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辟谣 > 老药新用!“伟哥”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老药新用!“伟哥”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时间:2022-07-06 14:27:19 来源:科学辟谣 作者:科普之家 栏目:辟谣 阅读:105

        “伟哥”本是心血管药物,最终发现可以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神奇作用”,上市已经超过20年的时间,是临床上治疗相关男性问题的一线用药。近期,新研究还指出:伟哥在预防阿尔兹海默病方面,有着潜在的获益作用。

        “伟哥”作为男性治疗药物,是如何为人们排忧解难的?它还有哪些潜在的健康效果不为人知呢?今天,大家就来一起走近这个“药界传奇”。

伟哥的上市过程,就是一个“传奇”

        在新药开发领域,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奇“故事”,但很少有药物的开发过程,能像伟哥一样让人们津津乐道20余年。 伟哥,也就是西地那非,最早是由辉瑞公司合成的新型药物,最初的开发目标是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与许多开发过程中就夭折的新药一样,在心血管治疗方面,西地那非并没有达到预期——早在1991年4月,西地那非对于心血管治疗的临床研究就已宣告失败。 

0ccf70.

性药伟哥,差点被心血管药的自身定位耽误了。

        但在回收剩余临床试验药物的时候,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很多男性患者并不愿意交出手里的剩余药物。

        追查之下才了解到,原来是这种药物改善了受试者的勃起功能。于是,研究者就非常机智地调整了临床研究方向。

        男性勃起与血液供应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西地那非可以抑制5型磷酸二酯酶(PDE5),能有效地舒缓男性海绵体平滑肌,改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通过一系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西地那非最终在1998年获批上市,成为了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第一个PDE5抑制剂类药物。

0ccc08.

图虫创意

         这样的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也为它的开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和利润,成为了药物开发的“一代传奇”。

伟哥,潜力无穷

        虽然伟哥以帮助勃起知名,但其实除了改善男性勃起功能以外,伟哥还被陆续开发出了很多新作用。 比如说,对于肺动脉高压,伟哥也有效,起到改善局部血流以及通气/血流比值的作用。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服用都能够降低肺循环压力,减少肺动脉高压对心肌健康的影响。

        因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不高,专门针对这种病的治疗药物,价格往往非常昂贵,而伟哥则相对价格较低,其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适应症,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伟哥治这病,没想到吧?

0d6086.

研究人员一开始也没想到,伟哥竟有如此潜力。

         此外,伟哥还能改善男性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方面。它还与预防结肠癌有关,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性,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因此,伟哥可谓是治疗药物中的“多面手”了。 

伟哥,真能预防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也就是阿尔兹海默病,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并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患上这种疾病的老人会记忆减退、语言能力变差,不认识身边的人、甚至不记得回家的路。截至2019年,中国有1000多万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

0d2db9.

图虫创意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于可能对阿尔兹海默病有作用的药物进行了筛选,在上千种药物中,选出了包含伟哥在内的三种药物。评估药物对于阿尔兹海默病的预防潜力后,伟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终候选者。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美国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723万人的医疗数据,经过6年的数据随访,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伟哥的人群相比,使用者的阿尔兹海默病风险降低了69%,而与对照药相比,伟哥仍然可使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50%到60%。

         在病理学研究方面,研究者发现服用伟哥,能让神经突触增长变强,而老年痴呆特有的蛋白积累,也出现了明显的减少。伟哥对于降低阿尔兹海默病风险方面的因果关系和药理作用,研究者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当然,对于这项新发现,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首先这项研究是基于医疗数据库的一种大数据分析结果,对于伟哥是如何生效的,目前尚不明确,还需要启动正式的临床研究来证明。而用药安全问题的风险评估,同样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方面。

         因此,虽然这样的新研究让人惊喜,但也不要因此成为了经常吃伟哥的“借口”,伟哥是有明确临床适应症的处方药物,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身体情况,在确需用药的情况下服药才靠谱。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0466.html,文章来源:科学辟谣,作者:科普之家,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