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 > 高!实在是高!

高!实在是高!

时间:2022-07-06 14:58:3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 栏目:前沿 阅读:99

70层楼高的桥墩长啥样

近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金阳河三峡连心桥建成通车

这座大桥为彝族群众

架起了乡村振兴“快速通道”

金阳河特大桥位于四川大凉山金阳县

跨越金阳河深切河谷

虽然该桥长度仅757.7米

但其中一座桥墩高度达到196米

相当于70层楼高度

一起跟随穿越机的视角看

70层楼高的桥墩长啥样

“猫道”来啦!

凌空飞架,跨越伶仃

不久前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

“猫道”全线贯通

什么是“猫道”?

给喵星人过江的通道?

不,不,不!

此“猫道”,非彼“猫道”!

那么,“猫道”是什么?

“猫道”是悬索桥施工时

架设在主缆之下

平行于主缆的线形临时施工便道

“猫道”最高点距离海面约270米

最低点距离海面105米

是目前世界上海中最高的“猫道”

“猫道”呈U型弧线铺设

单条“猫道”全程长度约3000米

底部由镂空钢丝网构成

图片

“猫道”是悬索桥上部结构作业

极其重要的高空施工平台

又被称为:悬空的“生命线”

“猫道”的使用

几乎贯穿

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全过程

图片

在“猫道”上,建设者将完成

大桥索股牵引、紧缆

索夹、吊索安装,主缆缠丝

以及后续钢箱梁吊装等一系列工序

堪称“高空脚手架”

“猫道”是怎么建成的?

面对一片汪洋大海

“猫道”铺设如何下手?

怎样迈出第一步?

图片

原来,“猫道”铺设前

需用先导索先行跨江“探路”

在国内大跨径悬索桥施工中

通常采用

渡船拽拉、火箭抛送、热气球

或无人机牵引等方式

完成先导索过江

考虑大桥位于珠江口开阔水域

季风、阵风天气频发

最终采用船舶拽拉方案

2022年2月15日

牵引船拽拉着

一根长度达2000米的先导索

跨越伶仃洋航道

两座主塔实现“千米一线牵”

为“猫道”架设奠定重要基础

图片

有了先导索“牵线搭桥”

“猫道”施工才能逐步展开

“猫道”作为上部结构施工的重要通道

必须要有可靠的承重设施支撑

承重索,就起着这样的作用

图片

大桥单侧“猫道”承重索共12根

单根承重索

直径54毫米、长约3000米

抗拉极限强度1960兆帕、重约36.6吨

图片

有了承重索

还要在其上铺设面层(又称“面网”)

以弥补承重索之间的缝隙

并安装两边侧网形成“护栏”

起到供施工人员

安全通行和作业的作用

图片

伶仃洋大桥单侧猫道宽约4米

其面网由两层镀锌镂空钢丝网构成

单侧面网长度约3000米

图片

伶仃洋大桥

主要采用从塔顶向低处

分段拖移的方法逐步安装面网

面网铺设完成,“猫道”贯通

图片

建设者就可

步行于两座主塔之间

形成人在海上穿梭的奇观!

看看中国的桥有多牛!

中国现代桥梁总数

超过100万座

21世纪人类新建的世界前100名高桥中

中国有90座

除了“猫道”之外

还有这些大桥

令人称奇

北盘江大桥

图片

一桥跨云贵

天堑变通途

从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

相当于200层楼高

北盘江大桥是架在云端的

世界第一高桥

图片

北盘江大桥北起都格镇

上跨尼珠河大峡谷

南至腊龙村

全长1341.4米

行驶其上

穿梭崇山峡谷之间

漫步云端之上

仿佛置身天堂

港珠澳大桥

图片

跨越伶仃洋

东接香港

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

因难度高超

而被称作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图片

拥有世界上最长的6.7公里海底隧道

组成隧道的33根沉管

每一节都堪比

一艘航空母舰的体量

拉林铁路藏木雅鲁藏布江大桥

图片

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

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境内

屹立于桑加大峡谷藏木水电站上游库区

横跨水深达66m的雅鲁藏布江

全长525.1m,两岸对接隧道

图片

这座大桥创造了

多项桥梁领域新纪录

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同类型

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

大桥主拱跨径430m

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管拱桥

主拱管径1.8m在同类型桥梁中排世界第一

管内混凝土一次性顶升方量高达1022m³

创下世界纪录

图片

对于中国而言

没有哪一种桥梁是不能建造的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中国基建不断刷新

“最长、最高、最大”纪录

向世界展现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品质

“中国桥梁”

已经成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和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符号

见证交通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

勾勒中国发展的坚实足迹

厉害了!中国桥!

来源:共青团中央

编 辑丨王曾艺

校 对丨王奕勋

校 审丨陈虞文

值班编委丨董俊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175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