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 江亿院士:心系天下冷暖,服务零碳未来
时间:2022-07-06 13:28: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人物 阅读:121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多年来,这位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倡导者见证了建筑节能如何为环保贡献力量,他就是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江亿。
撰文/记者 赵玲 图文编辑 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的学术之路既不高深,也不艰涩,反而非常“接地气”:小到苹果、大白菜等农产品的储藏,大到城市集中供热,地铁、博物馆等重大工程的热环境调节和控制;近到为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的空气传播献计献策,远到为农村建设新型能源系统,全面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这些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琐碎问题”,在他看来都是“头等大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研究也好,教书也好,要给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真活儿’。”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教授。作为我国暖通空调领域的首位院士,40多年来,他亲身经历了暖通空调领域从“冷”到“热”的过程,见证了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对节能、环保、低碳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近日,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江亿获得了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多年以来,我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倡导者之一江亿院士见证了建筑节能如何为低碳环保贡献力量。
◆ ◆ ◆
“接地气”源于深受工人农民影响
说起研究项目“接地气”,那是因为“我不是走学院派道路的,我深受工人农民影响”,江亿笑着表示。
1952年,江亿出生于北京,因家学渊源,从小就喜欢数学。“我父亲是数学教授,耳濡目染,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喜欢读数学的书籍。如果按部就班上学,可能就去读数学系了。”但1969年,初中都没读完的他被分配到内蒙古插队,在这个转折点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之后的4年半的时间里,庄稼都种过了五茬,江亿也彻底融入了农村生活,连口音都带上了当地的味道。他在内蒙古农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也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为老百姓“干点真活儿”,实实在在地做成对社会和老百姓有利的事。
1973年,作为表现优异的党员,江亿获得了进入清华大学建工系暖通专业读大学的机会。“那时候我哪知道暖通专业是干什么的,国家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他表示。
但他实际上只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学习了半年,其余的“课程”都是在工厂里学的。在北京、西藏等地的工厂中,他一边在一线实践,一边跟着老师上课。他们也没有固定的教室,“热力学原理还是老师带着小黑板来宿舍教的”。就是在这样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工人、接触生产一线的过程中,江亿渐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对一些工程问题豁然开朗。当他真的能解决师傅们在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时,宛如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乐得每天晚上都抱着书本啃,心里喜滋滋地想着:“我赶紧把这事儿弄明白,就能解决问题,这对工厂来说是多大的好事儿!”
◆ ◆ ◆
解决白菜、苹果储存“老大难”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是太高,最重视的就是填饱肚子。那时候,大白菜是北方老百姓过冬必备的蔬菜,但是怎么储存却是大问题——收成好的时候容易放烂,收成不好的时候又供不应求。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老百姓。
江亿的研究方向是“暖通”,与大白菜没什么联系。但其实“暖通”不仅指建筑里的采暖和空调等设备,广义上来说是通过技术手段营造一个跟室外温度、湿度不一样的环境,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白菜储存难问题,江亿和北京市蔬菜研究所的专家合作。他们发现白菜在存放过程中会释放出乙烯,从而导致催熟甚至烂掉。也就是说,只要把乙烯有效地排出去,就能让白菜保存更长的时间。
▲江亿院士在鸟巢工地(供图/江亿)
江亿的方案,白菜收获后就地挖出地窖,底部搭起架子悬空码放,在最下方铺设风道。通过合理的码放设计,控制好地窖内的温度、湿度,只需定期开启鼓风机通风,空气便可轻松带走白菜存放过程中释放出的乙烯。这样,大白菜即使保存半年,过了春节,甚至到4、5月份再取出,都还是新鲜水灵的,也就彻底解决了白菜的储存难题。
类似的还有苹果的储存,江亿参加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苹果的产地储存技术的研发,负责热环境原理研究及性能优化。
那时候冷库的价格还很高昂,且山里大多没有通电,苹果缺乏合适的存储条件,放得久了就不脆了,“到春节的时候,老百姓只能买到口感发‘面’的品种,根本买不到脆苹果。”江亿回忆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江亿和团队在山西的窑洞内研发出气调技术,用塑料薄膜、硅橡胶窗等材料达到了与冷库加现代化气调库类似的效果,能够使苹果维持至少半年的新鲜度,在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表现优异。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果蔬行业,最直观的影响是:果农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费者也能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好吃的苹果。而在国际上,这项技术也让人惊叹不已:“在没通电的地方也能达到这么好的储存效果,简直是不可思议!”
◆ ◆ ◆
疫情面前保障空调系统安全运行
在疫情面前江亿也身先士卒地成为了一名“逆行者”。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室内环境安全引起重视,有关建筑室内环境、病毒传播方式、空调的安全性等问题,吸引了全国民众的关注。
作为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江亿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小组”,及时发布了多篇针对民众关心的建筑采暖通风和空调运行维护的科普文章,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科学安全使用空调(供热)及通风换气等建议。
▲江亿院士在新冠疫情期间(供图/江亿)
这并不是室内环境安全保障第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一次要追溯到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候,为了搞清楚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找到有效的切断途径,江亿就曾带领团队深入疫情重灾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现场实测,进行模拟实验,率先为应对疫情区域的通风空调系统安全运行指明了方向。
◆ ◆ ◆
暖通领域从“配角”成为“主角”
在“暖通”领域耕耘40多年,江亿一直认为它是“配角”,直到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江亿才感觉“我们暖通领域,逐渐从‘配角’一点点成了‘主角’”。
在他看来,“未来就是要靠风电、光电、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构成的零碳能源系统,慢慢替代燃煤、燃油、燃气等为主的化石燃料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零碳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江亿提出了“光储直柔”的新思路。所谓“光储直柔”,就是在建筑领域应用太阳能光伏、储能、直流配电和柔性交互4项技术的简称。它是发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有利于直接消纳风电、光电。
▲江亿院士在海南(供图/江亿)
他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建筑往往建有大面积的屋顶,几乎每家每户的屋顶都能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全国资源做了细致的普查后,江亿团队保守估计中国农村屋顶可以装20亿千瓦左右的光伏电池,一年能发2.5万亿度电。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21年全国发电总量为8.1万亿度,2.5万亿度已接近三分之一。而农村的用电总量约5000亿度电,也就是说农村不仅可以在用电上自给自足,还可以输出电量,支持国家的能源系统,同时增加农民自己的收入。江亿认为,农村屋顶光伏利用将成为未来零碳社会的重要资源。
◆ ◆ ◆
给供热行业培养更多新人
或许是因为心里有着为人民做实事的社会责任感,江亿从业四十余年来一直将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周六参加全国碳交易论坛,周日参加博士生毕业答辩,周一上午主持会议并作两场专题报告,周二到周三参加全国绿建大会并作大会主题报告和两个专题报告……
▲江亿院士和学生合影(供图/江亿)
他一直将“多长本事,给社会、给人民干好活”作为口头禅。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专业,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关乎老百姓生计的事,只有到现场去,到一线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掌握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所以江亿会带着每届暖通空调专业的学生“跑外业”:爬风道、钻冷却塔、进锅炉房……在实践中传授他们“猎枪”。
与记者交流时,不管是白菜、苹果,还是农村、双碳,江亿都能讲,也都愿意讲。听着他将自己过去所做的成果和对未来双碳战略的展望娓娓道来,会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温暖,因为你知道,他会一直为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健康环境保驾护航。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736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