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灯塔传承 | 我国焊接专业创建者潘际銮: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办法总比困难多

灯塔传承 | 我国焊接专业创建者潘际銮: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办法总比困难多

时间:2022-07-06 13:28:4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协 栏目:人物 阅读:160

从不起眼的“焊工”做起,一个人可以为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可能突破普通人对焊接的想象。95岁的潘际銮老先生就是个中翘楚。他是我国著名的“焊接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创建者,为国家很多重大工程解决了焊接领域的难题。

潘老曾说,“我的生命是我的兴趣和我的成果支持的。”只有通过实践,把真正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成就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独家专访潘际銮院士,一起来看。

在实践中精进技术

2021年12月,秦山核电站1号机组获得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运行延续许可,有效期延长到了2041年。为秦山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立下汗马功劳是潘老漫长“焊接人生”的高光时刻,而当初选择学习“焊接”时,中国甚至没有这个专业。

1992年,当时已经65岁的潘老应邀回到家乡,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让学校学风有了很大好转。至今,南昌大学仍有一条小路叫“际銮路”,以纪念潘老在南昌大学职任校长的峥嵘岁月。他反对“唯论文论”,呼吁学生们多去实践,多去做有用的东西。这也是潘老一生践行的理念。

王宁:您为什么那么看重科学一定要转化成成果?

潘际銮:不是转化成成果,要是有用,不管你是成果也好,是干什么,你不能写个论文没用,有的论文有用,有的论文就是为了毕业。

王宁:您觉得在科研的成果变成有用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是不是还挺远的?

潘际銮:我搞工程搞技术,如果你搞东西没用,我是白搞,你搞了很多论文,多少年也没用,有什么意思,这是我的呼吁。

一把计算尺连接起的“神仙眷侣”

潘际銮的夫人李世豫是北大才女,二人相识于年少,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们依然琴瑟和鸣,李世豫常坐在潘际銮的自行车后座上漫游校园。潘老还会骑着三轮车带着老伴儿去菜市场买菜。人生的奔波苦乐,总有人风雨同舟,相守相伴。潘际銮的家国情怀,有国,也有家。

王宁:“北京大学化学系李世豫”,这是阿姨用过的东西。

潘夫人:他用完了我用。

王宁:一把尺子两个人一起用。

潘际銮:我念完大学,她不是正好1950年念大学,她那个时候也用计算尺。在30年代,你学工程的话必须要是算,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就靠计算尺,所以你考取西南联大,特别是考取工学,必须要有个计算尺。用得越好,你考试成绩就越高。

王宁:这个外壳是您做的吗?

潘际銮:可能是,盒子是原来的,外头是她做的。

王宁:对,我看到外面缝了一层布。阿姨您当时用这把尺子的时候,肯定能想到潘老的好,因为那个时候你们是在谈恋爱,是不是每次用的时候都能有一种爱情涌在心里?意义不一样了。

热爱让他始终都是少年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95岁仍然坚持独立生活,这种独立让潘际銮在精神上保持着强大的自信。最重要的是,潘老仍然把精力放在他痴迷的焊接事业上。他笃定地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大国工程是一定需要焊接的。

“一事能狂便少年”,潘老对焊接的热爱让他像一个少年一样富有活力。

王宁:让您能一直保持这种活力的源头,是不是工作也是您能保持活力的动力?

潘际銮:是最重要的动力。你说在家里吃吃喝喝,吃得好一点,不一定有劲,对吧?一起游览到什么风景去看看,没有什么意思,也不是我的兴奋点。其实现在这也是个社会问题了,老年人怎么才能过得快乐?自己能够跟自己(和谐相处),叫自洽,就自己和自己能够活得很好。看很多年纪大的人,他一天到晚在工作,我说,我一个同学叫马仕途,你知道吗,他已经107岁了,还在写作,也是一种成就感,对吧。你像有些人住在养老院什么事没有,不一定那样的。

王宁:是的,我们采访过的所有的老先生现在都还在上班在工作。

潘际銮:对,一般大概都是如此,能活到现在的,你像住养老院的,一天到晚吃点东西,有人陪,也不一定能睡得好。

潘际銮说,当国家派他去解决核电站的问题时,他其实也有担心。但是“国家需要,我必须得去,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潘老今年95岁了,他的一辈子几乎都与“焊接”二字有关,但这其中也有岁月静好的温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3742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