为后来从事航天事业储备能量。
导弹研究二十载
1970年,航天四院工程师栾恩杰接任中国首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总指挥。
具有多年武器装备和火箭研制经验的他深知,对于当时基础工业极其薄弱,没有任何资料作为参考的中国来说,研发潜地导弹怎一个“难”字了得?
潜地导弹是指由水下潜艇发射,穿过水面攻击陆地固定目标的战略导弹。其研发难点有二:一是装在潜艇上,体积要很小,当时不具备制造小导弹的条件;二是要保证远距离准时命中目标,提前炸或延后炸都不行。所以,党中央从1967年就提出研制潜地导弹的决定,筹备了3年才正式实施。
临危受命,栾恩杰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擅长考试的他,把研发潜地导弹当作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试,决心用心学习和复习,向党和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栾恩杰提出潜地导弹“台筒艇三步走”方案。第一步为陆地发射台模拟发射,是为“台”;第二步为模拟水下环境通过发射筒发射,是为“筒”;第三步为潜艇实时短距离发射,是为“艇”。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根据“三步走”方案,栾恩杰组织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准备。由于政治运动、技术落后等原因,1980年才进行第一步,发射台模拟发射实验。可惜,导弹发射不久就炸了,离预定目标相差甚远。
十年心血付诸东流,栾恩杰十分痛心,几个晚上也没睡好。他带着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地面实验后,终于完成前两步方案。不料进行潜艇短距离发射,导弹出水后失控,未到目标就炸了。
连续两次失败,栾恩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常常半夜醒来,睡不着,干脆起床研究资料。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终于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此后,栾恩杰组织团队对“巨浪一号”进行改良,以适应国防科学的需要。1988年,“巨浪一号”装备于部队,正式用于军事;1990年,它被赋予上岸的需求,转型为“东风-21”,作用更大。“东风-21”总指挥自然由栾恩杰接任。
导弹是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制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的基础。1970-1990年,栾恩杰20年间潜心研究导弹,为后续的探月工程和“大航天”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花甲之年挑重担
1998年秋,出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接到局里安排的一件大事:乘着“长二捆”(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东风,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的规划论证。
原来,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大推力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不但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及发射能力有了新的突破,也预示着我国具备探测月球的能力。业内人士都知道,月球探测是宇宙深空探测的第一站(因为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而探月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卫星、载人航空后第三个重要航天工程。控月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火箭的运载能力,因为地月间平均距离38万公里,非大推力火箭不能完成。上世纪末,“长二捆”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提高运载能力,运载目标暂时未定。西昌发射成功后,探月工程规划论证顺理成章被提上议事日程。
深知其重要性的栾恩杰再次勇挑重担。此后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数据验算和实验测试工作。其中2000年11月他主持编撰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白皮书就重点介绍了作为外太空研究起点的探月工程。
2004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并对外公布。64岁的栾恩杰被任命为总指挥,初级目标是发射一颗卫星到月球,获取月球的全景照片。一贯喜欢文学的他在办公室赋诗一首: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 图片来源:军工记忆
守望“嫦娥”十六年
年过花甲的栾恩杰受命指挥探月工程,和年过古稀的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共挑重担。
栾恩杰在工作中 图片来源:军工记忆
探月工程如何逐步推进?栾恩杰结合早年研制潜地导弹的“三步走”方案,把探月工程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利用探测卫星实现绕月飞行,是为“绕”;第二步利用月球软着陆器降落月球表面,是为“落”;第三步利用月球采样返回器实现采壤并带回地球,是为“返”。这就是新闻报道里常提到的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思路。
确定思路后,下一步就是给探月工程取个代号,也是后续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的名字。专案讨论会上,大家给出五六个名字,栾恩杰对“嫦娥”比较中意。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嫦娥的名声不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批评过她。”
“没有偷灵药的情节,就没有嫦娥奔月的浪漫故事了。我觉得用嫦娥作探月工程的代号,符合中国人追求浪漫的心理。”一锤定音,栾恩杰坚持了一把。
思路有了,名字也有了,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全面落实绕月卫星的研制。于是,他常年奔波在各地的研究机构和试验场,每次外出一走就是两三个月,家里的事,全交给了妻子。
付出终有回报。在栾恩杰的带领下,探月工程六战六捷,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交了满意的答卷。“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成功升空,他和技术人员们在测控中心相拥而泣;“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拍回照片,他欣喜若狂;“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器在月球表面升起五星红旗,他激动得几夜没睡好觉,成功采壤带回地球,他坚持要到内蒙古现场,这才有前文冒着零下30度低温去四子王旗着陆区的感人一幕……
嫦娥五号航天器解剖图 图片来源:军工记忆
从2004年到2020年,栾恩杰把“嫦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养大,最后发出耀眼的光芒。真不愧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
创新提议“大航天”
1998年栾恩杰就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时,局里提出启动探月工程规划论证的同时,要逐步开展空间科学的研究。
研究空间科学,意味着航天工业要转型为航天产业。因为当时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早把空间作为平台来研究,并实现了民用,形成产业化的趋势。“航天工业转型航天产业,人造卫星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电网、通信网一样成为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施服务。这就要求中国的航天必须要扩大到全面应用。”后来栾恩杰接受采访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航天工业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全面、充分而细致的研究,他创造性提出“大航天”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向上进行空间科学研究,探索外太空;向下进行航天应用研究,重点是军用、民用等,在通信、导航、遥感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大航天”把原航天工业扩展到海陆空天四大领域。为了推动“大航天”研究的发展,他于2000年11月主持编撰了具统领意义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为了细化落实2000年航天白皮书,他又于2006、2011、2016年主持编撰年度航天白皮书……
时至今日,担任天问一号专家顾问的栾恩杰虽然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但仍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迈入航天强国之林。
耕天诗人老弥坚
“请问哪一个问题是嫦娥工程能够回答的?A.借问嫦娥月中桂,可曾凋时洒宾幢;B.借问嫦娥,当初谁种波婆树;C.试将杯酒问嫦娥,月殿迢迢路几何。”这是2021年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赛上,耄耋之年的栾恩杰给参赛选手出的一道题。
科研之外的栾恩杰是一个标准的读书人和诗人。家里到处都是书,他一有空闲就钻进书堆里,真正地以书为友。读书时也喜欢写诗。他一生创作数百首诗,前文所讲就任探月工程总指挥后即兴赋诗就是最好的证明。2005年,他百忙之余精选近百首诗编辑成册,书名《村子情怀》,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诗词赋予了他奋斗不息的力量,点亮了他心中的最初始的梦想”,弟弟送给栾恩杰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号——“耕天诗人”。
栾恩杰为中国科研所作的贡献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2015年,鉴于他取得的突出科学成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天空中国际永久编号第102536号小行星命名为“栾恩杰星”;2021年,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合影留念时,栾恩杰被安排坐在习总书记左边。
把一生奉献给“大航天”的栾恩杰,用行动感动了中国。“当你迷茫了,当你不知道为何而奋斗了,就埋头想一想,我们还有位81岁仍然在为中国航天鞠躬尽瘁的栾恩杰;(也可以)抬头看一看,太空还有颗‘栾恩杰星’,他的存在提醒我们:星辰大海之绩,当思来之不易。”
END
审核专家:郑硕,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史博士。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龙猫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728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蝌蚪五线谱,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